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命運抗爭的時候,你只能孤勇向前,女權似乎是這屆奧斯卡的熱門話題。
獲得提名的《伯德小姐》、《三塊廣告牌》、《我,花樣女王》講的都是類似的母題。
但在這屆奧斯卡的提名名單裡,我有一部非常感興趣的動畫片——《養家之人》。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腦海中一直回閃《我在伊朗長大》。
這是一部愛爾蘭動畫,但故事的背景確是連年戰亂的阿富汗。
這個平均每天有68人死亡或受傷,去年一年內累計發生了2050起襲擊的國家。
影片是由著名作家黛博拉·艾裡斯( Deborah Ellis) 的加拿大同名獲獎暢銷小說改編而成的動畫片,斬獲了動畫領域的最高榮譽之一安妮獎的最佳獨立動畫長片獎項。
同時,這部影片還入選了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動畫片單元,是非常值得一看的電影。
如果有時間,一定不要錯過這部故事不輸《尋夢環遊記》的動畫片。
故事的主人公叫帕爾瓦娜,是個只有11歲的小女孩。
她生活在混亂的阿富汗,父親因為爆炸失去了一條腿,家裡有母親、姐姐和年幼的弟弟。
雖然是女孩子,但由於爸爸是老師,帕爾瓦娜的受教育程度很好。
她和父親依靠在市場販賣雜貨和代讀代寫書信養活一家五口。
她喜歡看書,喜歡給家人講故事,這是他們短暫逃離人生困境、擺脫煩惱的方式。
「明天會好起來的。」媽媽總是這樣說。
但有一句話說得很對:明天和意外,你永遠不知道哪個先來。
這對父女倆在街上擺攤的時候,意外遇上了父親以前的學生——現在是一個塔利班分子。
這個男孩公報私仇,想強迫帕爾瓦娜嫁給他不成,於是就以莫須有的罪名帶人來到帕爾瓦娜的家裡帶走了她的父親。
在阿富汗,女人的地位極低,不能接受教育,不能工作,成年女人甚至不能露出身體的任何部位,只能戴著厚厚的「波卡」。
按照阿富汗當時的規定,女性在沒有男性陪伴的情況下是不得單獨外出的。被巡邏兵看到,輕則挨打,重則被抓進監獄。
現在帕爾瓦娜的父親被抓,家裡一下陷入困境。
想要去監獄解救父親的帕爾瓦娜母女在半路上遇到了巡邏兵,母親被狠狠地打了一頓,對方還撕碎了父親的照片。
營救行動失敗以後,帕爾瓦娜獨自一人上街採買食物。老闆看到帕爾瓦娜是獨自一人,身邊沒有男性陪同,根本不敢賣給她。接連碰壁以後她還意外又被塔利班少年發現了,在逃亡中,帕爾瓦娜不慎丟掉了背包——那裡面裝著用來買食物的錢。
心灰意冷的帕爾瓦娜回到家,看到家中的老弱婦孺,決定要養起這個家。
於是她剪掉了一頭長髮,穿上了哥哥的衣服,偽裝成一個小男孩。
只有這樣,她才能獨自出門購物打水、工作賺錢。
整個劇情線從這個節點發生了轉折。
在之前的部分裡,帕爾瓦娜一直是個小姑娘。她會因為家人要賣掉她喜歡的新裙子而賭氣,會和姐姐拌嘴爭論「你不洗頭就不會用這麼多水了」。
她整天喊著要長大,拒絕講故事——因為那是小孩子才做的事。
但當命運的轉折突如其來砸到她面前的時候,她是驚慌失措的。
一開始她是不解的,於是她急著向這個世界問為什麼。
比如為什么女生就不能單獨出門,為什麼到了年紀就必須嫁人,為什麼塔利班少年可以平白無故抓人,為什麼這個社會沒有公平正義可言。
但這些問題是沒有答案的。
所以她必須崛起,以一種更為強烈的方式隱忍地反抗。
既然性別帶給她的全是糟糕的體驗,她願意放棄做女生。
反正也沒什麼好的。
轉折點以後的帕爾瓦娜遇到了兩個對她而言意義重大的人。
一個是她以前的同學肖希婭,現在和她一樣女扮男裝。
她們是戰友。
擁有相同秘密的兩個女生有了並肩作戰的勇氣。
她們結伴打工,卸貨,裝沙子,什麼髒活累活都幹。
肖希婭說,她的願望是可以有一天離開這裡,去一個有海的地方,在月光下看潮汐。
那個地方沒有令她討厭的父親,沒有不合理的性別不公,那裡很美,她邀請帕爾瓦娜和她一起去。
帕爾瓦娜自然是開心的,但她還有另一個使命要完成——她必須從監獄裡救出父親。
於是肖希婭告訴她,可以攢錢,賄賂監獄的守衛,有錢一定能行。
帕爾瓦娜急忙把那條新裙子賣了就跑到監獄門口,不但沒成功,還被守衛揍了一頓。
灰心喪氣地帕爾瓦娜去市場賣貨,意外碰到了第二個人。
一個異邦大叔。
他要帕爾瓦娜讀信給他聽,信上說,大叔的女兒因為意外死去,要他節哀順變。
失魂落魄的大叔走了,連信都忘了拿。
大叔是個善良的人。
一來一往讀信回信的過程中就和帕爾瓦娜成了朋友。帕爾瓦娜求他想辦法救救監獄裡無辜的父親,他說要帕爾瓦娜下周三去監獄找他的侄子。
就在事情越來越好的時候,母親卻打算把姐姐遠嫁到表親那裡,祈求對方帶她們逃離這裡。
帕爾瓦娜很激動,認為母親要拋下父親,她不允許這件事發生,執意要等到下周三見到父親再走。
可就在她出去找父親的時候,表親那裡有人來接,強行帶走了母親、弟弟和姐姐。
整部電影使用雙線索的敘述手法。
一個是主角帕爾瓦娜的營救父親行動。
另外一個是帕爾瓦娜講給家人的故事。
在那個故事裡,男主角蘇萊曼是個英雄。他獨自一人上路,發誓要從邪惡的象王那裡拿回被搶走的種子,讓村民在明年春天能夠按時播種。
故事裡的小男孩歷經千辛萬苦,拿到了能打敗象王的兩件寶物,但還缺一樣。
蘇萊曼是帕爾瓦娜死去哥哥的名字,也是她自己在故事裡的鏡像。
在故事的最後,蘇萊曼用前兩件寶物鏡子和漁網打敗了象王的爪們,發怒的象王赤紅著眼睛從山頂衝向兩手空空的他。
就在此刻,帕爾瓦娜朝蘇萊曼大喊:「用你的故事讓他平靜下來,講給他聽。」
現實和故事在這一刻奇妙地匯合在了一起。
蘇萊曼很小的時候,在大街上撿回了一個「玩具」,結果那個東西是個炸彈,他被炸死了。
這就是故事的全部真相。
故事很短,蘇萊曼不斷重複那幾句話,但故事很沉重。
這個寓言故事是整個阿富汗的巨大縮影。
或許整部電影都是。
我們心生敬畏的,不僅僅是那個承擔起養家重任的帕爾瓦娜,而是在阿富汗制度下千千萬萬個拼命反抗與掙扎的獨立女性,甚至是全部深陷水深火熱的阿富汗人民。
影片的最後,故事裡的蘇萊曼回到村莊,和全村人跳著,笑著,吃著,喝著。
現實中的母親終於和姐弟重聚,帕爾瓦娜接回了父親,她們兩組人在月光下,向對方走去,她們在等待團聚。
雖然不一定能實現。
在戰火連天的阿富汗,活著本身就已經是個奇蹟了。
影片中我印象最深的一點是那個塔利班男孩。
在圍剿帕爾瓦娜父親、抓捕帕爾瓦娜的過程中,他顯得是那樣興奮,那樣有鬥志,仿佛能代表上帝審判對方。
但當戰爭打響,他被拖到卡車上,拿著槍走在開向戰爭前線的路上,他的臉上露出的是對未知的迷茫和恐懼。
信仰並沒有帶給他勇氣。
他享受的,僅僅是集權和專制下掌握生殺予奪大權的快感。
影片的最後,帕爾瓦娜對著夜空喃喃自語:
Raise your words, not your voice. It is rain that makes flowers grow, not thunder.
話要說的更有道理,而不是提高音量。畢竟是雨水滋潤花朵生長,而不是雷鳴。
她是說給戰亂的阿富汗,說給極端的暴權統治,說給性別不平等待遇。
希望一切如她所願,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