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朝帝師翁同龢五世孫,著名收藏家、藝術家和社會活動家翁萬戈(族名翁興慶)先生於美國東部時間2020年12月9日2時在家中安詳離世,享年102歲。
翁萬戈早年就讀於上海交通大學,後來留學美國獲電機工程碩士,又改學油畫,長期從事繪畫、攝影、電影拍攝和中美文化藝術交流工作。
很多人只知道翁同龢,而不知道翁萬戈。
其實,他拍攝過一大批中國題材的紀實類影片。
其中,1948年拍攝的紀錄片《揚子江畔一小城》,為常熟保留了極其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
紀錄片《揚子江畔一小城》修復版
而且,正是因為翁萬戈先生,常熟才有了「翁同龢紀念館」這麼一個文化傳承聖地,也正是翁萬戈先生多年來不斷向大都會博物館、波士頓美術館、北京大學、上海圖書館、上海博物館等捐贈翁氏舊藏,才使翁氏文化不止於常熟,不止於中國,而走向世界。
翁同龢
為此,本報採訪了本市與翁老先生有諸多交往的人士,與他們共憶當年二三事,回顧翁老先生對家鄉的深情故事。
改革開放後,他幾乎每年都回常熟
王忠良擔任翁同龢紀念館館長12年,因此與翁萬戈先生往來密切,了解翁老先生往來常熟的一些故事。
翁萬戈先生百歲生日
翁萬戈是改革開放後第一批返鄉的異國遊子,隨後30多年間幾乎每年都會返回常熟。
1990年,翁萬戈先生將常熟翁氏老宅中的綵衣堂捐獻給常熟市政府,並親書「翁氏故居」門額,翁同龢紀念館就此成立,並於1991年修復開放,常熟也因此有了一個家族百年回望的文化地標。
翁萬戈給高政市長致函捐贈綵衣堂(1989年)
對於常熟文化建設,翁先生一直不遺餘力地支持。80年代興福寺、清涼寺修繕,為恢復寺廟中原有的當年翁同龢書寫的楹聯,翁萬戈受託依照高祖當年所寫內容揮毫書寫,再現了當年景象。2000年,翁萬戈夫婦將幾百冊翁氏藏書轉讓給了上海圖書館,這其中有個重要的考慮就是上海離常熟很近。
翁同龢紀念館
為研究整理翁氏文化,2008年王忠良第一次與翁萬戈見面交流後一直保持聯繫,也因此深切感受到了翁老先生對常熟的眷戀之情。老先生時時關心著翁館的相關事宜,如館裡開闢特展廳以舉辦多重類型展覽時,他就馬上為展廳題寫「松禪藝苑」四字。
翁萬戈為翁館題寫」松禪藝苑「
翁館也非常重視翁萬戈先生的意見,每次出版雜誌、相關學術書籍或是國內關於翁氏文化有新的研究作品問世,翁館都會收集好並寄往美國,翁老先生收到後會認真閱讀每一種資料,並與王忠良通信討論。在信中他多次提出,翁氏文化是常熟文化最能走出去的優質品牌,倡議要讓「翁同龢走出中國,走向世界」。
翁萬戈為翁館題字「翁氏故居」
後來王忠良發現,翁老先生也是按照這樣的理念來捐贈翁氏舊藏的,他用國際視野進行布局,向國內博物館、圖書館捐贈的同時,還將舊藏文物和資料捐贈給波士頓美術館、大都會博物館等海外機構,讓翁氏文化、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翁萬戈向上海圖書館捐贈的《翁同龢日記》等珍貴翁氏文獻
這一舉動的效果也在逐步顯現,2019年美國波士頓美術館就為其舉辦了家藏精選展,讓美國觀眾更切實的理解中國家庭的歷史感與傳承感,吸引更多學者研究中國文化。
翁萬戈捐贈的《長江萬裡圖》卷在波士頓美術館展出
在和翁萬戈的交往中,王忠良從諸多細節處感受到了他對故鄉不一樣的深情。年幼時,翁萬戈有時會回鄉小住,時間雖短但他對此記憶深刻,有一年他母親安排了船隻讓他去尚湖遊湖賞景,他對此記憶深刻。很多年後遠渡海外,在遊輪上思鄉情切,突然想起當年之事,他就將這些經歷和對故鄉的深情寄託於詩作中。
他的很多詩歌作品都常常提及常熟,就比如這一次尚湖泛舟。常熟最令翁萬戈掛念的還是綵衣堂,1978年回國後,他心潮澎湃,寫下了《晨夢三絕》《重返綵衣堂》等詩,記錄回鄉所思所見,表達對故土的留戀。
翁萬戈先生對於故鄉的感情不僅寫在詩中,還藏在日常生活之中。
他位於美國新罕布夏州的家名為萊溪居,很多到訪者以為與所在地萊姆鎮有關,因屋前有小溪所以以此命名。
其實這個宅院的名字也與翁氏故居有關,翁氏故居主廳綵衣堂,為翁同龢父親買來作為孝養母親的住所,取二十四孝中老萊子彩衣娛親之意,稱綵衣堂。故翁萬戈先生宅邸就用一萊字,以與舊宅遙相呼應。
萊溪居外景
99歲,他為常熟題寫匾額
常熟市融媒體中心電視節目部紀錄片製片人李政,也是因為工作原因,與翁萬戈先生多次接觸,他至今還記得他們第一次相遇的經歷。
那是2007年秋,時年90歲的翁先生從美國回到家鄉常熟,第一站就前往翁同龢紀念館。李政接到電視臺的採訪拍攝任務,為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舉辦的「傳承與守望」翁同龢家藏書畫珍品展拍攝展覽視頻相關資料。
2007年秋在瓶隱廬
兩人在紀念館的玉蘭軒裡暢聊,並確定第二天正式採訪拍攝的內容,還一起去了瓶隱廬等地。因為機會難得,李政除了採訪展覽需要的內容以外,還多提問一些與常熟相關的問題,其中涉及1948年拍攝的常熟紀錄電影、美術史研究等內容。對此,翁先生興味盎然,講述非常詳盡,留下了一個多小時的採訪影像,談及的內容史料價值非常大。
《揚子江畔一小城——常熟》電影畫面
在採訪中,翁萬戈提及了當年拍攝紀錄片《揚子江畔一小城》的一些細節。這是他決定常年定居美國前最後一次返鄉,紀錄片是為了離別而拍攝的,自然而然帶有傷別之意。
「那部紀錄片中的英文講詞都是他親自撰寫的,他當時告訴我,他寫的英文講詞後來很多人都認為就是在寫詩,詩中有眷戀思鄉之情。他還說到紀錄片在後期製作過程中,錄音師是一位歐洲人,也遠離故土,看了電影後就落淚了」,李政說。
這塊土地是我的城市,我的故鄉。葉落歸根,在我多年漂泊後,我也會去那裡的,時光不能回流,而過去永遠在未來之中
——翁萬戈在1948年紀錄片中的獨白
採訪中,翁老先生對於常熟的城市面貌大加讚賞,說常熟過去就是一座江邊小城,而到了07年已經有大城市的感覺。他還反覆表示當年自己捐獻綵衣堂實在是明智之舉,用他的原話說「不為常熟做一些事,就有負於自己常熟人的身份」。他對於常熟保護、修復翁氏故居的成果也很滿意。
翁萬戈先生拍攝的《揚子江畔一小城——常熟》
他回憶當年念書時常回綵衣堂小住,那時候偌大的地方就他和幾個傭人住,房屋裡採光不好,很是昏暗,廳堂裡掛滿了祖先的畫像,家裡還有一間狐仙室供奉狐仙,每次回家就要逐一磕頭見禮,心裡不免有些害怕。但是現在走進紀念館感覺氣氛不同了,覺得十分欣慰。
翁萬戈在翁氏故居玉蘭樹旁
交談中,李政提及他擁有的《揚子江畔一小城》視頻畫面模糊不清,作為資料展示時效果很不理想。翁萬戈就表示已經有了更清晰的DVD版本,事後特地從美國將DVD版本寄給李政。
此後的十年,李政與翁萬戈先生一直保持聯繫,他們通過紙質信件進行交流。在書信往來中,李政時時能感受到翁老先生對常熟的眷戀之情。
2018年新年,百歲高齡的翁先生寄予李政新著
這段經歷也豐富了李政的創作,2008年他編導的講述翁氏家族的紀錄片《跨越六世的守望》獲江蘇省政府獎一等獎、中國廣播影視大獎提名獎。2015年他又編導了紀錄片《綿延的古風》,因為紀錄片涉及翁氏文化,有大量翁氏故居鏡頭,李政像往常一樣將光碟寄給了翁老,沒多久就收到了回信,信中多有對故鄉思念之語,為自己年事已高無法再回常的遺憾之情。
李政收到的翁老的回信
李政先生:吉祥如意!
日前得二〇一五年一月二十六日大札並附光碟「綿延的古風」,睹之既感慨又感謝,真是百感交集。我已足歲九十六又半,心勤而力懶,見片中昔時活動,只好浩然長嘆!
綵衣堂是我兒時事奉過繼母親強夫人之處,初時無水無電無車無路,真是中世紀生活,但今日思之不勝眷念!
2017年梅李建設張太夫人故居紀念館。張為翁心存之母,當地政府、相關部門計劃邀請翁萬戈先生為紀念館題寫匾額,但是一時之間又聯絡不到翁老,正以為此事只能作罷之時,翁老輾轉獲悉此事,以99歲高齡揮毫書寫了匾額。
李政深知其中之不易,「99歲寫這樣的大字是很不容易的,而且他晚年基本上不對外題字,這次就是出於對家族和常熟的感情而寫,所以我就找了匾額和故居的照片寄給他。」收到照片後,翁萬戈又回信表示讀後極喜,「睹之深憾不能親臨瞻仰」。
張太夫人故居紀念館
「在自然面前,所有人都只是個孩子」 ,
「樹高千丈,葉落歸根。
我也會遊歷一番後回到故鄉,山水依然。
我們帶著深刻的情感回望過去,
而對於今天的熱望,
起始於那根深蒂固的故鄉情結。」
——翁萬戈先生1948年攝製常熟紀錄電影旁白
祝翁老先生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