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小二述哲文
當我們的善意被「辜負」的時候,當我們好心幫忙卻惹一身騷的時候,我們往往會抱怨兩句:真是人善被人欺。
其實抱怨歸抱怨,相信大家都沒有否定「人當向善」這一觀點的意思。
但是「人善被人欺」這句近乎「約定俗成」的話,有時候也會被有心人利用,作為自己自私的擋箭牌。於此,顏小二覺得有必要來議論一下,真的是人善被人欺嗎?
為了讓論證更有說服力,顏小二特地請來了孔子老人家和孟子老人家坐鎮,期待以他們的經典理論,來展現「善」的真正模樣。理解這些理論的過程中,其實也是眼界、心境提高的一個過程,希望各位可以耐心看完。
1、真正與「善」同行的人,不會去期待「回饋」
我們知道,在儒家諸位思想家中,孟子是明確提出「性善論」的,他指明人生來就有「良知良能」,人的「善」是天生的。孟子指出,當人看到陌生孩童落入井中,會心生憐憫,這是人良知良能在發揮作用。
而孟子認為,人與禽獸的差別,就在於人擁有良知良能,也就是所謂的善端。所以在後天生活中,人應當時刻反省勉勵自己,避免後世的物慾讓自己的善端被蒙蔽,繼而縮小自己與「野獸」的距離。啥叫縮小自己與「野獸」的距離?孟子這裡懟人還是很不客氣的,大家可以體會一下。
說了這麼多,其實是想表達一個觀點,孟子指明善是沒有「功利性目的」的,是先天就有的,更是人與禽獸的區別。所以,真正與「善」同行的人,她們對旁人的幫助,往往是自然而然的,不會去期待所謂回饋。
2、「善」是有原則的:即便我們對別人好,也要有原則
同時,古人所強調的「善」,不是無原則去幫助人,抑或者是兩邊不得罪的那種那老好人。早在幾千年前,儒家大先賢孔子就非常憤怒地指出「鄉愿,德之賊也」。
什麼是「鄉愿」?就是兩邊誰都不得罪,在哪兒都是好好先生的人。這樣的人往往沒有立場,無法堅守大是大非的原則。於此,對於「是」的一方,他是好好先生,對於「非」的那一方,他也是好好先生。這樣行嗎?這種「和稀泥」是最要不得的。
和稀泥的人多了,人身上表現出的是期待「美」的熱愛,還是「利己排他」的偏見,就未可知了。
有時候,偏見和熱愛本該涇渭分明,而讓二者模糊了界限的,大抵便是這種「鄉愿」了。有些東西,不可僵化固守,但是有些原則,必須涇渭分明。
所以面對鄉愿,孔子深知其「顛倒是非黑白」的危害性,於是便大罵其為「德之賊」。
於此,我們也能知道,一個與「善」同行的人,他一定是有原則的,在大是大非面前知道「有所為,有所不為」。
3、那麼人善被人欺嗎?功利心在作怪
通過上面的敘述,我們可以知道,首先,真正與「善」同行的人,是不會期待「回饋」的。那麼無「回饋」的期待,便無善意被「辜負」一說。
所謂「欺」,在善意上是不成立的。
只能說強弱關係對比之下,好說話或者說性格軟弱的人,容易被心地不好的而欺負,這是比較現實的一種問題。
其次,我們從上面的敘述也能知道,「善」並不是無條件的,也是有其原則的。
大是大非面前,真正的「善人」,知道有所為有所不為,不會是非不分去幫不該幫的「糊塗忙」。既然一開始就不會去幫「糊塗忙」,何來後面的人善被人欺?
所以真的是人善被人欺嗎?這背後其實更多是自己「善意」被辜負的「功利心」在作怪。真正的善人,一開始就沒有所謂「回饋期待」,更不會去幫「糊塗忙」,所以,真正與「善」同行的人,不會被因善被人欺。
人與人之間的欺負與被欺負關係,往往建立在強弱關係對比之下,這於「善」有何甘?「善」並不弱小,相反很「強大」。
如果一定時期內社會中的「善」很弱小,這之中一定有什麼不正常,各位覺得呢?
《論語》是記錄孔子語錄的一本書,《孟子》則記錄了孟子思想,二位先哲影響中國千年,兩本書中書寫的不僅僅是過去的故事,還有各種修身養德的智慧。如果時間相對較多的朋友,面對時間紛亂有些焦頭爛額的朋友,可以試著讀讀這兩本書。
一來,這兩本書可以幫助我們看到約定俗成背後少數人的「自私」,比如「人善被人欺」背後的功利。有些時候,理解了「背後用意」,一些焦頭爛額的事情處理起來就輕鬆多了。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橫條獲得這本將《論語》和《孟子》合二為一的書。通俗易懂,作為閒暇時翻閱的讀物,還不錯。
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無授權一說,不問自取或做成視頻會全網維權。圖片來自網絡,侵刪(兩周內)。想持續了解更多蘊含哲理的國學知識,想持續從電影、文學作品、人生百態中體察更多人性的高尚與悲俗,可關注@顏小二述哲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