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不妙(獨立評論人)
朱立倫上馬披戰袍挑戰2016,國民黨內原本萎靡的選情,立即振衰起敝,尤其是立委參選人士氣大振。朱以黨主席兼總統參選人之姿成為共主,在黨內定於一尊,選戰所需的任何錢糧他說了算,難怪一路被綠營壓著打的「立委」參選人,如大旱之望雲霓,終於能夠伸腰吐氣,個個摩拳擦掌要和綠營一決雌雄。國民黨「立委」參選人是朱立倫參選2016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當然,朱立倫肯定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他仿效馮諼為孟嘗君散盡千金買「義」的行為,無疑就是為了在明年敗選後,能有眾多支持者群起擁護以朱為主的黨中央,重現過去蔣家最擅長的鞏固領導中心,朱即使辭職下臺,仍有一大股拱朱勢力要他再戰黨主席,而這也說明了為何國民黨去年1129慘敗時,朱沒有第一時間跳出來高喊鞏固以馬英九為主的領導中心。
由上述回推可以看出,朱立倫最後會發動陳橋兵變來「拔柱換朱」,是按照寫好的劇本在走,否則他也不會在日前接受媒體專訪時說出,他是「去年六都選舉中黨內唯一生存者」這句話,意味著他是目前黨內唯一一位經過選戰洗禮且順利連任的從政黨員,最具民意基礎,他的參選是捨我其誰。
第三個受益者則是民進黨。此話怎說?要了解個中涵義,必須從「不能讓蔡英文躺著選」這句話來細究。民進黨主席兼參選人蔡英文自參選以來,民調始終居高不下,一路領先洪秀柱與宋楚瑜;而在「立委」選舉部分,受到太陽花運動的影響,國民黨「立委」候選人在各選區多不受年輕選民青睞,聲勢及民調多數也都落後民進黨,尤其是中南部最嚴重,濁水溪以南甚至傳出國民黨只能保一(保住一席)。
國民兩黨的彼消此漲,坊間傳出「小英可以躺著選」。這個說法過於樂觀,容易被解讀為輕敵,而以選舉起家的民進黨也深知這句話不懷好意,因為民進黨是以上駟對國民黨的下駟(洪秀柱),民調領先是理所當然,但躺著選卻是一句極具殺傷力的話,這既吸引不到中間選民的支持(既然會當選,就不願去投票,等著政黨輪替即可),綠營支持者也會有懈怠的症狀,投票意願會降低(這是預期心理,反正都會贏也不差我這一票)。此外,雖然有海外臺商籌組小英後援會,但「躺著選」這句話若發酵過度,勢必降低他們返鄉投票的衝勁,難怪小英會指派競選總幹事蘇嘉全馬不停蹄地出訪東南亞及澳洲、紐西蘭,鼓吹當地小英後援會的支持者不能大意,一定要回來投票。
有鑑於「躺著選」殺傷力太強大,且容易陷入藍綠對決的困局,民進黨始終不願和洪秀柱正面交鋒,一直將洪邊緣化,卻也讓民進黨無法喚起支持者的憂患意識與中間選民的熱情,為此苦惱不已。詎料,朱立倫扮演程咬金半路殺出,猶如國民黨的救世主,民進黨卻也因此順勢解套,10月17日國民黨臨全會「拱朱換柱」成功,18日蔡英文競選總部成立,小英當天向支持者及黨員下達動員令,等於是向國民黨全面開戰,也趁機將「躺著選」好好消毒一番。
朱立倫上馬後也對媒體強調「不能讓蔡英文躺著選」,無疑激勵了綠營士氣,因為真正的對手出現了,這場選戰是黨主席之戰,也是「副閣揆」之爭,更是自2010年新北市長選舉之後的延長賽,可謂旗鼓相當,一如2000年與2004年的總統大選,阿扁與連戰二連戰,彼此緊咬到最後一刻,也衝出了高投票率,而這正是民進黨明年選戰亟需的。
朱立倫的參選也為民進黨在和第三勢力協商「立委」選舉時,提供一個有利的外在因素。在區域「立委」方面,民進黨禮讓數個選區給臺聯黨、時代力量等第三勢力,等於是一種聯盟模式,但在政黨票方面,民進黨則必須不留情面的積極搶票,朱一再宣稱不能讓民進黨全面執政,國民黨「立法院」必須過半,無疑是提醒綠營支持者政黨票必須集中,才能取得更多的不分區「立委」席次,墊高民進黨過半的機會。
美國則是第四個獲利者。朱立倫下月將訪美,臺北政壇傳出這是朱向美方報告換柱後,國民黨未來選戰打法及選後的走向。然而,早在八月,吳敦義的核心幕僚表示,國民黨即將分裂,張榮味等本土派大將擬向內政部申請成立臺灣國民黨聯盟;719國民黨全代會前,美國在臺協會政治組官員表示,明年選後,國民黨會分裂,本土派將出走並成立臺灣國民黨。當時這些消息被認為並不可靠,如今一一印證。
為何朱的參選與美國有關?可從兩方面來說,首先,留美博士朱立倫與美方關係密切,而且是有憑有據。根據2011年維基解密揭露的美國國務院機密電文顯示,朱在2007年至2009年擔任桃園縣長期間,曾向當時美國在臺協會(AIT)臺北辦事處處長楊蘇棣,大爆國民黨高層不和的內幕,例如「馬英九非常不喜歡宋楚瑜,且不會聽連戰的話;馬同時希望連戰、王金平、宋楚瑜、吳伯雄等藍營大老能退場」。
朱立倫向楊說,「連戰已經失去臺北與北京傳話者角色」。至於國民黨主席,「馬英九決定在吳伯雄黨主席任期終止後取而代之」。維基解密指出,美方密電稱,「朱立倫當時被視為國民黨內接棒馬的政治明星,美方留意朱對臺灣政局的觀察」。朱立倫對華府掏心掏肺因而被貼上親美標籤。
另一方面,朱立倫一再強調不能讓民進黨全面執政,「立法院」不能沒有制衡的力量,否則「中華民國」會滅亡。民進黨認為朱在狂打恐嚇牌,但這張牌若是美國授意,意味著華府並不樂見明年民進黨完全執政。
美方的戰略目的是,四年一度的大選等於是臺灣人民對臺灣前途走向的一次「公投」,若由民進黨全贏,等於對外傳達臺灣有支持「臺獨」的隱性民意訊息,換言之,未來民進黨在統獨光譜上可能會趨向獨的一端,這將使美國必須花更多力氣來維持臺海平衡,並費神向北京保證華府不會支持臺灣獨立,以防中國大陸做出非理性行為。
民進黨勝選,可能會為美國帶來麻煩。在這樣的思維下,美方寧可民進黨贏得總統大位,國民黨還是立法院多數黨,國民兩黨維持相互制衡態勢,亦即統獨意識形態在民意天秤上是平衡的,藉此消除北京的誤判,華府仍可操控臺灣政局。
朱立倫在臨全會獲徵召後的致詞強調,要往「內閣制」方向「修憲」,至少要重新取得「閣揆」同意權,其念茲在茲都是為了滿足美國老大哥的期望。(作者系臺灣獨立評論人)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