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對天下父母說:多了解下孩子的內心,別讓孩子走錯了路。
電視劇《小歡喜》劇照
-- 「我就是要逃離你!」
-- 「我知道你每天給我做飯、給我上課,我知道你不容易,我配不上您給我的愛!」
-- 「是我沒有做好你們的女兒,沒有變成你們心中的樣子!」
2019年夏天,一部《小歡喜》引發了全社會對於青少年教育的關注,更讓「青少年自殺和自殘」的話題浮出水面。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你大概不會相信,眼前的這一雙雙小手,嬌嫩的手腕上被刀片反覆割破,疤痕新舊交替,而「狠心下手的」竟是孩子自己。這在臨床心理科的病房裡已經見怪不怪了。你會問「你這樣疼嗎?」「不疼,感覺很舒服。」
這是大部分孩子的回答。這,是一個亟待大家來關注的群體和現象。
《經濟學人》統計數據表明,在全球範圍,自殺已經成為15-29歲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中國青少年自殺率居全球第一。中學的女孩子,正是妙齡少女,八九點鐘的太陽,朝氣蓬勃的青少年。但是現實和你的印象恰恰相反,許多孩子找不到人生的意義,甚至找不到活著的理由。
在這個時代,許多青少年無數次總是想著如何才能安靜地死去。他們受迫於各方的壓力,被壓得喘不過氣;他們被逼到了懸崖邊,不得不將所有錯誤歸結於自身;他們時刻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好,甚至覺得自己不配活在這個世界上。最終,他們走上了自殺的道路。
下面是一位記者朋友對我的一位患者的採訪手記:
「剪刀太不鋒利了,根本劃不開。」
當我在病房見到13歲的女孩小星時,她抱著一隻柯基的抱枕。如果不說,我很難把她和想要自殺的人聯繫在一起——一個開朗、熱情、果敢的小妹妹,是我對她的第一印象。
她來醫院那天,她媽媽跟她說,「你這樣還不如去死」。所以,她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用剪刀在自己的手腕上割了一道。
「剪刀太不鋒利了,根本劃不開。」眼前的小星,清澈簡單,沒有一點點防備。
我的內心有些小波瀾,大概這是一種緣分,因為半小時前我和小星才在醫院見到第一面,而現在她便願意把自己最痛、最煩惱的那一面說給我聽。小星告訴我,她來自單親家庭,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離異了,她和弟弟跟著爸爸過。在她的印象裡,爸爸對她的管教很嚴,要求學習成績要好,平時也不能跟同學玩,如果不聽話就會挨打。
「當時我就想死,我不想每天都過這樣的生活。」所以,小星一次次地表達想要跟媽媽一起過。可是,爸爸從來都沒有真正聽過女兒在說什麼。每次,小星只會得到來自爸爸、來自姑姑和奶奶的責罵,「這個白眼狼,沒良心,你怎麼不去死......」
至於她在想什麼,為什麼有這樣的想法,他們從來沒想過,也從來沒問過。
對爸爸,她內心充滿了恨,她想要好好學習,要對得起媽媽,要找機會和媽媽生活。
小學6年級的時候,因為爸爸生病,小星和弟弟被媽媽接到了杭州一起生活。原本,她以為會是幸福生活的開始。可是一切都在上學期期末考之後變了。
「有段時間我睡不好,心理壓力大,可媽媽覺得我那都是裝的。」
原來,小星一直都能考班級前三,可期末考時卻掉出了前十,媽媽一下就焦慮了起來。
「她每天都在我做作業時來跟我說要認真做作業,不要玩了。」小星說,「只要我手機一亮,她就判斷我不專心,就說我玩手機耽誤了學習,讓我不要跟同學來往了。」
「其實我前段時間真的是沒有心思學習,整夜整夜都睡不著,晚上一閉眼就會想到以前的事,就很難過,心根本靜不下來,第二天上學也就沒精神了。」小星說,她當時就跟媽媽講過,想要去看看心理醫生,可是被媽媽拒絕了。
「在媽媽看來,我這些都是裝的,都是無中生有,都是為了逃學找的藉口……」講到與媽媽的溝通,小星倍感無力。青春期的她,內心渴望理解,也渴望被「真正的關愛」,可在一次次跟媽媽溝通無果後,她開始選擇沉默與逃避。
而在割腕前,她和媽媽的爭吵是因為,她想鎖起門來做作業,而媽媽認為那是一種無聲的抗議,認為她不孝、叛逆。生氣之下,對她說「你這樣還不如去死」。
「如果考不到好學校,我覺得我對不起老師。」
「你這樣還不如去死」這句話,在我聽來其實也是一位母親內心無助與心寒的控訴。對一位母親來說,離異的痛、獨自帶孩子的苦,在孩子想要把她拒之門外時大概都化成了委屈,一下都傾倒在了孩子的身上。
而那委屈,卻因為那柔軟的心早已因塵世穿上了厚厚的盔甲,在說出口時,已然不是了原來的模樣。
可在小星看來,那就是生活的全部了。「我知道媽媽是為我好,她平時生活也很照顧我,可我不知道生活下去有什麼意義。考不出好成績,找不到好工作,媽媽不會滿意,我覺得對不起媽媽,也對不起老師。」
小星是我第一個接觸的自殘的青少年採訪對象,在採訪前,我對她有一個大致畫像。而大概聊了一個多小時,我發現我的那些畫像都是錯的。聊下來,她理解媽媽,感恩老師,也希望能跟同學友好相處,其實對生活充滿著嚮往,但卻似乎在成長的某個點,因為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與大家岔開了。
孩子突然性情大變、成績波動大,家長要引起重視。
抑鬱、自殘/自殺、發脾氣、沉迷手機、拒絕上學等,這些是臨床中見到的青少年最多的情緒和行為問題,這也是他們對抗父母和學校的「武器」。
青少年既不是兒童,也不是成人。他們比兒童有更多的在自我認同基礎上的獨立需要,又渴望得到家庭和學校的溫柔的對待。他們期待被像成年人一樣對待,客觀上又不具備成年人的能力,二者內在的需求決定了他們的情緒化,和發展中的受挫,也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情緒不穩定,以及極端的應對方式。
內在的自我認同的衝突,讓青少年傳遞出的信息常常模稜兩可。他們常說「你們不要管我,你們煩死了」,這似乎是在告訴大家我需要獨立和自由空間,你們遠離我。但是當周圍的人真的不管他們,他們又很憤怒:「你們根本不在意我,不理解我,不愛我」,似乎又在邀請別人靠近自己。這種溝通模式常常讓父母無所適從,焦慮萬分。
而對家長而言,最要做的就是提高認識,多關心孩子,在規劃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照顧到孩子的想法和獨立性,同時要學會跟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突然性情大變、成績波動很大或者有自殘行為,就一定要及時把孩子送到專業的心理醫生處進行診斷治療。作為家長,切忌諱疾忌醫。
此外,健康的生活方式、融洽的人際關係、和睦的家庭氛圍、有愛的社會支持、穩固的醫患同盟等,均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長不可缺少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