19日,南京市規劃局組織「開放日」活動。一組組數據,勾勒出南京城市空間有序拓展、品質不斷提升、活力更為彰顯的發展「畫卷」。
跳出明城牆,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大近6倍
「改革開放初期,南京城市發展空間主要集中在明城牆之內,重在主城內『填充補齊』」。南京市城市規劃編制研究中心副主任官衛華介紹,進入新世紀,在「一疏散三集中」「一城三區」城市發展戰略引導下,南京城市發展框架逐步拉開,並向都市區格局擴展。
像河西地區,過去是農田和圩區,「加快河西副中心的建設步伐」首次在1991版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提出;在2001版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確定河西地區為重點建設地區,正式拉開了河西地區大規模建設的序幕。如今,集商務、文體、居住、旅遊為一體的河西現代化新城區已躍然眼前。
像仙林大學城,曾經是一片農牧場地。1997年,以南京師範大學新校區建設為標誌,仙林大學城的開發建設才正式啟動。現在,仙林地區已初步建設成為功能結構日趨完善的生態科技城。南京也已由開放初期的單中心(新街口)逐步發展成為「新街口-河西-城南」三個市級中心、「江北-仙林-東山」三個市級副中心構成的城市公共活動中心體系,輻射範圍覆蓋全市甚至更大區域範圍。
來自南京市規劃局的統計數據顯示,1978年到2017年,南京城市建成區面積從116平方公裡拓展到近800平方公裡,擴大近6倍,年均增長17平方公裡左右。伴隨城市的拓展與品質提升,南京常住人口也從開放之初的338萬人增長到833.5萬人,城鎮化率從48.6%增長到82.29%,初步形成「多心開敞、軸向組團、擁江發展」的現代化大都市空間格局,邁向「山水城林有機融合的大南京」。
從「我想有間房」到「我想住好房」
據統計,改革開放之前,南京市有10餘萬缺房戶。當時建設了一批「臨時住房」,也有一些企事業單位為職工建「筒子樓」,但居住擁擠、環境不佳、缺乏配套。上世紀80年代初,南京制定「新區開發與舊城改造相結合,以舊城改造為主」的城市建設方針,先後改造建成瑞金新村、南湖小區等一批住宅小區,使「住房難」矛盾逐步得到緩解。「南湖新村是當時全省規模最大、配套齊全的居住區,可居住9322戶、3.3萬餘人。」官衛華說。
為提高居住小區的規劃設計質量和水平,上世紀90年代,南京開始對多個居住小區規劃設計採用方案徵集方式。1997年經過統一規劃、整合完善,南京市月牙湖花園建成環境優美的高檔住宅區,後來被評為「國家小康住宅示範小區」。
家門口就可以逛公園,有完善的市政配套、成熟的物業服務……人們有房住,還想住「好房」,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也更加得到重視。黨的十八大以來,南京市集中建設了岱山、上坊、花崗、丁家莊四大保障房片區,成為該市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民生實事工程。截至2017年底,全市累計超過58萬戶家庭改善了居住條件。
記者了解到,1978年南京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為5.03平方米,如今已達36.7平方米,40年增長了6.3倍;2010年人均居住建築面積為33.02平方米,規劃到2020年將達35平方米,實現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總體目標。
「老百姓住房願望不斷提升,規劃也要適應老百姓需求,從內容、方法等方面進行深化與細化。」官衛華說,相比老舊小區,現在的小區規劃建設更注重營造方便居民社會交往的空間,為居民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務設施。
「上天入地」四通八達,出行更便捷
南京城市幹道網,從初期的「經三緯八」已發展到現在的「井字三環、軸向放射、組團快聯」高快速路和「經六緯十」主幹路。
南京市重視過江通道的規劃建設,現行城市總體規劃確定了22處24條過江通道方案,目前已建成9處11條過江通道,其中公路6條、鐵路2條、軌道3條。
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 南京先後完成了6版軌道交通線網規劃,不斷擴大軌道交通服務範圍。黨的十八大以來,南京地鐵在之前開通的1號線和2號線基礎上,又陸續開通了3號線、4號線等8條線路,運營裡程總長378公裡,僅次於北京、上海和廣州,位居全國第四位……
南京市民劉振洋至今記得,2005年在南京讀研時與同學去六合區的村莊調研,從學校出發要換乘好幾次、路上耗了近3小時;如今,交通便捷,開車不到1小時就到了。改革開放初期,南京僅有滬寧、津浦、寧蕪3條鐵路,現在已形成「一環十五線」國家級特大型環行鐵路樞紐。南京南站中心區過去是城郊結合部,房屋低矮逼仄,基礎設施配套滯後,如今正重點打造「樞紐型商業商務核心區」。官衛華說,2003版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便預留了南京南站建設空間和用地。
改革開放初期,南京僅有一座軍民合用的大校場機場,難以滿足居民的航空出行需求。上世紀90年代,南京市規劃建設祿口國際機場,後來又規劃建設六合馬鞍機場和祿口機場新航站樓,形成「一主一輔」總體格局。數據顯示,機場旅客吞吐量已由2000年的244萬人增長到2016年的2236萬人,增長了8.2倍。(白雪)
來源: 新華日報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