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教育部宣布我國將推出首批入選課程以本科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為重點的「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其中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創新創業課以及思想政治課程,入選的課程從整體上代表了當前我國在線開放課程的最高水平。490門課程中,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武漢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高校為主建設的344門課程入選,佔比70.2%。目前中國慕課數量已位居世界第一。
在我國廣大的高校中,每個學校都有各自主打的優勢學科,也有赫赫有名的專家,即便是不少非「雙一流」高校,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科領跑全國,甚至全世界。然而一直一來,這些優勢學科、豐富知識一般都只對本專業的學生開放,對外的開放程度並不大,間接造成了優質的教學資源未能得到良好推廣的局面,對知識傳播、學科提升、學術交流並無益處。
而教育部推出首批490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可以說是大勢所趨,通過整合各大高校的優勢資源,以網際網路為橋梁、媒介,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得到最優質、最先進的思想理論薰陶,足不出戶便能學習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文化知識。
據悉,教育部還計劃,一直到2020年,以國家名義推出3000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和1000個「示範性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進一步提升國民教育水平,實現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最大化運用。
然而,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得到有效推廣的同時,也不能盲目樂觀,畢竟這個課程成效究竟多大、輻射範圍究竟多廣、公眾的認可度究竟多高,還需要時間來佐證、實踐來打磨。現如今便有兩個問題函待解決了。
一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與傳統課堂教育不同,網際網路教育缺少課堂學習氛圍和老師監督,無法掌握到學生自主學習能學到並掌握的知識情況,常見的考核形式幾乎行不通,這就要求學生發揮好主觀能動性,積極學習渴求的知識,否則成效很難保證。同樣的,傳統高等教育專業導向明確,該學什麼課程、該做什麼實踐都有固定的要求,不被學生的興趣左右,但線上教育很容易受學習興趣的引導,造成「偏科」嚴重、系統性不強。
另一個是「教學端」的問題。網上教學,自然也會面臨知識更新、理論完善的過程,這也對課程資源的維護提出更高要求,如果知識點始終停留在原有層次,得不到及時豐富提升,反而對教育發展不利。同時,進行「傳道受業」,自然就有「解惑」需要,而1個名師很可能對應成百上千,甚至上萬個學生,這樣的師生互動開展起來要求何其高?對教師而言,首先要保證的應該是傳統教學的效果不打折扣,這就對教師的工作強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由此可見,如何讓「精品開放課」辦得好、辦得優、辦得群眾滿意,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值得高興的是,490門課程的上線,已然打通了教學資源覆蓋全國的「任督二脈」,也為下一步各項服務性、保障性工作的開展夯實了基礎,更是對我國的人才強國戰略、追求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可以期待,不久的將來,教育教學資源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必會更加深入,線上的學習體驗也必能更加優越,我國的整體學術、科研氛圍也必將大幅提升。社會各界一定要珍視「精品開放課」的有益實踐,用努力學習、積極實踐來回應、支持國家送上的「知識紅利」,不斷提高知識深度、思想維度、能力水平,為發展和進步積蓄磅礴之力。
首批課程堅持「學生受益第一、開放共享為先」的基本理念,重在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重構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和教學模式,強化線上與線下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跨區域、跨學校推動東中西部高校共享優質課程資源,在深化高校教育教學改革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同時,有12門在國際著名平臺上線的我國在線開放課程入選首批「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將推動更多高水平大學的優質課程上線國際平臺,參與國際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