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漢書:魏咎和魏豹:在生命之上

2021-02-13 善用其心

讀到《漢書》第33卷《魏豹、田儋、韓王信傳》,看起來就仨人,其實每個人還扯著其他很多人的故事。

比如魏豹扯著哥哥魏咎。魏咎扯著周市。

魏豹和他哥魏咎,都是「故魏諸公子」,哥哥魏咎在亡國之前,被封為寧陵君,他的封地,在他之前,住著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不知道此人的可以去查成語「雞鳴狗盜」「竊符救趙」)。所以有一種說法,說寧陵君是信陵君的兒子(尚不知道確切的出處)。

(有一種說法,如果他不被猜疑、不鬱郁而死,秦始皇的統一夢恐怕沒有那麼容易好夢成真。他擁有一個特別厲害的粉絲:劉邦。劉邦年輕時候就特別佩服他,經常去祭拜他。)

《漢書》在說魏豹故事之前,先說了寧陵君魏咎的故事,其中牽涉到周市的故事。

魏咎在魏國被秦滅之後,廢為庶人,聽說陳勝反秦,就去追隨陳勝。陳勝的大將周市很能幹,帶兵恢復了魏國故地,按照陳勝的意思,就封周市為魏王。周市沒有像陳勝那樣——人家一勸他稱王,立刻就把恢復楚國的大義給丟腦後去了,周市說:

「天下昏亂,忠臣乃見。今天下共畔秦,其誼必立魏王后乃可。」

這個周市,明明是在打陳勝的耳光啊,陳勝肯定不同意。齊、趙兩國也派出「使車各五十乘,立市為王」,算是眾望所歸的意思吧。

可周市就那麼堅決,到陳勝的王國去接魏咎,來回接了五次,「陳王乃遣立咎為魏王」。

這個魏咎有點倒黴——當個寧陵君沒有當到頭兒,當了國王也沒到頭兒:秦國大將章邯殺過來了,殺了周市,破了援兵,把魏咎圍在臨濟城裡。

咎為其民約降。約降定,咎自殺。

為了一城百姓的生命,他選擇了投降和自殺。

有人或許要問:那上一次魏國滅亡的時候,你咋不自殺呢?

我能替魏咎回一句嗎?

——那時候俺不是王。王的責任是護國,國破了,王當然也就碎了。

(網絡圖片,不知道誰畫的,相貌很有特色哈,看起來也很忠厚)

魏咎死了,魏豹跑到楚國,陳勝立的那個楚懷王給他幾千人馬,於是他又殺回老家去。

他運氣好,那個誰碰上誰倒黴的章邯已經被項羽收編了,所以他挺順利地收復失地,當上了魏王。

可能是感激項羽,魏豹親自帶著精兵跟著項羽向西去攻打秦國都城。不過他後來又追隨了劉邦去打項羽;沒多久,他又嫌棄劉邦老罵人,於是又背叛了劉邦。劉邦也不知道怎麼想的,把他抓起來以後,還是任用他來守滎陽,那時項羽正帶兵圍著滎陽、還威脅要烹了劉邦的爸爸做肉羹吃。大將周苛說:「反國之王,難與共守。」就把魏豹殺了。

對比哥哥,魏豹的形象很糟糕。我覺得他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必須堅守的信念。

這就想起寧陵君的前任信陵君魏無忌。

《戰國策·魏四》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安陵人縮高的兒子在秦國做官,為秦守「管」(今河南鄭州市)這個地方。信陵君打不下來,就派人到安陵君那裡找縮高,讓他去勸降兒子。縮高說:「父攻子守,人大笑也;見臣而下,是倍(背)主也。父教子倍,亦非君之所喜。」堅決不幹。信陵君怒了,又去威脅縮高的上級安陵君說:「希望您把縮高捆送給我,否則,十萬大軍就要兵臨安陵。」安陵君說:「我爸從魏襄王手裡接過的'大府之憲』說:『子弒父,臣弒君,有常不赦』,國家大赦天下的時候也不會赦免這種罪。縮高所為,是為保全父子之義。如今您要讓我違背襄王的詔令憲法嗎?即使您殺了我,我也不敢這樣作。」縮高更絕,跑到信陵君的使者那裡自刎而死——難道非人命不足以警醒人嗎?——信陵君這才悔悟:穿起喪服,避開正房、寢於他處,以示哀悼。還派使者去向安陵君謝罪:「無忌我道德低下,是個小人,我失言了!」

(故事裡套故事,累了吧,看看我栽的水芹休息下)

縮高、安陵君所堅持的,就是人倫不可廢。《論語·子路》云: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翻譯:葉公對孔子說:「我的家鄉有一個直率坦白的人,他父親偷了羊,他便告發父親。」孔子說:「我的家鄉直率坦白的人與你所說的不同:父親為兒子隱瞞,兒子為父親隱瞞。直率坦白就在這裡面了。」)

孔子的邏輯是這樣的:

爸爸偷羊肯定是錯了,可是父子天性如果也可以置之不顧,這個錯誤更大。儒家以「孝」為人本(反過來說就是不孝就不是人唄),所以離開了人的根本來談正直坦率沒有意義。

據說後來的漢代法律也把「親親相隱」作為原則推行,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唐宋時候還擴大為同居亦可相隱,連嚴苛的《大明律》也支持這一條。不僅如此,從漢代開始,法律還規定:如果告發父親,兒子須受重罰。如清朝法律規定:兒子告爹,如系誣告,處絞刑;即使屬實,也要打一百大棒、徒三年。

(古田極樂寺的師父送我的鶴頂蘭近日正在為北京的家裡盛放,我把它獻給此文中那些值得崇敬的人:向真正的漢人致敬!)

其實今天的故事我有點跑題哈。

可是怎麼辦呢?我發現世界上凡真理,互相之間並沒有真正的界限:

周市認為反秦就是反秦的各種不道德,所以堅決要立魏國之後為王,以樹立「名義」的撥亂反正;魏咎作為王,為了最後一次保護百姓而毅然赴死;周苛(據說城隍廟裡供奉的城隍老爺,就是周苛)殺魏豹,以對「背叛」的否定肯定了信義、忠誠;這和安陵君寧死不違背憲法、縮高慨然赴死保全父子之義一樣,都在重複一句話:

對各自應該堅守的信念的堅守,在生命之上。

班固在本傳末尾感慨,說:

周室既壞,至春秋末,諸侯耗盡,而炎黃唐虞之苗裔尚猶頗有存者。秦滅六國,而上古遺烈掃地盡矣。

炎黃唐虞苗裔的標誌是什麼呢?上古遺烈掃地而盡的又是什麼呢?——自稱炎黃子孫的我們,應該回答這個問題。

相關焦點

  • 【魏氏名人】戰國時魏國貴族魏豹
    人物生平 魏豹,本姓姬,是周文王姬昌的後代。先祖以封地魏為姓,建都安邑,後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浚儀)。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軍決黃河灌大梁虜魏王假以後,魏豹從其兄寧陵君魏咎,隱跡為庶人。
  • 魏國貴族魏豹:「賠了夫人又折兵」的真正來源
    在楚漢時期的人物畫廊中,魏豹大人不應該被遺忘。這不是說他有改變局勢的能力,但他生命中悲傷的帷幕卻充滿著神奇的色彩。有人說這是由於人格缺陷造成的,而且經常性的波動才使得他走向死亡。事實上,這是政治上的猜測,但是要注意的是投機的結束可能是空手而歸。  魏豹是魏國皇室的後裔,在秦國君主摧毀其他國之後,魏豹被變為下等人,過得十分悽慘。在農民起義之後,魏國又被重新建造了。
  • 【遊山西 讀歷史】相士斷言他老婆必生天子,結果他卻悲劇了
    在三晉史上有一個叫魏豹的人,因為誤信相士批語,不僅丟掉了性命,連自己的老婆都被納入了劉邦的後宮。「西魏王」——魏豹魏豹,姬姓,魏氏,原本是戰國時期魏國的皇族。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軍決黃河灌大梁城,魏王假降秦,魏國滅亡。於是,魏豹和其兄寧陵君魏咎一起隱跡為庶人。
  • 《漢書》魏豹田儋韓王信傳第三
  • 魏豹死後,薄姬成劉邦的妃子,生劉恆,劉恆是否是魏豹的遺腹子?
    但是不要遺忘了魏豹大人。魏豹是魏國王族後裔,秦始皇滅六國後,他順利貶為庶民。大澤鄉起義,六國紛紛揭竿而起,魏豹趁勢崛起,得了個西魏王。之後,便是投機,在項羽和劉邦二人之間搖擺,左右逢源。須知這種投機是高風險的。最後,他也被反噬。公元前205年,韓信俘虜了魏豹。
  • 魏豹反漢的原始文本考察
    14.還原魏豹反叛的完整的傳說文本關於魏豹反叛的說法應該來源於一個完整的傳說。此傳說的本來面目沒有流傳下來,但可以從《漢書高帝紀》及《魏豹彭越列傳》的相關記載中恢復其大致原貌。漢之敗卻彭城,塞王欣、翟王翳亡漢降楚,齊、趙亦皆反,與楚和。漢王還至滎陽。豹請歸視親病。至國,即絕河津畔漢。漢王聞魏豹反,方東憂楚,未及擊。漢王如滎陽謂酈食其曰:「緩頰往說魏王豹,能下之,以魏地萬戶封生。」酈生說豹。豹謝曰:「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耳。今漢王慢而侮人,罵詈諸侯群臣,如罵奴耳。非有上下禮節也。吾不忍復見也。」 食其還,漢王問:「魏大將誰也?」對曰:「柏直。」王曰:「是口尚乳臭。
  • 「必生天子之命」的魏豹夫人-薄姬
    前204年5月,西魏王魏豹被劉邦屬下周苛、樅公所殺,可誰能想到魏豹所寵愛的一名姬妾居然在若干年後成為大漢王朝的皇太后,這位女子就是薄姬。
  • 怎樣讀《後漢書》
    現在通行的《後漢書》版本都收入晉司馬彪撰《續漢書志》三十卷,填補了範書無志的缺憾。《後漢書》記載了自光武至獻帝195年的史事。這部史書規模宏大,編次周密,記事簡明扼要,疏而不漏,議論深刻,詞採壯麗,將史學與文學融為一體,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讚和重視,與《史記》《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 劉邦殺死魏豹後,順便「徵服」了他的女人,卻無意間生出了個皇帝
    魏豹是魏國的王,他和劉邦、項羽等起義軍都是一起反秦的人,到了秦朝滅亡,劉邦和項羽就開始爭霸了。
  • 魏豹 : 太天真是種罪
    面對這個問題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會說,我的妻子或丈夫能有這樣了不起的孩子,說明,我肯定也很有本事,我覺得,自己是時候去幹一番大事業了。然而這種想法真的是正確的嗎?在2000多年前一位名叫魏豹的驍將,用他的一生為我們做出了解答。
  • 存留造句和解釋_存留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6、到那天一切都不存留,比一閃光,一息風更少痕跡,你也要忘掉了我曾經在這世界裡活過。存留有關的成語:1、藏怒宿怨(cáng nù sù yuàn):藏、宿:存留。把憤怒和怨恨藏留在心裡。指心懷怨恨,久久難消。
  • 漢書
    《漢書》?對!就是班固寫的那本,距離現在已經兩千年了。
  • 《漢書》十則經典名句,以史為鑑,明治世處事之道
    《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漢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1、不教而誅,謂之虐。出自《漢書·董仲舒傳》。事先不進行教育,一旦有所觸犯就處罰或者殺掉,這叫做暴虐。2、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出自《漢書·司馬遷傳》。總是想要在國家有危難之際,奮不顧身地去報效國家。3、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 程蘇東丨《漢書·五行志》體例覆核
    [11]《漢書》卷二十七上,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318~1319頁。[12]《漢書》卷二十七中之上,第1353頁。[13]例如金春峰先生即認為「劉向的《洪範五行傳記》和夏侯勝所學《伏生傳》,內容是一樣的。」
  • 生命在事業之上,心念在能力之上
    對我的人生有很大影響,就如在這場席捲全世界的災難中,他的那句:生命在事業之上,心念在能力之上。久久在我腦海中迴蕩.每天忙於事業的人們,居家隔離這麼久,可否贊同這句哲言?這是吳清友先生接受心臟外科手術時,躺在病房裡,病痛常相左右,終於明白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