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帶一路」漢語普通話推廣培訓基地(西北中心)在西北師範大學成立,該基地將成為中國西北各少數民族和中亞各國語言文化及教育交流的窗口,並成為「一帶一路」國家語言戰略和語言規劃智力支持的專業化高端智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立了普通話是「國家通用語言」的法定地位,它是我國不同民族進行溝通交流的通用語言,也是聯合國六種官方工作語言之一。普通話是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掌握的基本技能。
說好普通話意義重大
普通話是目前在中國大陸使用頻率最高、範圍最廣的語言。不論是對社會還是對個人,從國內來看還是從國際來看,普通話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
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各地區各民族之間語言文化差異巨大,統一語言普通話的廣泛使用,有效減少語言不同帶來的溝通不便和交流障礙,使跨民族、跨地區的語言交際更加順暢。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師熊燕談到,隨著現代市場的形成,人口大量流動,跨方言交際、跨語言交際的需求更加凸顯,漢語普通話的作用也越來越大。比如漢語普通話說「他先走」,贛方言說「佢先走」,粵方言則說「佢行先」,直接用方言溝通難度大,使得產生困惑和誤解的機率增加,如果都用普通話,則能更加簡便及時地傳達信息。
四川省普通話水平測試員、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教師苗笑武認為,在現代社會,普通話越來越成為正式場合、商務領域的一種交往禮儀,使用規範、純正的普通話是一種修養和氣質的體現,也是對交際對象、合作夥伴的一種尊重。
此外,作為對外的官方語言,普通話是中外溝通的橋梁,是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正如北京語言大學新聞系郭之恩老師所說,從傳播的角度而言,語言不僅僅是日常生活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載體,以普通話為代表的中國語言正是傳播中國文化的先導。
說好普通話並不容易
然而在現實中,說好普通話並不是件容易的事。許多人因為受當地方言的影響,在說普通話的時候容易產生語法混淆、詞語混用、語音不標準等方面的問題。其中語音問題往往最容易發現又最難糾正,還容易鬧出各種笑話。
近年來,各地普通話的語音問題就經常成為相聲小品和網絡段子的素材,在引起共鳴、博人一笑的同時,也能夠起到引起社會關注、重視普通話發音的作用。例如,湖南人自稱「弗蘭人」;四川人說的普通話叫「川(cuan)普」;福建人經常說「我們胡建」人,把「飛機飛過去了」說成「灰機灰過去了」;「l」「n」不分的湖北人永遠說不對「榴槤牛奶」的正確發音。此外,網絡上還有一個著名的關於東北人和福建人成語接龍的段子——福建人:心心相印→東北人:印(認)賊作父→福建人:父(互)相傷害→東北人:害(還)想咋地。這些令人捧腹的段子既幽默又典型,妙趣橫生地反映了受各地方言影響的普通話發音問題。
大致歸納來看,普通話發音不標準的問題有平翹舌不分、前鼻音後鼻音不分、邊音鼻音不分、「f」「h」不分等,且大多數不標準的普通話都帶有方言口音。究其原因,有區域間普通話教育教學水平不平衡的影響,也有區域間普通話使用意識不強、從小訓練不夠的影響。
提高全民普通話水平
在日常生活中,普通話說不標準既降低了信息傳遞的效率,增加了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成本,又容易造成誤解,鬧出笑話。所以,提高全民普通話水平很有必要。
說到提高全社會普通話水平的有效方法,苗笑武認為,關鍵是要形成全民使用普通話的良好社會氛圍。首先,在工作環境和正式場合,要提出使用普通話的硬性要求,使之成為必備要素。其次,教育單位要把普通話教學工作落到實處,從小打好國民的普通話基礎。媒體單位要發揮好普通話的宣傳和示範作用,甚至可以多打造一些寓教於樂的與普通話有關的綜藝節目,吸引人們關注。此外,社會公共服務部門也應該在日常工作中堅持規範使用和傳播普通話,逐漸將使用標準普通話變為國民的一種日常習慣。
每個人都應該從我做起,樹立普通話意識,學習、使用標準普通話。正如熊燕所說,應該多聽多練,適當學習些語言學知識,了解母方言與普通話之間的差別,以便有針對性地解決方言口音幹擾普通話的問題。
「學好普通話,走遍中國都不怕」,在跨區域交流越發頻繁的今天,在社會文明不斷進步的中國,說好普通話既是每個中國人必須掌握的基礎技能,也是每個中國人義不容辭的一份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