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特約評論員 陳禹潛
「這是要全社會恐男嗎?」
這句話是8月4日通報的南京失聯女生李某被男友殺害並埋屍案件中,相關新聞微博評論區最熱門的評論。此前,杭州失蹤女子丈夫許某某也向警方交代將其妻子殺害並分屍的行為,這條新聞同樣引起了大量微博女性網友的激烈討論,有些女性網友甚至覺得自己「已經日常恐男了」。
恐男症,一般來說指的是女性對男性或男性氣質的恐懼,也是社交恐怖症的一種特異形式。通常來說,這應該屬於心理疾病的一種,因某些心理刺激或生活經歷對與男性打交道感到恐懼和害怕,但是熱門新聞上的「恐男症」顯然不屬於這一種。
看到男性犯罪的新聞就開始對男性表示厭惡,明顯是將「恐男症」的概念泛化了。殺害伴侶的新聞無論如何駭人聽聞,到底是極端個案,不足以代表普遍的社會現象,推及個例到男性整體更是有著明顯的邏輯謬誤。但這樣相對極端觀點卻能得到數萬點讚和大量擁躉,足以見得這種類型的發言背後女性的焦慮市場已經成為社會現象。
從鼓勵中年女星再出道的《乘風破浪的姐姐》,到引發全民催女主離婚的熱播劇《三十而已》,這方面文藝作品的大受追捧其實已經反映了當前社會中一部分女性對現實偏見的不滿,而這樣的情緒甚至已經轉化成為了實實在在的消費市場。
從引發焦慮的直接原因來看,相當一部分女性的群體焦慮所反映的問題並非無病呻吟。平心而論,女性在社會、家庭方面確實比男性弱勢一些。而放眼身邊瑣事,女性面對大齡催婚、生育煩惱、職業困境等問題的概率也會更高。一些遇到問題的女性會將自己的經歷傳遞到網際網路上,這種焦慮就立刻從某個年齡段擴散到了全年齡段,喚起了大量有相似經歷女性的共情,通過共同想像構築了女性在網絡空間表達的的群體焦慮。
有這樣焦慮的不僅僅是女性,相對於「恐男」的微博和豆瓣,大量男性網民聚集的虎撲社區在一定程度上患有「厭女」症狀。彩禮、房子、車子等經濟因素造成的男性壓力,讓不尊重女性的言論在這裡大行其道,形成了與微博、豆瓣等社區主流觀點的鮮明對立。
由此看出,社交媒體的「圈子化」在社會焦慮散播的過程中也起到了「拱火」的作用。在多圈層的網絡空間,無論什麼樣的言論,在社交媒體中總能找到「臭味相投」的網友。現實生活中的鬱悶都能夠通過認同極端發言得到發洩,而且這些言論還能不斷通過「轉贊評」獲得更多的支持,這種現象構築了社群的「回音壁」。
泥沙俱下的極端言論,在自說自話的社群中形成話語的「深水漩渦」,通過情緒化發言不斷的捲入邊緣網民,滾雪球般的喚起共情,形成焦慮的情緒潮汐。最終就是,冷靜客觀的發言無人問津,標新立異的思想炙手可熱。
心理學上來說,人們本身就更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觀點,但要是不加思考的相信自己認為對的發言,那情緒就代替了思考,網上認同的「好姐妹」,遲早會變成要交的「智商稅」。
「恐男」也好,「厭女」也罷,破除偏見要的恰恰是互相理解與換位思考,而不是在自己的網絡圈子裡打轉,更不應該為了發洩製造對立和粗暴判斷。破除圈層成見,鼓勵相互理解,這仍然是當務之急。
責任編輯:李勤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