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高考招生本科錄取逐漸走向不分批次,2011年開始出現二本三本合併,2016年又有地方開始合併一本二本,未來,高考招生主流將呈現專科和本科兩個批次。
自2011年起,山西、山東和福建三省將高考招生中的本科二、三批次合併,拉開了本科招生批次合併的序幕。
2014年,《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提出,創造條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錄取批次。之後,錄取批次合併按下加速鍵。
2015年起,四川、廣西、浙江、天津將本科二三批次合併,內蒙古合併本科二批和二批C(實際上就是合併二三批次)。
2016年,至少有8個省份開始對高校招生錄取批次進行合併,貴州、河北、江西、湖北、遼寧、重慶都將二三批次合併招生,上海則合併一二批次,廣東合併二本AB批次。至此,至少有13個省份將三本招生退出歷史舞臺。
從2017年起,北京合併本科二三批次,山東、海南將合併本科一二批次。2018年,廣東、天津、遼寧合併本科一二批。到2019年高考招生中,甘肅、寧夏、陝西、吉林等地合併二三批次,北京等地合併一二批次。
截至2019年高考招生,僅剩黑龍江、青海、湖南等個位數地方還有本科三批招生。
2020年,青海宣布合併原本科一二批次,改為本科一段批次,但保留原本科三批次,改為本科二段批次。黑龍江也宣布,2020年文史類、理工類本科二三批進行錄取批次合併。
但湖南仍保留本科三批,根據《湖南省2020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實施辦法》,湖南在2020年仍保留本科三批錄取。所以,從名義上說,2020年高考錄取中,三本的概念僅存在於湖南等極個別數省份,另還有青海等少數省份雖不再有三本這個叫法,實際上還是對一二本和三本進行區分。
對高校進行區分批次招生,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更好開展錄取工作,這在以前的人工投檔階段,非常有必要。如果所有學校擠在一起,錄取工作很容易出現混亂。
一般來說,高考招生中本科錄取批次劃分為三個。「一本」批次大多是部委直屬大學或「211」「985」工程大學,在錄取中屬於第一批次招生;「二本」批次大學大多為除一本批次以外的公辦學校,多是省屬大學;「三本」批次大多是民辦本科高校以及獨立學院。
事實上,「一本」、「二本」、「三本」在本質上並無區別,都是普通本科高校,但由於三本大多是民辦高校或者獨立學院,社會上普遍將一、二、三本作為學校的等次分類。不少人認為只有上了二本以上的大學,才叫上大學。
不管是一二本批次合併,還是二三本批次合併,對該批次的提檔線影響並不是很大,因為在招生計劃和考生數量相對恆定的情況下,錄取批次合併說白了只是將原下一批次的提檔線作為合併後批次的提檔線,上下浮動並不是很明顯。
但批次合併,對考生來說,報考機會更多了。比如原先分數在二本批次提檔線上下徘徊的考生,可能因為低於二本提檔線一分之差,就沒有機會讀二本,而二三本合併後,在填報志願的時候就能選擇些原先的二本學校衝刺下,如果運氣好,完全可以撿漏。
同理,一二本批次合併也是這個道理。
但部分較為熱火的高校或者專業,在批次合併後,分數線可能會上升較大,因為合併後增加了競爭人數,那分數線也會水漲船高。而一些辦學成果不突出、名氣不大的高校及專業,面臨報考人數更少的境遇。所以,批次合併對高校本身也提出了挑戰。
此外,對三本院校來說,合併到上一批次,對改善學校的身份地位也有幫助,有助於消除不同批次間觀念上的鴻溝。
批次合併後,考生報考志願的選擇更多了,但同樣也帶來一個問題,那就是怎麼選擇出適合自己的志願更難了。原來批次已經做了一個區分,現在還得自己找資料來進行區分。
大多數民辦高校、獨立學院(還有一些二本高校的部分專業)原先在三本批次,大家一眼就能看出,而現在二三本合併後,光看校名不一定摸得透。如果報考前沒有充分了解報考學校和專業,很容易出現報錯志願的問題。
筆者這裡提下一個簡單粗暴的方法,看學費,如果學費在萬元以上的(藝術體育等特殊類型除外),基本就是民辦的,是從原三本升上二本的,而學費在五六千左右的,就是原先的公辦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