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上新樓房、逛上小遊園,日子舒心有保障;基礎設施強、師資水平高,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唱呂劇、跳跳舞,老年食堂裡飄出了「幸福味」……今年以來,臨港區持續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讓幼有所育、住有所居、學有所教、老有所養等幸福夢一一變現,一項項民生舉措、一件件民生實事讓百姓的幸福生活觸手可及。
故事一:上樓的日子越過越有盼頭楊祝(左一)在社區清雪。記者 楊正 攝
定製家具、挑選電器……最近,草廟子鎮下莊村村民楊祝沒閒著,整天往天億學府跑,倒數著住進新房的日子。
還沒等拿到新房鑰匙,楊祝早早地就把小區周邊的情況摸了個「門兒清」:向北走幾分鐘就能到公交站,出行很方便;小區東面緊鄰景觀河,有小橋、步道,散步有了新去處;往南走十幾分鐘就到了大集,超市也在家門口,買菜、購物都便利。
搬上樓後,有了地暖和天然氣,不用準備柴火,家裡也能幹淨不少;小區安了電梯,即使新家在10樓,也不怕爬樓。「就等著住進樓裡享福了。」楊祝眼裡都是笑。
天億學府總投資6億多元,集中安置了大莊、畢家莊、下莊、叢家屯4個村的村民。像楊祝一樣即將住進天億學府社區的共有573戶居民,他們將徹底告別以往的居住條件,搬進設施齊全的樓房。
這不,12月初,一拿到新房鑰匙,楊祝就立馬約上裝修隊,馬不停蹄地加入裝修「大軍」中。
堆成「小丘」的沙子和水泥、一大摞厚厚的地磚,把屋子佔得滿滿。「簡單裝修一下就行,想趕緊住進來。」楊祝說,過幾天就開始動工,爭取在新家過春節。
除了上樓讓生活更便利之外,讓楊祝迫不及待裝修樓房的,還有一個原因。「我們村有一群愛跳廣場舞的姐妹們,大家很長時間沒湊在一起了。」這讓楊祝心裡直「犯癢」。
前幾天,楊祝和姐妹們電話聊天時,得知大家都把新房裝修提上日程,她們約好,等搬進小區,重新組起廣場舞隊,找個好地方,繼續「折騰」。
這還沒等房子裝修,楊祝就已經忙得不見人影了。趕集的時候,老鄰居們碰面問起來,這才知道,她不但要忙著新房裝修,現在還要忙著熟悉新工作。
原來,天億學府剛建起來,小區需要不少保潔人員,得知要招人的消息,楊祝就趕緊搶著報了名,「又有新房住,還能掙個零花錢。」
白天工作,兼顧村裡的菜園;晚上跳廣場舞、去河邊散步,楊祝早就設想了搬上樓後的生活,想想就笑出了聲:「這日子真是越過越有盼頭。」
故事二:「轉到新學校,上學都帶著興奮勁兒」高大上的永樂路小學。 記者 姜慧芳 攝
12月21日上午7時20分,蔄山鎮永樂路小學五年級七班的於小淇穿戴整齊,背上書包邁進新校園大門。看著女兒興高採烈的樣子,王麗麗不由在心裡給新學校點了贊。
11月16日,臨港區投資1億元的永樂路小學正式使用。按學區劃片,原來就讀於蔄山小學的於小淇轉到永樂路小學。
「之前,每天開車送孩子上學要15分鐘,現在步行也就15分鐘。」王麗麗說,新學校離家近了不少,硬體設施、教學水平、師資力量究竟咋樣,起初她心裡也沒底兒。「畢竟孩子教育是家裡的頭等大事,換了個新學校,我們也是一肚子疑問。」
「還好,開學之初,學校特意邀請家長們進校參觀,徹底打消了我們的疑問。」王麗麗說,剛一進大門,新學校留給她的第一印象就是現代、氣派。
綜合教學樓、體育館、廚房餐廳、室外連廊、地下車庫、標準田徑場……到處洋溢著一股現代化氣息。教室裡是各種先進的教學設備,更有一次性達到省中小學圖書室建設標準的圖書館,良好的硬體配套設施,讓王麗麗心裡踏實不少。
硬體滿意,軟體也不俗。永樂路小學除了從其他學校抽調一部分教師外,新來的老師也多是「雙一流」院校畢業,學校還對教師進行繼續教育培訓,優秀的師資隊伍讓王麗麗對新學校更加滿意。
更令王麗麗欣喜的是,永樂路小學增設了繪畫、音樂、舞蹈、創客等多個興趣學習班,女兒在學校就能體驗豐富多彩的課程。「這不,小淇在新學校裡已經開始學習軟筆書法了。」王麗麗說,女兒有自己喜歡的興趣課,她也跟著高興,這才一個多月,練習冊上稚嫩的筆跡已經變得有模有樣。
「現在孩子每天上學,都帶著一股興奮勁兒。」轉到新學校,王麗麗最擔心的適應問題也沒有出現,於小淇的學習成績一直保持穩定,王麗麗終於放了心。
眼下,孩子已經適應了新學校。早上時間不急,王麗麗就帶著女兒步行去上學,看著孩子走在前面蹦蹦跳跳的樣子,她心裡也湧上一股暖意。
故事三:「這裡給了我『家』的感覺」趙志遠在青年中心健身。記者 楊正 攝
12月19日,正值周末,生活在臨港區青年中心的趙志遠和朋友一起約在籃球館內打球。打完球,步行兩分鐘回到宿舍換上衣服,隨後便開上車和朋友一起前往附近的商場聚餐。
對於趙志遠來說,這樣的周末生活再平常不過。2019年初,臨港區打造了集生活居住、休閒運動、學習創業於一體的青年中心,為廣大青年提供舒適便捷的住所。今年10月,從哈爾濱來到臨港區工作的趙志遠就搬進了青年中心的人才公寓裡,這裡距離他上班地點,只有5分鐘的步行路程。
不僅上下班時間縮短了,生活質量也提高了不少。在人才公寓樓內,走廊寬敞明亮,房間裝修典雅、布局合理,家電設施一應俱全。
「剛搬進來時,激動又感動,無論環境還是裝修風格,都非常符合我的心意。」趙志遠說,入住時,公寓內廚房、衛生間、水電氣暖設施等全部到位,幾乎是拎包入住。
據趙志遠介紹,像這樣的人才公寓樓,在青年中心裡有8棟。「大概能有近500個房間,大多都是一室一廳的,在進門處還安裝了人臉識別的門禁系統,安全又便捷。」
除了居住環境典雅舒適外,讓趙志遠感到驚喜的還有緊挨著人才公寓的活動中心。
臨港區青年中心。 記者 楊正 攝
每個周末下午,趙志遠都要在活動中心的一樓和朋友打籃球。「在知道青年中心配備了籃球館後,我們就想著趕緊過來體驗一下。」趙志遠說,現在已經和朋友有了默契,一到周末,大家就聚在籃球館,「這裡除了籃球館外,還有乒羽館、健身房、電影院、城市書房等設施,餐廳、小型超市等便利中心更是應有盡有,我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運動、娛樂、購物的快樂。」
對於眼下的生活,趙志遠頗為滿足:「畢業後就來到了臨港工作,說實話剛開始心裡直打鼓,畢竟離家這麼遠,但現在沒想到能享受這樣的待遇,青年中心給了我『家』的感覺,這就是我心目中青年人生活的樣子,我要留下來為臨港的發展增光添彩。」
故事四:村民生活有了文化味兒祝家英村呂劇團成員正在排練。記者 楊正 攝
12月20日上午10時,從汪疃鎮祝家英村文體活動室傳出戲曲聲,原來是村呂劇團的成員們正聚在一起排練。主演畢可鳳表情生動,唱詞熟稔,其他成員默契地用手中的樂器和她打配合。
在祝家英村,每逢空閒時間,呂劇團的成員們就聚在一起排練、演出。唱了20多年呂劇的畢可鳳說,祝家英村是個「戲窩子」,從上世紀50年代,村裡就成立了呂劇團,基於戲曲情結和群眾基礎,村裡前年又重新組建了呂劇團。
現在村裡呂劇團成員已經有20多名。「我們都是因為熱愛呂劇聚在一起,生活也因為呂劇變得豐富了起來。」畢可鳳說,劇團裡最年輕的成員58歲,最年長的73歲。
如今,祝家英村呂劇團已經小有名氣。今年的送戲下鄉演出他們就參加了30多場,平時劇團還會去市裡參加比賽。
除了呂劇團外,村裡的文藝舞蹈隊也很活躍。「在我們村,喜歡舞蹈的加入舞蹈隊,喜歡呂劇的加入呂劇團,大家自由選擇,我們的生活跟年輕人一樣豐富多彩!」畢可鳳說。
祝家英村不僅有著多樣的文化隊伍,村莊裡也充滿濃鬱的文化氣息。村裡以9組不同形象造型組成的文化長廊,讓主街道成為新時代精神文明和文化引領的主陣地,「仁義禮智信」道出了祝家英村人的精神風貌。
「村裡這兩年變化太大啦,村子北部建起了鄉村記憶館,把我們村發展歷史和孝德文化保留下來,處處都透著文化味。」畢可鳳說,今年7月,村裡還建成了信用超市,推動信用建設,讓志願服務成為村裡的熱潮。
幸福是祝家英村村民生活的關鍵詞。在祝家英村的老年食堂內,廚柜上擺放著滿滿當當的食材。今年10月,這間愛心食堂正式營業,年滿70周歲的老人只需一塊錢就可享受兩菜一湯的豐富午餐。
「廚師們根據老人的飲食習慣更換菜譜,對於部分行動不便的老人,還有志願者免費上門送餐。」畢可鳳說,有了老年食堂,村民的晚年生活更有保障。
每當清晨,志願者們將村道清掃得乾淨整潔;每到中午,愛心食堂飄出濃濃飯香;每當夜幕降臨,咿咿呀呀的唱腔伴隨著鼓點聲傳出窗外……如今的祝家英村,村貌靚麗,村風淳樸,文化氛圍濃厚,村民們的生活也越過越美。(記者 劉瑋然 睢瓊 孫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