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2 05: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產業如何發展?
群眾積極性如何調動?
在「鄉村振興」的浪潮中
各地大顯身手、「百花齊放」
近年來
什邡不斷探索拓寬
集體經濟發展思路
當地鎣華鎮石門村
探索試行「眾籌」模式
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
發展特色產業
鋪就了基層治理
發展集體經濟新路子
「眾籌」打造景區
村民成了股東並在家門口就業
隨著夏季的來臨,什邡山區鎣華鎮開始熱鬧起來。上山避暑、玩水的遊客逐漸增多。不少都是前去當地神瀑溝景區遊玩的。
「從5月開始,神瀑溝景區遊客呈現爆發式增長,不得不限流。」神瀑溝景區劉姓負責人說,近兩個月時間,實現400多萬的營業額收入,這是之前沒有預料到的。
神瀑溝景區人氣爆棚
2015年,抓住當地準備在鎣華鎮石門洞一帶打造旅遊、康養產業的機遇,石門洞村引導村民「眾籌」打造神瀑溝景區,將山裡的瀑布、森林美景轉換成發展的資源。
石門村黨支部書記李德明說,當地打造康養產業能解決部分村民的就業、收入,而村裡的老人、貧困戶、殘疾人等群體的收入來源仍是問題。
作為土生土長的石門村人,看到山裡的瀑布、森林等資源,萌生了眾籌打造神瀑溝景區的想法,這樣既可以解決貧困戶等的收入問題,村民也有穩定的收益,還可以壯大集體經濟。這一想法也得到政府部門支持。
石門村藉助當地優勢自然資源大力發展旅遊業
石門村有700多戶村民。最初,有100多戶村民眾籌200多萬,同時村民投勞,打造神瀑溝景區。景區在2016年開門營業,一年實現收入300多萬。初步嘗到甜頭的當地村民,將分紅所得繼續轉換成股份投入景區建設,同時帶動更多村民入股。
目前,已有254戶村民參與眾籌,景區累計投入資金3500餘萬元,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風景旅遊勝地,直接解決務工200人,帶動1000餘人增收,帶動80餘家經營場所增收。
景區反哺產業
盤「活」農村集體經濟
產業興旺讓村民有了穩定收入,石門村「兩委」也更有信心,確定了發展三大特色產業,制定了神瀑溝產業園、3000畝的竹筍扶貧產業園以及擴建獼猴桃種植基地的新發展規劃,確保渠道多樣化、增收多元化。
李德明說,當地適宜野生植物生長,山林中有竹筍、野生獼猴桃、雪芽菜等幾十種純天然無公害可食用野菜。過去村民自行採摘、加工、銷售的弊端多,2017年,該村以「村民眾籌+土地入股」的形式成立竹筍扶貧產業園,種植百家竹、早竹等3000餘畝,以土地入股佔股份30%,村民現金入股佔股份30%,貧困戶申請政策貸款入股佔股份30%,村集體現金入股佔股份10%方式進行統一運作,利潤分紅。
2019年,該產業園年產鮮竹筍達6萬餘斤,純利潤約10萬餘元,村集體收益達4萬元,實現了農民增收和村集體發展壯大雙贏。
村民對採摘的野竹筍進行統一包裝
為將全村野菜從原來村民的「各自為政」統一進行加工銷售,同時達到輻射面覆蓋鎣華鎮其他幾個山區村,調劑淡旺季市場需求,減少生產與銷售過程中的經濟損耗,去年,石門村還啟動了山野菜加工展覽銷售點建設,用於集中銷售農副旅遊產品。預計能為村集體增加收入約5萬元,同時還能實現企業全年生產運行,增加村民務工收入約30萬元。目前山野菜加工展覽銷售點還在建設中。
2019年,石門村成立了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合作聯合社,該合作社以185.34萬元資產入股什邡市鎣石旅遊管理有限公司,以「公司+聯合社+產業園+涉旅涉農企業+合作社+農戶」六位一體發展模式,進行統一運行管理,每年收取利潤分紅。
李德明說,石門村還建立起集體收益「4321」分配機制:提取村集體公司或專合社年純收入的40%用於全體股民按股分紅;30%用於農村公益事業,即改善水、電、路等村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20%作為集體經濟發展基金,投向有發展潛力的產業;10%用於扶危助殘濟困。通過幾年的發展,石門村為當地村民分紅近100萬元,大大的增強了農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從村民「眾籌」引深山美景出「深閨」,到帶「活」農村集體經濟,什邡鎣華鎮石門村實現群眾增收多元化、渠道多樣化,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工作創新、創效,鋪就了一條鄉村振興、基層治理制度創新和能力建設「新路子」。
原標題:《村民「眾籌」建景區,什邡的這個村火了!》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