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二胎媽媽,有不少人來詢問我生兩個孩子和一個孩子的不同感受。我一般上來就先「倒苦水」——「真的太累了啊,兩個和一個的鬧心程度不是一個量級啊!」感覺勸退了不少「潛在二胎」媽媽。靜下心來一想,難道生二胎就沒點好處嗎?仔細劃拉劃拉,竟然還真被我列出幾條來。
降低對孩子的預期
都說「老大照書養」,布布就是被「照書養」的典型,在學習上,我也是毫不放鬆。
剛會抬頭,就給他看黑白閃卡,據說可以刺激視覺發育;六個月,開始給他讀繪本,一本接一本地買繪本,讓我家快成繪本館了;一歲時,開始上奧爾夫音樂課程,想培養他的音樂素養;兩歲時開始念古詩,學英語;兩歲半上運動體能課……
這一路高歌猛進,直到小米妹的到來。「二胎照豬養」也不是說說而已。小米妹現在兩歲半,英文的香蕉和蘋果還分不清楚,同期的布哥已經至少會小一百個單詞了。
真不是我偏心,一個孩子的時候還有時間給孩子教點什麼,兩個孩子的時候只剩下一口氣看著他倆了。是的,看著而已。比如,我以前很享受給布布講繪本,儘量講得惟妙惟肖、生動有趣;現在,我一說咱們來看書吧,倆孩子就吵作一團。罷了罷了,別講故事了,你倆玩去吧。於是他倆就自己打鬧去了。
沒有付出,就不會期待有回報。你想,你辛辛苦苦教孩子背詩做題,他要背不出來或者做不出來,你就難免生氣、著急、上火,但是你從來沒有教過,孩子不會豈不是很正常,如果他還能自學點什麼,是不是意外之喜?
看別人給孩子不停地報班,我的反應是「哎呀,我也要給孩子報,不能耽誤孩子!」轉念一想,「不行,給布布報一個,就得給小米報一個,給布布報倆,小米就要報倆。花錢double不說,接送的精力也跟不上啊。算了算了。」所以我家目前還是停留在一個孩子一個興趣班的程度。
沒有投入,就不會期待有產出。你想,你在孩子身上砸了這麼多錢,耗費這麼多精力,如果他不好好學,或者學得不好,你就難免生氣、著急、上火,但是你沒投入這麼多,對孩子的預期就沒那麼高了。
總結一下,如果是一個孩子,難免有「畢其功於一役」得悲壯,兩個孩子走的是量,在質上就要可以寬鬆一點。
放下改造孩子的「妄念」
雖說有了布布時,我就秉持著尊重孩子天性的教養模式,但心裡總還殘存著「妄念」:希望他朝我心目中的樣子去發展。而且那會兒時間精力也跟得上,就更容易和孩子「較勁」。關注點太集中,看孩子覺得哪兒哪兒都有問題,就忍不住想「糾正」他。例如布布個性謹慎不願意滑滑梯,我們也和他「鬥智鬥勇」了很久。
現在隨著自我學習的不斷深入,對兒童發展過程的不斷了解,對孩子對自己就沒有那麼糾結了。當然,更主要的是,你已經糾結不過來了,乾脆就放棄了。
還有,不要相信「一回生,二回熟」?以為養過一個,第二個就更有經驗,會更從容嗎?不,養過兩個孩子就知道,他們是完全不一樣的生物。(詳情點擊生了二胎才知道:孩子什麼樣,七分天註定)
比如,布布個性謹慎,運動能力比較弱;小米大膽莽撞,運動能力強;
比如,布布六個月大就很喜歡看繪本,但小米卻要一歲多才慢慢喜歡上。
比如,我在給布布做英語啟蒙時感覺積累了很多寶貴經驗,想在小米身上「複製」一下,卻以失敗告終,不得不重新調整計劃。
總之,養育兩個孩子就是讓你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孩子是生來就帶有強烈個性的生命」,做父母的就是帶著愛去發現他們,讓他們成為他們本要成為的人。理解了這點,想讓他們事事如你意遂你願的「妄念」就會少一點。
我和隊友經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啊,那麼同理,你不折騰孩子了,孩子折磨你的機會就少一點。
全世界都給你找理由
我剛參加工作時,我爸隔三差五就要問問我有沒有升職加薪,我想告訴他這事有時候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但他不聽。自從我有了兩個孩子,他竟然再也不「鞭策」我了,就囑咐我好好把孩子帶好。
我……
每到年末總結,我都要感慨一番我這一年在工作上實在是乏善可陳,朋友圈底下都是鼓舞我的:你養兩個孩子就是最大的收穫了啊!
我……
某次參加同學聚會,有個同學拉著她老公挨個介紹,這是誰誰誰,現在是什麼什麼總監;這是某某,現在是什麼領導……到了我,她說:「這是某某,她有一兒一女!」
我……
看到沒,如果養了兩個孩子,大家都默認你已經為孩子付出了一切。「一事無成」是理所應當,還能掙扎著幹點什麼絕對是「錦上添花」。
例如我今年和朋友一起策劃製作了一檔兒童歷史啟蒙節目《小小史學家》,馬上就有朋友特別誇張地誇獎我:「我真是太佩服你了,帶倆孩子,還上班,還能做節目,還能寫公號,你怎麼有這麼多精力?」
我……
其實,孩子很多時候只是不小心當了「背鍋俠」。我沉迷手機,不想看書學習,和生不生孩子真的完全沒有關係啊。去年在孩子們的「鞭策」下,我甚至看了工作以來最多的書。我不是說生孩子對工作生活沒有影響,至少在我自己身上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很多時候反倒是動力。
當然全世界都對我「溫柔以待」也很好,隨便瞎折騰也沒什麼壓力,以至於我的心態一直很好:啥也沒折騰出來,至少還養了兩個娃!
THE END
最後相對正經地總結一下吧,養兩個孩子確實會沒有那麼焦慮,關注點分散了,孩子承受父母的期待也相對分散。這點上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比較好過。
至於其他好處麼,你們就聽聽得了,我這不也是「自我催眠」「自我麻痺」嗎?生都生了,能扔還是咋的?
最後,再正經地補充兩句:我們當然不是羅列了生VS不生的理由再決定要不要二胎,帶一個生命來到這個世界,是為了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不是延續自己的夢想,不是為了養老,不是為了「老大」不孤單,不是「練完大號練小號」,而是希望他(她)來這個美麗世界走一遭,而我做好了和他(她)同行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