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世傳承,百年守望,根系故土——翁萬戈先生的常熟情

2021-01-14 荔枝網新聞

  兩朝帝師翁同龢五世孫,著名收藏家、藝術家和社會活動家翁萬戈(族名翁興慶)先生於美國東部時間2020年12月9日2時在家中安詳離世,享年102歲。

  翁萬戈早年就讀於上海交通大學,後來留學美國獲電機工程碩士,又改學油畫,長期從事繪畫、攝影、電影拍攝和中美文化藝術交流工作。

  很多人只知道翁同龢,而不知道翁萬戈。

  其實,他拍攝過一大批中國題材的紀實類影片。

  其中,1948年拍攝的紀錄片《揚子江畔一小城》,為常熟保留了極其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

紀錄片《揚子江畔一小城》修復版

  而且,正是因為翁萬戈先生,常熟才有了「翁同龢紀念館」這麼一個文化傳承聖地,也正是翁萬戈先生多年來不斷向大都會博物館、波士頓美術館、北京大學、上海圖書館、上海博物館等捐贈翁氏舊藏,才使翁氏文化不止於常熟,不止於中國,而走向世界。

翁同龢

  為此,本報採訪了本市與翁老先生有諸多交往的人士,與他們共憶當年二三事,回顧翁老先生對家鄉的深情故事。

  改革開放後,他幾乎每年都回常熟

  王忠良擔任翁同龢紀念館館長12年,因此與翁萬戈先生往來密切,了解翁老先生往來常熟的一些故事。

翁萬戈先生百歲生日

  翁萬戈是改革開放後第一批返鄉的異國遊子,隨後30多年間幾乎每年都會返回常熟。

  1990年,翁萬戈先生將常熟翁氏老宅中的綵衣堂捐獻給常熟市政府,並親書「翁氏故居」門額,翁同龢紀念館就此成立,並於1991年修復開放,常熟也因此有了一個家族百年回望的文化地標。

翁萬戈給高政市長致函捐贈綵衣堂(1989年)

  對於常熟文化建設,翁先生一直不遺餘力地支持。80年代興福寺、清涼寺修繕,為恢復寺廟中原有的當年翁同龢書寫的楹聯,翁萬戈受託依照高祖當年所寫內容揮毫書寫,再現了當年景象。2000年,翁萬戈夫婦將幾百冊翁氏藏書轉讓給了上海圖書館,這其中有個重要的考慮就是上海離常熟很近。

翁同龢紀念館

  為研究整理翁氏文化,2008年王忠良第一次與翁萬戈見面交流後一直保持聯繫,也因此深切感受到了翁老先生對常熟的眷戀之情。老先生時時關心著翁館的相關事宜,如館裡開闢特展廳以舉辦多重類型展覽時,他就馬上為展廳題寫「松禪藝苑」四字。

翁萬戈為翁館題寫」松禪藝苑「

  翁館也非常重視翁萬戈先生的意見,每次出版雜誌、相關學術書籍或是國內關於翁氏文化有新的研究作品問世,翁館都會收集好並寄往美國,翁老先生收到後會認真閱讀每一種資料,並與王忠良通信討論。在信中他多次提出,翁氏文化是常熟文化最能走出去的優質品牌,倡議要讓「翁同龢走出中國,走向世界」。

翁萬戈為翁館題字「翁氏故居」

  後來王忠良發現,翁老先生也是按照這樣的理念來捐贈翁氏舊藏的,他用國際視野進行布局,向國內博物館、圖書館捐贈的同時,還將舊藏文物和資料捐贈給波士頓美術館、大都會博物館等海外機構,讓翁氏文化、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翁萬戈向上海圖書館捐贈的《翁同龢日記》等珍貴翁氏文獻 

  這一舉動的效果也在逐步顯現,2019年美國波士頓美術館就為其舉辦了家藏精選展,讓美國觀眾更切實的理解中國家庭的歷史感與傳承感,吸引更多學者研究中國文化。

翁萬戈捐贈的《長江萬裡圖》卷在波士頓美術館展出

  在和翁萬戈的交往中,王忠良從諸多細節處感受到了他對故鄉不一樣的深情。年幼時,翁萬戈有時會回鄉小住,時間雖短但他對此記憶深刻,有一年他母親安排了船隻讓他去尚湖遊湖賞景,他對此記憶深刻。很多年後遠渡海外,在遊輪上思鄉情切,突然想起當年之事,他就將這些經歷和對故鄉的深情寄託於詩作中。

  他的很多詩歌作品都常常提及常熟,就比如這一次尚湖泛舟。常熟最令翁萬戈掛念的還是綵衣堂,1978年回國後,他心潮澎湃,寫下了《晨夢三絕》《重返綵衣堂》等詩,記錄回鄉所思所見,表達對故土的留戀。

  翁萬戈先生對於故鄉的感情不僅寫在詩中,還藏在日常生活之中。

  他位於美國新罕布夏州的家名為萊溪居,很多到訪者以為與所在地萊姆鎮有關,因屋前有小溪所以以此命名。

  其實這個宅院的名字也與翁氏故居有關,翁氏故居主廳綵衣堂,為翁同龢父親買來作為孝養母親的住所,取二十四孝中老萊子彩衣娛親之意,稱綵衣堂。故翁萬戈先生宅邸就用一萊字,以與舊宅遙相呼應。

萊溪居外景

  99歲,他為常熟題寫匾額

  常熟市融媒體中心電視節目部紀錄片製片人李政,也是因為工作原因,與翁萬戈先生多次接觸,他至今還記得他們第一次相遇的經歷。

  那是2007年秋,時年90歲的翁先生從美國回到家鄉常熟,第一站就前往翁同龢紀念館。李政接到電視臺的採訪拍攝任務,為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舉辦的「傳承與守望」翁同龢家藏書畫珍品展拍攝展覽視頻相關資料。

2007年秋在瓶隱廬

  兩人在紀念館的玉蘭軒裡暢聊,並確定第二天正式採訪拍攝的內容,還一起去了瓶隱廬等地。因為機會難得,李政除了採訪展覽需要的內容以外,還多提問一些與常熟相關的問題,其中涉及1948年拍攝的常熟紀錄電影、美術史研究等內容。對此,翁先生興味盎然,講述非常詳盡,留下了一個多小時的採訪影像,談及的內容史料價值非常大。

《揚子江畔一小城——常熟》電影畫面

  在採訪中,翁萬戈提及了當年拍攝紀錄片《揚子江畔一小城》的一些細節。這是他決定常年定居美國前最後一次返鄉,紀錄片是為了離別而拍攝的,自然而然帶有傷別之意。

  「那部紀錄片中的英文講詞都是他親自撰寫的,他當時告訴我,他寫的英文講詞後來很多人都認為就是在寫詩,詩中有眷戀思鄉之情。他還說到紀錄片在後期製作過程中,錄音師是一位歐洲人,也遠離故土,看了電影後就落淚了」,李政說。

  這塊土地是我的城市,我的故鄉。葉落歸根,在我多年漂泊後,我也會去那裡的,時光不能回流,而過去永遠在未來之中

——翁萬戈在1948年紀錄片中的獨白

  採訪中,翁老先生對於常熟的城市面貌大加讚賞,說常熟過去就是一座江邊小城,而到了07年已經有大城市的感覺。他還反覆表示當年自己捐獻綵衣堂實在是明智之舉,用他的原話說「不為常熟做一些事,就有負於自己常熟人的身份」。他對於常熟保護、修復翁氏故居的成果也很滿意。

翁萬戈先生拍攝的《揚子江畔一小城——常熟》

  他回憶當年念書時常回綵衣堂小住,那時候偌大的地方就他和幾個傭人住,房屋裡採光不好,很是昏暗,廳堂裡掛滿了祖先的畫像,家裡還有一間狐仙室供奉狐仙,每次回家就要逐一磕頭見禮,心裡不免有些害怕。但是現在走進紀念館感覺氣氛不同了,覺得十分欣慰。

翁萬戈在翁氏故居玉蘭樹旁

  交談中,李政提及他擁有的《揚子江畔一小城》視頻畫面模糊不清,作為資料展示時效果很不理想。翁萬戈就表示已經有了更清晰的DVD版本,事後特地從美國將DVD版本寄給李政。

  此後的十年,李政與翁萬戈先生一直保持聯繫,他們通過紙質信件進行交流。在書信往來中,李政時時能感受到翁老先生對常熟的眷戀之情。

2018年新年,百歲高齡的翁先生寄予李政新著

  這段經歷也豐富了李政的創作,2008年他編導的講述翁氏家族的紀錄片《跨越六世的守望》獲江蘇省政府獎一等獎、中國廣播影視大獎提名獎。2015年他又編導了紀錄片《綿延的古風》,因為紀錄片涉及翁氏文化,有大量翁氏故居鏡頭,李政像往常一樣將光碟寄給了翁老,沒多久就收到了回信,信中多有對故鄉思念之語,為自己年事已高無法再回常的遺憾之情。

李政收到的翁老的回信

  李政先生:吉祥如意!

  日前得二〇一五年一月二十六日大札並附光碟「綿延的古風」,睹之既感慨又感謝,真是百感交集。我已足歲九十六又半,心勤而力懶,見片中昔時活動,只好浩然長嘆!

  綵衣堂是我兒時事奉過繼母親強夫人之處,初時無水無電無車無路,真是中世紀生活,但今日思之不勝眷念!

  2017年梅李建設張太夫人故居紀念館。張為翁心存之母,當地政府、相關部門計劃邀請翁萬戈先生為紀念館題寫匾額,但是一時之間又聯絡不到翁老,正以為此事只能作罷之時,翁老輾轉獲悉此事,以99歲高齡揮毫書寫了匾額。

  李政深知其中之不易,「99歲寫這樣的大字是很不容易的,而且他晚年基本上不對外題字,這次就是出於對家族和常熟的感情而寫,所以我就找了匾額和故居的照片寄給他。」收到照片後,翁萬戈又回信表示讀後極喜,「睹之深憾不能親臨瞻仰」

張太夫人故居紀念館

  「在自然面前,所有人都只是個孩子」 ,

  「樹高千丈,葉落歸根。

  我也會遊歷一番後回到故鄉,山水依然。

  我們帶著深刻的情感回望過去,

  而對於今天的熱望,

  起始於那根深蒂固的故鄉情結。」

  ——翁萬戈先生1948年攝製常熟紀錄電影旁白

  祝翁老先生一路走好!

相關焦點

  • 翁萬戈百歲壽慶,捐贈波士頓美術館清代王翬《長江萬裡圖卷》
    7月28日是知名收藏家、翁同龢五世孫翁萬戈先生百歲誕辰,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為此專門舉辦「翁萬戈先生百歲誕辰慶典」。據參加壽慶的相關人士透露,翁先生當天宣布,向波士頓美術館捐贈跟隨自己近一個世紀的翁同龢舊藏——長達16米的清代王翬的《長江萬裡圖卷》。
  • 波士頓美術博物館:共接收翁萬戈235件捐贈,永遠緬懷他
    近日,波士頓美術博物館近日刊文悼念翁萬戈先生並透露:2018年底,翁萬戈先生委託子女與博物館溝通,希望捐贈另外183件家藏,2019年,翁氏家族追加了更多家藏,其中涵蓋了家族祖先畫像及先人墨跡。截止至最後一次捐贈,博物館共接收了235件作品。
  • 翁同龢五世孫、「守藏家」翁萬戈辭世:「我為家藏而活」
    而在2018年,翁萬戈於自己百歲誕辰當天宣布,把跟隨了自己近一個世紀的翁同龢舊藏——長達16米的清代王翬《長江萬裡圖》等183件文物無償捐贈給波士頓美術館。2019年9月,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為其舉辦了家藏精選展。翁萬戈是清朝兩代帝師翁同龢的五世孫。
  • 白謙慎:翁萬戈先生23年間寫給我的15通信札
    匆匆不一,順頌撰安   翁萬戈1991年11月8日謙慎按:這是翁萬戈先生寫給我的第一封信,而我認識翁先生則在十個月前。次日上午,翁先生又帶我們參觀了他的書房,並出示了翁同龢舊藏陳洪綬繪《博古葉子》。《博古葉子:陶淵明》(六)謙慎我兄:多謝傳真寄來尊著一篇,對晚明早清之書家「臨」古人書多所闡發,至為欽佩。
  • 翁以鈞:三叔翁萬戈的電影生涯
    按:翁以鈞先生是12月9日在美國去世的翁萬戈(興慶)先生的侄子,也是翁萬戈先生父親翁之熹的長孫。改革開放以來,翁萬戈先生多次回國探親訪友,大多時候都是以鈞先生陪同,因而他對翁萬戈先生的人生以及電影事業有了較多了解。翁以鈞先生這篇回憶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目前國內有關翁萬戈電影史料的缺憾。
  • 翁萬戈為何將183件國寶無償捐給美國?對於他的理由國人並不買單
    那些文物不僅承載著歷史,同樣還傳承著文化,它們記錄著先輩的智慧,書寫著中華民族的文明歷程,是實實在在的、屬於我們的文明寶庫。而說起文物傳承,就不得不說起文物收藏之人。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從歷史傳承中將文明截取保存下來,讓文物得以流傳後世,讓文明得以傳承千古。有的人會將收藏的文物珍品當作傳家寶一代一代傳承,而有的人會將收藏的文物轉賣以獲取高昂的利潤。
  • 翁以鈞:三叔翁萬戈的電影生涯_私家歷史_澎湃新聞-The Paper
    按:翁以鈞先生是12月9日在美國去世的翁萬戈(興慶)先生的侄子,也是翁萬戈先生父親翁之熹的長孫。改革開放以來,翁萬戈先生多次回國探親訪友,大多時候都是以鈞先生陪同,因而他對翁萬戈先生的人生以及電影事業有了較多了解。翁以鈞先生這篇回憶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目前國內有關翁萬戈電影史料的缺憾。
  • 帶您去常熟領略「學霸家族」的風採
    「綵衣」二字取「老萊子彩衣娛親」之典故,自此,「綵衣堂」便成了常熟翁府的代稱。將「綵衣堂」捐獻給常熟市政府,親書「翁氏故居」門額,常熟政府於此基礎建立翁同龢紀念館。△翁萬戈先生翁萬戈先生現居美國新罕布夏州,住宅名
  • 「中華故土地圖」情牽兩岸心(圖)
    「故土難離」,「中華故土地圖」中的「故土」兩字代表著親情和鄉情。今年是「中華故土地圖」推廣活動開展5周年,臺灣代表團送土來到大陸,割不斷的血脈親情,剪不斷的故土鄉情――   陳振盛先生動情地說,「今天我明白,中華民族的根始於伏羲始祖。我們一定要堅守中華民族的團結和統一。」至此,由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主辦的「中華故土地圖」推廣5周年紀念活動,在臺灣代表團的送土之行中拉開了序幕。
  • 常熟理工學院的秋天
    常熟理工學院的春夏發出之後,得到了很多校友閱讀和轉載,校友們對常熟理工的熱愛讓我感到欣喜。
  • 青島臺東六路小學 百年臺六 百年傳承 百年輝煌
    114年風雨洗禮,114載崢嶸歲月,青島臺東六路小學傳承百年歷史文化,譜寫百年華彩樂章,成為一所學生喜愛、家長信賴、人人嚮往的島城百年名校。在學校教學期間,他發展了青島的黨組織,在臺六百年史冊上留下光輝的一頁。  1949年,校名改為青島臺東六路小學
  • 光明日報推薦參評2020年中國新聞獎報紙副刊作品《常熟:文化傳承...
    新時代,常熟將文化傳承這篇大文章寫好寫深入,又立足時代需求,激活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魅力,古樹發新枝,熠熠自生輝,從而讓常熟在文化傳承上彰顯出成熟質地,進而使之成為感知、體悟江南文脈的一個重要支點,甚至是中華文脈留給當代的一個美麗剪影。  「熟貴用心」:守護文脈時有著「茅屋猶存萬卷書」的自信與決絕  常熟有書香。
  • 《傳承與守望——老福州的記憶》亮相
    《傳承與守望——老福州的記憶》封面。嘉賓為福州木雕傳承人頒發收藏證書。福州新聞網11月9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陳堅/文 葉誠/攝)昨日上午,百餘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齊聚大夢書屋,他們均獲贈《傳承與守望——老福州的記憶》一書。
  • 翁萬戈的捐贈厚此薄彼,雖然談不上賣國,但至少是敗家
    翁萬戈的捐贈厚此薄彼,怪不得國民義憤填膺,甚至有人說他是「賣國賊」,但至少是一個敗家子 !2018年12月13日,翁萬戈向美國捐獻183件藏品。翁萬戈在過去的十年間,他曾向美國博物館捐贈了21件重要的中國藝術作品——其中包括長逾16米的《長江萬裡圖》。
  • 南部舉行最美南部人頒獎典禮暨「傳承家風 守望幸福」主題晚會
    四川在線南充頻道(記者張根)昨(2)日晚8時,最美南部人頒獎典禮暨「傳承家風守望幸福」主題晚會在南部縣會展中心成功舉辦。  該場晚會主題圍繞最美南部人評選活動展開。、「年高德劭」類奔波鄉裡募捐修6座橋的8旬歲老人牟元佐、「鄰裡和睦」類組織社區老人安度晚年的居民艾瑞華、「奉獻公益」類創造58萬分之一的南部好人李勇、「誠信經營」類送失物於千裡之外的誠信商人李久全、「仁心仁術」類體現南部縣醫者風範的趙相奎、「為人師表」類身患絕症仍堅持站立三尺講臺的張小波、「敬業創新」類走出南部縣婦科創新之路的雷婷婷、「見義勇為」類不顧個人安危勇救3名兒童的何華雲以及「身在他鄉心懷故土
  • 全民消防,百年傳承
    ▲集體遊社區 活動現場,婦女們巾幗不讓鬚眉,披掛上陣充當主力隊員;還有六七十歲的老人也像青年人那樣神採奕奕開啟百年已久的水槍,加入狂歡的隊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