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科技...

2020-12-12 北京市人民政府

>

您的當前位置: 視頻北京 > 市政府新聞發布會 > 北京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科技創新」專場

北京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科技創新」專場

文章來源:首都之窗 發布時間:2019-08-26 11:32

為向社會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市科技創新發展成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定於2019年8月22日下午3點,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廳召開北京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科技創新」專場。屆時,市科委、市經信局、中關村管委會、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等有關單位領導將介紹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首都之窗網站將全程進行視頻、圖文直播,敬請廣大網友到時收看。

  主持人(田偉):各位記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歡迎各位出席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今天的發布會是北京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的第二場,發布的主題是北京市科技創新的情況。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是四個中心首都城市戰略定位之一,也是我們各位記者朋友們非常關心的話題之一。今天我們非常高興邀請到北京市有關單位的領導,向各位記者朋友們介紹,北京市在全國科技創新方面發展的工作情況,並回答各位記者朋友們關心的問題。首先,我向大家介紹出席新聞發布會的各位領導:
  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新聞發言人楊仁全先生;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巡視員姜廣智先生;
  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副巡視員劉航先生;
  北京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陳小男先生。
  以上四位領導也是我們記者朋友們的老朋友,經常在發布會上和大家見面。下面,首先有請北京市科委楊仁全副主任介紹北京市科技創新有關情況。有請。
  楊仁全:各位領導、各位來賓、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好!
  很高興參加此次發布會,在這裡與大家共同回顧70年北京科技發展成就,共同展望未來美好願景。
  北京,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艱苦奮鬥、不懈努力下,科技事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產生了一大批重要科技成果,為新中國科技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偉大號召,首都率先開啟新中國科技事業,成為我國科技自主創新的搖籃,以「兩彈一星」為代表的科研精神,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注入了自強的靈魂。
  1978年,改革開放帶來「科學的春天」,科技進入經濟建設主戰場,北京以中關村為代表,率先邁出科技領域向市場轉型的改革第一步,中關村從此肩負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探索「先行先試」經驗的重大使命。今天,中關村已經成為我國創新驅動發展的一面旗幟,引領著我國科技發展的軌跡。
  70年來,北京實現了多項「第一」,探索了數不清的「首創」。在世界上首次發現了有效治療瘧疾的方法--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湧現了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陳景潤、第一位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和首位獲「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的華人科學家--王中林。建設了我國第一臺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研製了我國第一臺電子管計算機。建設了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中關村示範區,誕生了我國第一家民營科技企業……第五次國家技術預測的結果顯示,北京創新發展實現了矚目的成就,在全國領跑世界的技術成果中,北京佔55.7%,為國家安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民生改善提供了重要支撐。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將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習近平總書記發出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動員令,要求北京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這是黨中央、國務院著眼於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建設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北京市立足「四個中心」的城市戰略定位,以習近平總書記四次視察北京五次重要講話精神為根本遵循,勇往直前,勇創佳績。
  一、步入新時代,北京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一是強化兩個協同,形成創新「凝聚力」。
  強化央地協同。與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10個國家有關部門、單位組成北京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辦公室,凝聚部市、央地以及全社會力量協同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北大、清華、中科院等中央在京高校院所及創新型企業已經成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主力軍」。
  強化區域協同。聚焦「科學」與「城」的功能,全面提升創新發展能力,聚焦中關村科學城,突破懷柔科學城,搞活未來科學城,升級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促進「三城一區」聯動發展。推動京津冀協同創新,充分發揮北京「一核」作用,推動雄安新區與城市副中心兩翼聯動,形成區域發展梯次布局。
  二是聚焦創新鏈兩端,提升科技「支撐力」。
  一手抓基礎研究布局。建設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圍繞物質科學、前沿與尖端信息技術、生命科學等優勢領域,加速整合優勢創新資源,加快國家實驗室培育建設。積極承接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重點研發計劃和創新基地建設,爭取更多任務在京布局。深入推動量子、腦科學、人工智慧等領域新型研發機構發展和布局,形成領跑世界的原始創新策源地。
  一手抓高精尖產業。在全國率先啟動實質性減量發展,堅持向創新發展要出路。發布加快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10+3」系列政策,選取人工智慧、集成電路、醫藥健康等十個產業作為發展重點,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和醫藥健康「雙發動機」。全面加強科技成果轉化統籌協調與服務平臺建設,與在京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深層次對接機制,做好科技成果在京落地承接服務工作。依託龍頭企業、高校院所加強企業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建設,整合優勢資源,加強產業技術創新。設立總規模300億元的市科技創新母基金,引導社會資本圍繞原始創新、成果轉化、高精尖產業進行投資布局。加快應用場景建設,首批向社會發布了10項應用場景清單,推動5G、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技術新產品在本市重大活動、重點項目中應用。
  三是深化改革開放,釋放創新「新活力」。
  深化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聚焦科研經費管理,出臺《進一步完善財政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的若干政策措施》,讓科研經費「花好」也要「好花」。加快推進《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立法,力爭在科技成果權屬、盡職免責、中央單位適用、部門協同機制等實現制度突破。聚焦強化科技創新戰略布局、深化科研管理改革、優化創新創業生態等方面,加快研究制定「關於新時代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加快推進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若干政策措施」,推動科技領域「放管服」向縱深發展。優化改善營商環境,制定實施「9+N」系列政策,為企業定製「服務包」提供「一對一」精準服務。
  打造創新人才高地。出臺《新時代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人才支撐行動計劃(2018-2022年)》,在人才引進、評價、激勵等方面打出「組合拳」。出臺《支持建設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實施辦法》,在運行管理機制、財政資金支持與使用、評價與審計、智慧財產權和固定資產管理等五個方面實現新突破。改革科技獎勵制度,修訂《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增設人物獎,實行提名制。下放職稱評審權限,充分調動積極性。實施更加寬鬆的人才政策,實施中關村國際人才20條出入境政策和20條新政,在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優化北京創新發展環境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強化對人才落戶、住房、子女入學等服務保障,形成更具吸引力的人才發展生態環境。
  二、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碩果纍纍,北京跨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1、科技投入大幅度增長,投入強度國際一流
  北京全社會研發投入經費與規模持續增長,從1996年的41.8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1579.7億元,增長36.8倍,佔全國比重保持在9%左右;R&D經費投入強度保持在5.8%左右。其中,基礎研究經費投入逐年增加,約佔全國的四分之一;基礎研究投入佔比從2012年的11.83%穩步提升至15%左右,超過日本和韓國等部分發達國家。
  2、創新產出全球領先,北京科技彰顯中國實力
  英國《自然》雜誌增刊《2018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對全球500個城市科研產出排名結果顯示,北京連續兩年位居全球第一。2018年,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均較2012年翻一番;有效發明專利量是2012年的3.5倍;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111.2件,是2012年的3.3倍,專利密度領跑全國。2012年以來,在京單位主持完成的國家科學技術獎累計達500餘項,約佔全國三分之一。2018年,北京技術合同成交額4957.8億元,較2012年翻了一番,約佔全國三成。
  3、重大成果舉世矚目,創新根基不斷夯實
  一批重量級原創成果競相湧現,在世界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首次發現三重簡併費米子,首次在超導塊體中發現馬約拉納任意子,首次獲得離子水合物的原子級分辨圖像,首次報導人源剪接體的高解析度三維結構。一批重大自主創新成果取得突破,研製出首個商用的「深度學習」神經網絡處理器晶片、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新型超低功耗電晶體、國際首個納米藥物輸送機器人。「大國重器」加快推進。子午工程、鳳凰工程等累計17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在京投入運行或正在建設,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分子科學、凝聚態物理和信息科學與技術等3個國家研究中心,動力電池、輕量化材料成形技術及裝備、智能網聯汽車等3個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量子信息、納光電子等2個前沿科學中心和國家先進計算產業創新中心獲批建設。
  4、新動能加快培育,對經濟的支撐引領顯著增強
  2018年,新經濟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三分之一;中關村示範區總收入達5.88萬億元,是2012年的2.4倍。「結構優化」成效凸顯,2018年,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增加值佔比達46.8%,較2012年提升9.9個百分點;科技服務、信息服務、金融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7%。「提質增效」成果顯著,2018年,北京全員勞動生產率達24萬元/人,排名全國第一,是2012年的1.4倍;人均GDP達14萬元/人,是2012年的1.6倍。高精尖產業蓬勃發展,成為推動北京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2018年,醫藥健康產業實現營業收入1867.6億元,同比增長14.3%。人工智慧產業規模達到1500億元。純電動汽車保有量達28.47萬輛,規模居全國第一。科技服務業實現增加值3223.9億元,同比增長10.4%,佔GDP比重達到10.6%。
  5、創新生態持續優化,創新活力競相迸發
  2018年,北京平均每日新增科技型企業約200家;新創企業中科技型企業佔比達39.2%,較2012年提高10.3個百分點;創業投資額佔全國比重約三成,位居全國第一;獨角獸企業82家,佔全國近一半。截至2018年底,全市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累計達2.5萬家,是2012年的3.1倍。2018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對北京、上海等國內22個城市開展營商環境試評價,北京綜合排名位列全國第一。
  6、輻射引領能力不斷攀升,競爭力和話語權持續增強
  2012年以來,京津冀協同創新縱深推進,北京輸出到津冀的技術合同成交額累計約929.4億元。世界500強企業總部從31家增至56家,連續七年位居全球首位;截至2018年底,在京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累計已達169家,境外世界500強企業在京設立公司及分支機構的達70%。培育形成了中關村論壇、世界機器人大會、國際人工智慧與教育大會、北京國際學術交流季等品牌活動和學術交流活動,北京正在成為全球創新網絡中崛起的新高地。
  作為偉大社會主義祖國的首都,我們將堅守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牢記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偉大使命,投入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這一偉大事業,弛而不息努力形成制度優勢、領域優勢、人才優勢,為北京邁向全球科技創新之巔作出更大的貢獻,為新中國70周年華誕獻禮!
  主持人:非常感謝楊主任全面詳實的發布,下面有請北京市經信局姜廣智委員介紹北京市科技創新的有關情況。有請。
  姜廣智:各位媒體界的朋友,大家下午好!新中國成立以來,北京產業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市委市政府遵照習總書記視察北京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北京市委市政府以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為引領,將發展高精尖產業,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作為全市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我們持續以科技創新引領高精尖產業發展,以高精尖產業發展支撐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努力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推動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催生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快速成長。網際網路技術、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研發與深度應用,大數據、雲計算、新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的出現,有力推動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在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之際,我們在產業發展布局、產業創新能力、產業項目建設方面取得了積極成就,不斷開創產業創新發展的新局面。
  一、產業發展布局不斷深入,高質量發展動力更加強勁
  「10+3」產業政策發布以來,全市上下積極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同時,我市發布了《北京市十大高精尖產業登記指導目錄(2018年版)》,以正面清單形式便利高精尖企業登記註冊。
  我市不斷加快培育新興產業,大力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成立北京前沿國際人工智慧研究院,搭建人工智慧計算及數據應用服務平臺。積極打造工業網際網路發展新生態,印發北京工業網際網路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啟動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北京)建設。大力支持企業自主創新,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等領域取得一定技術突破,集中力量培育國際一流的行業領導企業。
  總體上,我市產業發展氛圍日漸濃厚,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高質量發展動力更加強勁。2018年,我市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跨行業跨領域平臺3個,工業網際網路試點示範項目10個,國家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工程項目44個,數量均居全國首位。據初步測算,2018年十大高精尖產業實現營業收入3.25萬億元。
  二、產業創新能力全面提升,企業技術水平達到新的高度
  聚焦「三城一區」,認真落實全市科創中心建設任務,加快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產業創新體系,全面提升產業創新能力。
  產業創新平臺建設取得新突破。截至目前,全市已創建3家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11家市級產業創新中心,28家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92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711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21家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38家工業產品質量控制和技術評價實驗室,6家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和10家北京高精尖產業設計中心,為高精尖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支撐。
  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持續深入。積極完善以產業創新中心為核心的創新網絡,大力支持產業創新中心加快開發關鍵技術、行業標準和應用場景。推動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在智能網聯汽車信息物理系統架構、中國標準場景庫建設等方面取得階段性成果;推進國家動力電池創新中心突破比能量300Wh/Kg鋰離子動力電池產品設計的關鍵技術問題。開展全球首輛「5G+8K」超高清視頻轉播車研製工作,在2019北京世園會期間實現「5G+8K」超高清視頻演示。規劃成立北京光學系統公司,籌劃建設國家集成電路技術創新中心,有效支撐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建設。
  中小企業創新創業活力顯著增強。我們不斷夯實中小企業生態服務體系,著力降成本、補短板、優服務,營造民營經濟良好發展環境,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深入抓好中小企業促進法及北京市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條例宣貫落實。截至2019年上半年,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積極發揮創新引領作用,合作創業投資機構對中小企業進行了1100項股權投資,投資額約110億元。
  三、產業項目建設積極推進,打造國際創新發展新局面
  以項目建設為牽引,進一步強化全市產業統籌,組建市、區兩級高精尖產業落地工作推進專班,建立健全協作機制,加強組織調度,及時解決好工作推進中的問題。
  強化產業項目建設政策引導。細化出臺北京市5G、超高清視頻、工業網際網路等產業新興領域發展行動計劃和行動方案,組織實施創新型產業集群建設規劃和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不斷完善產業基礎設施,提高園區公共服務水平,推動產城融合。截至7月底,北京地區已完成建設交付5G基站7863個,開通6324個,預計到年底,全市的5G基站將超1萬個,覆蓋包括城市核心區、冬奧會園區、世園會園區、大興國際機場等地區。圍繞重點行業和區域加快完善中試、試驗檢測等成果轉化服務體系,積極推動首鋼自動駕駛示範區、海澱智能網聯汽車示範區等應用場景建設。
  推進產業項目創新動能釋放。2018年,百度全球首款L4級自動駕駛巴士「阿波龍」量產下線,京東方發布我國首款55英寸列印4K OLED顯示屏,曠視科技「洞鑑人像系統」等7個項目入選全國首張顛覆性創新前十榜單,寒武紀等9家企業成為年度全球新進獨角獸創業公司,全球首條智能網聯汽車潮汐試驗道路加快建設,我市企業開發的低速無人環衛車已服務於雄安新區。2019年小米集團榮登《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世界500強公司;愛奇藝、字節跳動等14家企業上榜福布斯「2019中國最具創新力企業榜單」。
  加快高精尖產業項目建設。2019年預算安排高精尖資金支持項目43個,帶動社會投資約32億元。加強資金、基金、人才等政策對項目的統籌支持,推動奔馳新能源汽車、超高清顯示設備、集成電路生產線、第三代半導體等重點項目加快建設。同時,推動國家網絡安全產業園正式揭牌,「藍海智谷」軍民融合特色園區投入運營。籌劃建設中德、中日國際合作產業園,積極對接國際高端要素,重點引進隱形冠軍企業、小巨人企業。
  最後,再次感謝社會各界和媒體界朋友們對北京高精尖產業發展長期以來的關心和關注。下一步,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繼續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視察北京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緊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以構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為引領,努力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紮實推動高質量發展,以優異成績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
  主持人:非常感謝姜廣智委員非常詳實的發布和解讀。下面有請中關村管委會劉航副主任介紹北京市科技創新的有關工作情況。有請。
  劉航:女士們、先生們,媒體界的朋友們,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興跟大家交流,首先對大家長期關心、支持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表示衷心感謝!下面,我簡要介紹一下建國70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關村創新發展的成就。
  中關村是我國科技體制改革重要發源地,也是北京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主陣地。建國以來,中關村與新中國同行,在上世紀50年代初,國家對科教資源進行戰略布局,為中關村的創新發展提供了肥沃土壤。上世紀80年代初,中關村形成了「電子一條街」,在3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歷經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中關村科技園區、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等發展階段,在改革實踐中積極探索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新路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關村已經成為我國創新發展的一面旗幟。概括起來,中關村主要在以下五個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
  在深化改革上,發揮著「探路者」作用。中關村在創辦民營科技企業、推進股份制改革、企業海外上市、設立創業引導基金、地方科技園區立法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具有破冰意義的改革,創造了多個全國第一的案例。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中關村試點的科技成果管理、股權激勵、股權轉讓代辦、出入境便利化等30餘項創新政策被推廣全國或其他示範區,為全國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提供了「中關村經驗」。今年以來,我們修訂了新版「1+4」政策,制定了《中關村示範區先行先試改革升級版工作方案》,以更大力度推進改革。
  在自主創新上,發揮著「主陣地」作用。中關村充分發揮科技人才優勢,先後攻克了漢字雷射照排系統、曙光超級計算機、中文搜尋引擎、人工智慧晶片、無人駕駛平臺、高端醫療器械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移動網際網路、計算機視覺、無人駕駛、高清和液晶顯示技術等領域走在國際前列。今年,我們實施了國內首個支持顛覆性技術創新政策,設立了高精尖產業專項支持核心技術攻關和開源技術平臺,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截至目前,中關村企業擁有有效發明專利超過11萬件,創製標準9500多項,分別是2012年的5倍和3倍。2018年企業技術合同成交額4957.8億元,佔全國近1/3,近7成輻射到京外地區。
  在創新企業培育上,發揮著「策源地」作用。無論是PC時代、網際網路時代、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還是人工智慧時代,中關村一直引領著我國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潮流。先後誕生了聯想、百度、京東、小米、京東方、寒武紀、地平線、曠視科技等一批代表性科技公司。目前,示範區擁有高新技術企業2.2萬家,上市公司349家,比2012年增加119家,獨角獸企業80家,約佔全國一半,天使、創投發生金額與投資案例均佔全國1/3以上,產業聯盟和協會600多家,形成了獨特的中關村創新創業文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現升級發展,2018年新創辦科技型企業近3.2萬家,平均每天新設立約90家。
  在新興產業發展上,發揮著「增長極」作用。中關村培育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與健康、智能製造和新材料、節能環保、現代交通、新興服務業等六大新興產業集群。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規模超過2萬億元,大數據、信息安全市場佔有率位居國內第一,集成電路設計收入約佔全國三分之一,數字經濟、共享經濟、平臺經濟等新興業態快速發展。去年,市委市政府研究通過了《中關村示範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2年)》,將加快推動中關村實現高質量發展。2018年,示範區企業總收入達5.9萬億元,利潤總額4670.8億元,分別是2012年的2.3倍和2.6倍,增加值8330.6億元,是2012年的2.2倍,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近40%。今年1-6月,示範區規模以上企業總收入27721.5億元,同比增長12.6%。
  在擴大開放上,發揮著「橋頭堡」作用。率先實施外籍人才綠卡直通車、外籍人才綠卡積分評估等人才新政,實施中關村高聚工程,目前,中關村留學歸國人才和外籍從業人員超過4萬人,佔全國的19%。聚集跨國公司區域總部和研發中心超過300家。設立了14個海外聯絡處。在京外建立了包括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在內的20多個合作園區,企業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和分支機構近千家,每年舉辦上萬場國際交流合作活動,中關村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成為連結全球創新網絡的重要節點。今年10月,我們將舉辦新一屆「中關村論壇」,本屆論壇將成為一場全球性、綜合性、開放性的國際高端論壇。
  下一步,作為我國科技創新出發地、原始創新策源地、自主創新主陣地,中關村將深入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加大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力度,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著力打造創新發展引領區,為推動北京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作出新貢獻,以優異成績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獻禮!
  我就介紹這些。謝謝大家!
  主持人:感謝劉航副主任的發布和解讀。下面有請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陳小男副主任介紹北京市科技創新的有關情況。有請。
  陳小男:各位媒體朋友們,下午好!下面我介紹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科技創新發展情況。
  北京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以來,經開區作為主平臺「三城一區」中的「一區」,承擔的首要任務是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成果轉化承載區。經開區已經形成了「政府籤約落地、孵化載體承接、企業自主對接」三種承接「三城」科技成果落地的轉化方式,近三年落地項目數量總計340餘項。今年以來,經開區與「三城」不斷深化合作,持續加大科技成果轉化力度。上半年經開區地區生產總值實現746億元,同比增長8.6%。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2022億元,同比增長8.4%。完成新技術32項、新產品31項,其中國際領先、填補國際空白的新技術6項,新產品14項。具體來說,經開區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持續在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上發力:
  一是進一步加強精準對接,讓科技成果「找得到」。持續強化政府間合作,聯合海澱區共同參與,參與科技部自然科學基金設立,攻關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領域 「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與中關村聯合出臺促進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政策,採用1:1配套方式,共同支持生物醫藥項目在開發區轉化落地。持續拓寬與高校院所間的合作渠道,牽頭經開區創新中心與北大、清華等7家北京高等學校高精尖創新中心開展對接工作,建立成果轉化項目庫,入庫項目達611項;與首都醫科大學協議推進首都醫科大學科技成果轉化基地-首科醫谷落地開發區;加快推進中關村前沿技術創新中心(亦莊)建設。
  二是著力優化服務環境,讓科技成果「引得來」。建設中關村科技成果產業化先導基地,聯合中關村管委會、海澱區政府,擬共同發布《關於共同建設中關村科技成果產業化先導基地的行動方案》,聚焦「三城」科技成果,抓住前沿、顛覆、填補空白、解決「卡脖子」等領域的關鍵技術,突出高端研發在海澱區、成果轉化首站在亦莊,通過空間、基金、政策等支持手段,吸引成果落地。打造科技金融支撐體系,建立「亦莊科技基金系」,擴容科技基金,修訂發布《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科技創新基金管理辦法》,將科技基金規模從每年2億元擴增至5億元。藉助基金牽引拉動作用,5年內打造200億基金整體規模,為成果落地提供基金保障。
  三是全力完善承載條件,讓科技成果「落得下」。推進20個技術創新中心建設,以四大主導產業為驅動,依託區內中芯國際、京東方、泰德、北京奔馳、北汽新能源等龍頭企業、戰略性新興企業,主動對接三大科學城,聯合國內外重點高校及科研院所,政產學研用相結合,在集成電路製造、網際網路關鍵技術、新型顯示技術、微機電系統、基因技術、醫療器械、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無人科技、人工智慧等關鍵技術領域,不斷加強科技創新合作,提升科技創新水平。目前已有15家創新中心實現掛牌,年內將實現大數據經濟技術創新中心、生命健康產業創新中心等5家創新中心掛牌,重點推進智能製造、微機電系統等3家創新中心進入市級行列。推進10個中試基地建設,以市場為導向,通過引導建設、定製廠房等方式,掛牌建設一批規模化中試基地,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已掛牌新能源汽車整車研發、創新輔料製劑等6家中試基地。年內推進納米抗體和單抗藥物一站式CDMO(合同定製研發生產服務)、北京亦莊生物醫藥園、自動化檢測設備與診斷試劑研發等4家中試基地掛牌。
  接下來,經開區將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雙調研」指示精神,圍繞高質量發展要求,緊抓發展機遇,緊扣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圍繞「四區一陣地」功能定位,推動科技成果在亦莊新城範圍內轉化落地,加快建設升級版經開區。
  以上是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助力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主要情況,歡迎媒體朋友們繼續關注支持經開區。謝謝!
  主持人:感謝陳主任的介紹。剛才四位領導從科技自主創新,高精尖產業,示範區引領,科技成果轉化落地等多方面向大家介紹和解讀了北京市建國70年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情況,下面把時間交給記者朋友,請大家提問,提問之前請先通報自己所代表的新聞機構。請舉手。
  新華社北京分社記者:請介紹一下「三城一區」的進展情況?謝謝。
  楊仁全:謝謝您的關注。「三城一區」是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主平臺,市委市政府牢牢把「三城一區」抓在手上,我們感覺到「三城一區」進入了加速發展期。重點有兩方面。
  一個是頂層設計規劃落地,特別是黨中央批覆了新版城市總規之後,把「三城一區」的規劃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截至目前,中關村科學城和未來科學城規劃已經印發實施,這兩個規劃,特別是劉航委員講到的這個,我們的懷柔科學城和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經過市政府專題審議,這是一個,通過規劃引領帶動「三城一區」加快發展。
  第二方面,持續強化「科學」與「城」的功能,全面提升創新發展能力。其中中關村科學城聚焦原始創新持續發力,著力打造「城市大腦」,籌建首批五個概念驗證中心;發布了「人工智慧十五條」「智能網聯汽車十五條」等多項新政策。懷柔科學城大科學設施正在加快落地,如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子午工程二期等已開工建設;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地球數值模擬裝置主體結構基本完工。未來科學城推動東區「搞活」,建設「能源谷」,加快形成「混合型」研發格局;推動西區優化提升,促進沙河大學城科教融合,加快推進生命科學園二期、三期規劃建設。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陳主任特別介紹了,正在加緊培育高精尖產業,市5G產業基金、5G研究院已落戶;亦莊人工智慧科學園成為首批中國人工智慧示範園區;順義區7.1萬平方米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及應用聯合創新基地建成落地,並啟動建設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北京)。我們感覺「三城一區」,按照整個規劃的部署要求在加速推進,可以預期未來真正把「三城一區」打造成科創中心建設的四梁八柱,我就介紹這些。
  《科技日報》記者:謝謝主持人,我這個問題是給北京經信局的姜廣智委員,您講到北京市高精尖產業的發展,請總結一下北京市高精尖產業發展取得了哪些顯著成效?非常感謝。
  姜廣智:謝謝記者朋友。北京市積極打造高精尖產業,抓好疏政促,也極大的推動了發展。特別是全市的製造業在全球經濟形勢比較複雜的情況下,保持了良好的勢頭。高精尖產業總體情況從三方面介紹。一個是高精尖產業初具規模,初步統計,2018年實現總收入3.25萬億元,目前有兩個產業集群規模超過萬億,一個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群,還有一個是科技服務業產業集群,另外醫藥健康,智能裝備和節能環保三個產業集群超過千億,集成電路在今年會突破千億。
  二是產業創新能力穩步提升,2019年上半年,高技術製造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的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6%和4.4%,分別高於規模以上工業2.5和0.9個百分點,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超過四成。石墨烯、北鬥衛星應用達到了先進水平,工業網際網路的發展,上雲的工業企業增加,製造業與網際網路加速融合發展,創造了智能製造,服務製造等新模式。
  三是產業發展質量明顯提高。2019年上半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46.9萬元/人,能耗中的天然氣佔比達到66.4%,比2018年提高2.37個百分點,能源結構進一步優化。建設了一批國家綠色工廠,如北汽模塑這樣的企業,我們相信隨著減量提質和創新發展的深入推進,產業將會呈現更加集約,更加綠色,更加高端的發展特徵。謝謝。
  《光明日報》記者:目前北京在加快推進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請問楊副主任,下一步的工作目標是什麼?
  楊仁全:非常感謝您的關注。下一步的重點在五方面:
  一是全力落實國家戰略任務。北京作為全國的科技創新中心,要承擔起國家使命,所以我們重點在以國家實驗室建設為重中之重,圍繞關鍵領域、「卡脖子」技術加快培育,夯實世界科技強國建設的根基。積極對接國家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重點研發計劃、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和創新基地建設,聚焦量子、腦科學、人工智慧、5G、醫藥健康等關鍵領域,努力實現重大技術突破,真正形成領域優勢。
  二是加快推進「三城一區」主平臺建設。加強對已印發規劃的宣講和落實,加速推進懷柔科學城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完成規劃報批程序。逐步建立規劃落地保障機制,出臺三年行動計劃和相關細化、量化、具體化的實施方案,統籌安排規劃實施時序,推動科學城功能與科學、項目、產業等同步規劃建設。市委市政府對整個「三城一區」規劃的定位非常清晰,所以我們應該加快規劃的落地作為我們工作的重點。
  三是持續做好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打造制度創新高地。加快推進《北京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立法進程,各位媒體朋友關注到,我們的立法已經通過市人大常委會的一審,我們要形成高質量制度創新成果。深化「放管服」改革,制訂推出新時代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若干政策措施,推動簡政放權向縱深發展。進一步完善科創基金運行機制,推動科創基金與知名投資機構合作。辦好中關村論壇、北京國際學術交流季等品牌活動,加快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
  四是努力打造人才高地。特別是按我們的五年行動計劃,首都高質量發展人才支撐五年行動計劃的要求,強化對重點企業的對接服務,定向引進培養緊缺急需的高層次人才,著力支持優秀青年人才成長。向用人主體放權,在條件成熟的科研機構、新型研發機構下放職稱評審權。建立健全科研項目績效激勵機制,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經費使用自主權,真正打造人才優勢。
  五是全力推進高精尖產業發展。狠抓「10+3」高精尖產業發展政策落地,全產業鏈布局人工智慧,加快5G商用進程,推進醫藥健康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構成「雙發動機」的創新發展新動能。加大政府採購首臺(套)力度,推出一批應用場景,支持科技成果實現應用。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統籌協調與服務平臺,加強與在京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對接,促進更多優質的成果落地轉化,為首都高質量發展培育更好的新動能。
  香港中評社記者:為了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在加大中試基地的建設,請介紹一下具體的情況。謝謝。
  陳小男:謝謝記者朋友對我們的關注,中試基地作為銜接創新鏈和產業鏈的中樞節點,是推動企業跨越從產品試製到規模生產的「達爾文之海」、促進高精尖成果轉化的重要平臺。經開區的具體做法:一是立足科技成果轉化中試需求,打造一批規模化中試基地。堅持以市場為導向,聚焦生物醫藥、集成電路等重點產業領域,通過引導建設、定製廠房等方式,培育一批中試平臺和中試基地,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目前,經開區內已初步建成第三代半導體功率器件驗證公共中試平臺、國家智能汽車與智慧交通(京冀)示範區、納米抗體和單抗藥物一站式CDMO中試服務平臺等22個中試平臺,總建築面積11萬平方米,近3年累計為243家創新研發企業提供服務566批次。2019年,已經掛牌認定6家中試基地。中試平臺建設好了以後,可以讓它掛牌,現在已經六家了。
  二是支持龍頭企業利用工業廠房和自有樓宇建設,或與雙創載體合作建設一批規模化綜合型中試生產單元,提升面向企業中試放大服務能力。
  三是支持企業聯合具備中試服務能力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建專業型中試基地,鼓勵企業開展面向國際創新成果的中試服務。我的解答就這樣,謝謝。
  國廣記者:我的問題想提給市經信局的姜廣智副巡視員,請詳細介紹北京市發展高精尖產業的主要措施有哪些?謝謝。
  姜廣智:謝謝你的提問。應該說這些年我們北京市發展高精尖產業採取了很多創新的做法,有一些突破性的新思路,特別是按總書記要求,北京要發展,而且要發展得更好,要騰籠換鳥,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所以我們一方面加大非首都功能的疏解退出。同時,進一步的明確思路,加快構建高精尖產業的步伐。以下四個方面是主要的著力點。
  一是推動聚焦發展,明確了北京發展的一些新重點。我們這一輪發展高精尖產業當中,按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出臺了北京市高精尖產業發展系列指導意見,這十個產業方向就是我們當前聚焦的重點。並結合指導意見制定了創新型產業集群規劃和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規劃,同時我們經信、科委、中關村等有關部門出臺了5G、智能網聯汽車、超高清視頻的具體的方案,海澱、順義、經開區、房山、大興也有針對性提出了各自區域的產業重點,所以這一輪發展,我們全市以及各區幹什麼,在哪兒幹,怎麼幹,重點的思路是非常清楚的。
  二是全力推動聚集發展,優化產業發展新格局。北京這一輪高精尖產業發展的過程正好和新版城市總規的落地相結合。新版城市總規提出了減量發展的新要求,我們將高精尖的產業進一步向園區集聚。工業園區開發區又進一步向主導產業集聚,產業發展要素向創新型企業集聚,精心謀劃,各個區高精尖產業發展的畫像就更加清晰了。比如說經濟技術開發區是智能製造、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智能裝備,生物醫藥。大興主要發展的代表性的產業就是生物醫藥。各個區圍繞聚集發展,發展要素也向開發區進行了集中。
  三是全面推動創新發展,釋放產業發展的新勢能。充分發揮首都科技人才密集的優勢,構建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新體系,政府部門將工作重心放在創新平臺搭建,建設了一批有影響力的平臺,歡迎記者朋友們去現場採訪報導。
  四是積極推動協同發展,構建區域發展的新生態。北京在發展高精尖的過程中,努力構建開放共享協作的跨區域產業網絡,在京津冀大範圍內統籌謀劃產業轉移升級和新產業培育,全面加強三地的產業對接協作。這些年建了幾個有影響力的京津冀合作的產業園區。北京張家口雲計算產業基地,建設了世界有影響力的規模非常大的數據中心,北京·灤南大健康產業園等一批共建園區。同時首鋼、北汽等主動在津冀布局,推動我們的藍圖走向現實。謝謝。
  北京新聞廣播記者:這個問題是問劉航巡視員的,您介紹了70年來中關村在科技創新領域發展的主要成效,能不能舉一兩個例子來介紹一下這麼多年中關村在發展過程中有哪些比較好的經驗值得借鑑?
  劉航:謝謝您的關注。回顧中關村建設發展的歷程有五方面的經驗可以體會:
  一是堅持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在發展大局中體現使命擔當。中關村始終把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作為自己的宗旨,深入落實面向依靠攀高峰,科教興國,人才強國,自主創新,創新驅動發展等國家科技方針和重大戰略。在每一個發展階段都自覺承擔國家賦予的歷史使命和重大任務,使中關村每一步都打上了國家戰略的符號,發揮改革試驗田和創新排頭兵的作用。
  二是堅持以深化改革為動力,先行先試探新路。改革是中關村的生命線。堅持改革敢為人先,始終把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作為中關村的探索方向,遵循科技創新規律,破除傳統觀念和體制機制束縛,打通從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到市場應用的創新鏈條,圍繞創新鏈部署產業鏈、園區鏈、資金鍊,同時積極開展改革試點,率先制定創新政策,借鑑國際有益經驗,形成較為完善的促進成果轉化和產業創新發展的政策體系,在取得試點經驗基礎上推向全國,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探路子、出經驗。
  三是堅持以創新為引領,著力構築競爭新優勢。自覺踐行創新是引領發展第一動力的理念,緊緊把握國際前沿技術發展趨勢,充分發揮科技人才資源集聚優勢,搶佔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培育形成了一批創新型領軍企業和新興產業集群。堅持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研究制定順應新興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積極支持「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新模式、新業態發展,培育新經濟,打造新動能。
  四是堅持廣聚天下英才,形成獨特的創新創業文化。各類優秀人才是中關村的核心競爭力。在這裡,科學家、企業家、投資人和各類專業服務人才各展其長、優勢互補,匯聚成創新創業活力。以開放理念廣攬天下英才,營造開放包容、多元融合的創新氛圍,形成了以求真務實、追求卓越、百折不撓、科技強國為主要特徵的中關村創新創業文化。
  五是堅持發揮好市場和政府兩方面的作用,營造良好創新生態。創新創業生態是中關村最大的吸引力。通過構建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支持創業投資、科技服務、社會組織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技術方向、資本投向方面的決定性作用。同時,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加強規劃引導,強化政策扶持,發揮聯盟協會的服務功能,全方位支持企業發展,形成「小政府、大服務」的創新治理格局。政府、市場和社會組織共同作用、協同發力,提升了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謝謝。
  《北京日報》記者:當前人工智慧是全球創新發展的必爭領域,您介紹到2018年北京人工智慧產業規模達到1500億元,能不能介紹一下北京在AI產業方面有哪些優勢?謝謝。
  楊仁全:謝謝您的關心。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陳市長提出北京兩個雙發動機,其中有信息技術,而信息技術最重要的就是人工智慧。人工智慧有學科優勢和人才優勢。學科優勢就是清華、北大、中科院等布局在北京。人才方面全國的人工智慧領域的人才約6.7萬人,其中北京將近4萬人,佔全國的人工智慧人才的將近60%,人才優勢學科優勢是我們的第一大優勢。
  第二個優勢是產業發展的優勢。剛才您談到了去年將近1500億,我們上半年統計,北京人工智慧產業規模約850億左右,涵蓋了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正在快速構建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鏈生態體系,這個競爭力在全球非常強。
  三是企業優勢非常明顯。全國人工智慧企業在北京地區已經超過1000餘家,不完全統計,佔全國人工智慧企業總量的26.5%,聚集了包括大家熟知的百度、小米、京東、字節跳動等一批企業。有一個數據,獲得風險投資的人工智慧企業共442家,佔全國的35.1%。在國際研究機構CB Insights評選的2019年全球AI公司100強名單中,我市商湯、第四範式、曠視、初速度、地平線等5家入選。三是人才資源豐富,目前全國人工智慧領域的人才約有6.7萬人,其中北京將近4萬人,佔全國人工智慧人才總量的60%。根據清華大學AMiner系統顯示,我市在全球AI高影響力學者城市排名中居於第五位。
  北京市積極布局人工智慧產業發展。成立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加快實施北京智源行動計劃。獲批建設國家首個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推動人工智慧基礎研究及核心技術研發,人工智慧晶片與系統研發、計算機視覺等關鍵核心技術成果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特別是今年上半年,還發布了《人工智慧北京共識》,這個共識在全球引起非常好的反響,為規範和引領人工智慧健康發展提供了「北京方案」。
  下一步,我們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繼續加大人工智慧基礎研究及核心技術研發投入力度,爭取在大數據、計算能力與分析算法等方面取得持續突破。同時,加快推動人工智慧行業應用落地,特別是在大家關心的醫療、教育、交通、政務、城市精細化管理等領域開放一批應用場景,為人工智慧技術和產品提供更好的發展空間。
  主持人:感謝楊主任的回答,因為時間關係,我們的提問環節到此結束。今天北京市科委、市經信局、中關村管委會、經濟技術開發區,我市科技創新主要責任單位的領導,通過大量數據,多項政策,多個高精尖成果向我們介紹了北京市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情況,並且回答了記者朋友們多個問題,非常感謝各位領導。同時也非常感謝各位記者朋友對北京市科技創新工作長期以來給予的關注和報導,也希望接下來各位記者朋友對北京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系列發布會給予繼續的關注和報導,今天的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閱讀全部

相關焦點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活動標識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活動標識 新華社發 新華社北京6月3日電 近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活動標識。 活動標識以數字「70」和代表國家形象的國徽五星及天安門作為設計核心元素,緊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慶典活動主題。活動標識中,「70」設計成翻開歷史新的一頁的視覺效果,突出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的嶄新形象,寓意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奮力譜寫新篇章。
  •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活動標識
    新華社北京6月3日電  近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活動標識。  活動標識以數字「70」和代表國家形象的國徽五星及天安門作為設計核心元素,緊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慶典活動主題。
  • ...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網上展館
    市中院組織參觀「偉大曆程 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網上展館 2019-12-17 11: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今日閉展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上,大口徑高精度非球面空間光學反射鏡及高鐵等科技產品吸引觀眾關注。(中國日報記者 朱興鑫 攝)中國日報北京12月31日電(記者 朱興鑫)2019年12月31日,「偉大曆程 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在北京展覽館閉展。展覽採用編年體形式,帶領觀眾沿著歷史的腳步,從1949年走到2019年,全方位回顧了新中國成立70年的歷程。
  • 州公安局特警支隊組織參觀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
    州公安局特警支隊組織參觀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網上展館 2019-11-29 19: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閉幕
    12月31日,參觀者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上觀看我國自主研製的預警機「空警-2000」模型。當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閉幕。新華社記者 殷剛 攝12月31日,小朋友們在參觀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新華社記者 殷剛 攝12月31日,參觀者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門前留影。
  • ...使館舉辦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系列活動——「藝術瑰寶...
    趙新穎(左一)向杜蘭部長(前排中)、湯恆大使(右一)介紹畫作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鄧穎 李晶晶):當地時間27日,哥斯大黎加前哥倫布文化與玉石博物館大廳燈光璀璨,裝飾一新,中國駐哥使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系列活動之「藝術瑰寶」趙新穎京劇油畫展在此舉行
  • ...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
    本站訊(通訊員 宇文慧)11月14日,管理與經濟學部組織師生集體參觀「偉大曆程 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鞏固和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加強黨史和新中國史教育,使廣大黨員幹部加深對新中國成立70周年取得的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的切身感受,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圓滿閉幕
    「偉大曆程 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12月31日在北京展覽館圓滿閉幕。展覽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中央宣傳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北京市委聯合舉辦。作為國慶70周年系列活動中啟動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部門最多的一項重要活動,成就展得到了海內外、社會各界的持續關注和充分肯定。
  • 中國駐德國大使館舉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招待會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阮佳聞):當地時間20日,中國駐德國大使館舉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招待會。德聯邦和地方政府官員、議員、各界友人、主流媒體負責人、外國駐德使節、中國駐德新聞機構、中資企業、華僑華人、留學生代表等近千人出席。
  • 遼寧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成就展焦點圖-新聞中心-東北...
    遼寧省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成就展開展 遼寧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成就展即將開展
  •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閱兵式和群眾遊行在東北大學...
    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70周年華誕,東北大學在校內精心布置以熱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為主題的橫幅、道旗、展板、主題花壇,校園洋溢著濃厚的節日氛圍。上午10時,學校領導班子成員、上千名師生集體觀看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閱兵式和群眾遊行,產生積極熱烈反響。「太震撼了,我為偉大祖國取得的輝煌成就感到由衷的自豪和振奮。」在閱兵現場觀禮的東北大學黨委書記熊曉梅激動地說。
  • ...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網上...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持續加強「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加強愛國主義教育,11月28日,貴州工商職業學院組織校黨委會、紀委會、校委會全體成員、各黨支部全體委員、各二級學院、部、處(室)、中心管理幹部以及全體思政輔導員集中觀看「偉大曆程 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網上展館,通過網絡感受新中國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金銀紀念幣媒體品鑑會在京舉辦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中國錢幣博物館舉辦了「美麗中國——人民幣上的錦繡山河」的展覽。這一展覽選取了以風景名勝為主題的200餘件貨幣,包括貴金屬紀念幣、普通紀念幣和人民幣,來展示偉大祖國的壯麗河山。
  • ...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閉幕之際
    12月31日,兩名講解員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展廳內自拍。新華社記者張玉薇攝  2019年12月31日下午5時30分,「偉大曆程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閉幕。
  • 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系列活動時的講話
    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系列活動時的講話> 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9年10月1日)習近平全國同胞們,同志們,朋友們:  今天,我們隆重集會,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
  • ...姑娘楊蕭蕭擔任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講解員
    【關注】華池姑娘楊蕭蕭擔任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講解員 2020-01-07 17: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津門畫壇耆宿張錫武先生榮獲「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
    津門畫壇耆宿張錫武先生榮獲「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津門畫壇耆宿張錫武先生榮獲「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九秩高齡的畫壇名宿「牡丹張」張錫武先生榮獲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日前,天津北方文創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劉紅、天津楊柳青畫社書記白琳琳等專程來到張錫武先生家中,為張老送上這份無上榮耀。    頒發「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慶祝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 ...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網上展館
    伊春中院第三黨支部集中觀看「偉大曆程,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網上展館 2019-11-28 16: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19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慶祝活動安排 詳細時間一覽
    2019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慶祝活動安排 詳細時間一覽  郭衛民   女士們、先生們,記者朋友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大家出席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今年10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紀念日,我們國家將舉行一系列慶祝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