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各方面專家對病毒和疫情進行了大量研究,發表了各種觀點。這些觀點,或多或少對防控決策產生了影響。事後來看,其中有的起到了積極作用,也有的,恐怕難言積極,甚至有誤導之嫌。
有關專家認為,對於新發傳染病的認知,往往遵從「疑是即是」原則,防控上也相應崇尚「防勝於不防」。這就要求,專家在發表有可能影響決策的研究觀點時,必須慎之又慎。回顧梳理這次疫情中的專家觀點,可以為未來應對類似挑戰積累有益經驗。
潛伏期是否具有傳染性
3月8日,在中華流行病學雜誌網站上,刊登了一篇專家高文靜、李立明的「預發表」文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潛伏期或隱性感染者傳播研究進展》。文章認為,目前有研究提示該病潛伏期患者或隱性感染者可能造成疾病傳播,但是研究仍然十分有限,而且近一半文獻尚處於未經同行評審的預印本狀態。對於「感染者能否在潛伏期傳播病毒、無症狀感染者是否可以傳播病毒、效率如何」,尚無明確且公認的回答。亟待在更大的密切接觸者或者一般人群中篩選感染者,並且評估他們傳播疾病的風險。目前的證據尚不能形成特別具有指導意義的實踐建議。
但同期中華流行病學雜誌網站也「預發表」了兩篇流調分析的文章:《天津市某百貨大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調查分析》、《一起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家庭聚集性流行病學分析》。這兩篇文章都用流調和回顧的方式對詳細的發病時間、接觸時間進行了梳理,發現潛伏期的傳染事實上存在。
目前的一些流調顯示,潛伏期具有傳染性不止這兩篇論文所描述案例。但是到底有多大的傳染性,以及潛伏期何時開始具有傳染性,需要進一步研究。
「未發現明確的人傳人證據」
新冠病毒「未發現明確的人傳人證據」,始於1月6日,疾控專家、武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李剛在接受《長江日報》採訪時的言論。他指出,「截至目前,初步調查表明,未發現明確的人傳人證據。」
而事實上,去年12月31日已經出現了家庭聚集性的病例,雖然數據並不充足,從科學角度難以判斷,但是病毒最初洩露的狐狸尾巴,被「科學」的眼光漠視了。
在「未發現明確的人傳人證據」觀點之後,人們看到了新冠病毒在更大範圍的傳播,包括一線醫護感染的事實。在3月6日國新辦疫情防控救治進展情況新聞發布會上,中央指導組成員、國務院副秘書長丁向陽表示,「不可否認,在這次疫情發生的早期,主要是今年1月份及之前,湖北省有超過3000名醫護人員被感染,其中40%是在醫院感染,60%是在社區,均為湖北當地的醫務人員,而且大都是非傳染科的醫生。如果說原因的話,我覺得初期是大家對病毒的認識還不足,防控知識缺乏。」
兒童不易感?
傳染病的流行必須具備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三個環節,保護易感人群是預防中的重要一環。
在新冠病毒剛肆虐的時候,臨床上看到更多的是老年患者,而非兒童和年輕人。
1月2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在國新辦當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目前證據確實顯示兒童、年輕人對病毒不易感。就目前的流行病學認知來說,(該病毒)對兒童、對年齡比較小的人確實不易感。
這種認識讓公眾放鬆了警惕。隨後,1月25日廣西壯族自治區通報的該區河池市2例新增確診病例中,就有一名2歲女童。陝西省衛健委通報的該省病例中也有一名9歲女童。
對於一種新病毒,人群普遍沒有抗體,這種全人群易感性應該天然存在。「雖然尚無兒童病例,但並不等於可以認為兒童對這個病毒不易感。」一位流行病專家之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1月27日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四版)》,在易感人群中增加了「兒童及嬰幼兒也有發病」。至第五版方案,進一步改為「人群普遍易感」。
氣溶膠影響有限?
2月8日,有衛生防疫專家公開表示,目前可以確定的新冠肺炎傳播途徑主要為直接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氣溶膠傳播是指飛沫混合在空氣中,形成氣溶膠,吸入後導致感染。
但很快又出現了不一樣的聲音。《健康報》採訪的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指出,「目前缺乏明確的證據證明氣溶膠也是新冠肺炎的主要傳播途徑之一。」他解釋,如果是以氣溶膠傳播為主,那麼,在流行病學調查時會出現一種現象,即很多病例找不到明確的傳染源。
雖然的確有很多新冠肺炎的患者找不到發病的原因,但在2月9日發布的第五版診療方案修訂版中,氣溶膠傳播途徑依然被認為「尚待明確」。
「一般病毒和細菌在一定條件的環境都會存在氣溶膠傳播,這跟空氣的溼度、溫度有關。在病房內,是絕對存在氣溶膠傳播的。現在不能完全否認這個傳播途徑。」一位病毒學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
在10天後的第六版《診療方案》中,終於明確提出,「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長時間暴露於高濃度氣溶膠情況下存在經氣溶膠傳播的可能。」
糞口傳播認定曲折
糞口傳播途徑的認定更是曲折:一度進入診療方案,又被剔除,後又進入。
2月1日,深圳市衛健委稱,在某些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糞便中,檢測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第一財經當時就發文提醒:「糞口傳播是新冠病毒的傳播途徑之一。」
在2月2日的國家衛健委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疾控中心專家認為,這兩天在武漢、深圳以及在美國的首例病例中,都從確診患者的糞便中檢測到了新型冠狀病毒。這個現象說明病毒可以在消化道複製並存在,但是不是通過糞口傳播,或者通過含有病毒的飛沫形成氣溶膠的方式再傳播,需要經過流行病學調查和研究。
於是在2月5日發布的第五版診療方案中,其傳播途徑依然為「氣溶膠和消化道等傳播途徑尚待明確」。在2月18日更新的第六版方案中,關於「消化道傳播途徑不明確」被剔除了。
在3月3日發布的第七版診療方案中,則又變成了「由於在糞便及尿中可分離到新型冠狀病毒,應注意糞便及尿對環境汙染造成氣溶膠或接觸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