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不該是個貶義詞
[指導老師簡介]
陳梅老師,03年畢業,從教十七年,在報刊發表文章百餘篇,主編參編書籍十餘本,所執教課型曾獲國家一等獎、市一等獎,在市中青年教師大賽中名列前五,2016年國培計劃曾擔任主講老師,多次在評教評學中獲評「最受學生喜愛的老師」稱號,所輔導學生作文多次獲獎,見諸報刊,擅長出原創題,擅長文本解讀。
[學生習作]
「娘」不該是個貶義詞
河北正定中學18-11 智文泓
什麼是「娘」?
「娘」的本義是對婦女的泛稱,多指少女,後衍生出「母親」的意思。這兩種意思本身都不是貶義的,反而都是美好的釋義。
為什麼如今的「娘」使用在男性身上就帶上了貶義的色彩呢?
這種爭議折射出了一個重要話題——性別刻板印象。性別刻板印象是人們對於男性或女性角色特徵的固有印象,簡言之,就是「男性應該怎樣」「女性應該怎樣」。人們常說:「嫁男不嫁娘娘腔,娶妻不娶鐵姑娘」「你負責賺錢養家,我負責貌美如花」就是固有印象的體現。這種印象不僅是對男女特徵的一種區分,也漸漸變成了一種要求。有研究表明,在大多數文化中,勇敢、果斷、冒險、自信、有擔當一般都歸於男性特徵,而溫柔、細心、依賴等則容易歸於女性特徵。社會以此為準則要求個體,這樣就會形成共有的性別角色特徵。這些特徵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通過家庭、學校、友伴等渠道傳遞和強化。違背這些「共識」,就會受到來自社會的壓力和批判。
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研究員丁娟認為,所謂性別刻板印象,就是把某個性別群體概念化,標籤化,把一些特徵賦予這個性別的所有成員,而無視這個群體的個性化差異。「娘」代表了女性的典型特徵——溫順,柔軟,依賴等。假如一名男性有了「娘」的特徵,他就成為了這一性別群體中的「異類」,會受到各種違背「準則」的歧視與壓力。
你是否發現「女漢子」同樣是違背了女性特徵,為什麼這一名詞卻遠沒有「娘」的貶義色彩濃厚呢?這就來自性別歧視了。
「性別刻板印象表面是一種文化構建,屬於性別觀的範疇,但背後反映的不僅是一種精神扭曲,而且是具有利益關係的權力建構。」丁娟說。人類之初是母系社會,女權主導了人類的第一次經濟革命即農業革命。但革命的結果是男性介入並取女權代之,並建構了一套性別歧
視的文化傳統,也就形成了所謂的性別刻板印象。在對性彆氣質的傳統認知中,一般是男性氣質具有優勢,受到褒獎。自古以來,具有男性氣質的女人往往被認為是英氣豪爽,但男人如果像女人,似乎就變得劣勢了。對「娘」性男人的攻擊和厭惡,正是主流男性氣質對邊緣男性氣質的權力壓制。
少數真的就是錯誤嗎?基於性別特徵而進行的價值判斷,將男性氣質與外表外貌劃分等級,這真的是正確的嗎?
這讓我想起了很久以前的一件事——臺灣「玫瑰少年」的故事。葉永志是一個極其溫柔善良的男生,街坊鄰居看到為母親分擔工作的他,時常打趣道他這一個孩子,抵得過自家三個孩子了。而同樣是因為他的溫柔,他在學校被男孩孤立、排擠、嘲諷,甚至是肉體上的羞辱。最後,這樣一個美好的少年冰冷的死在了廁所裡,這一生的溫柔最終換來了地上的一灘血,成了苦澀的罪孽。「娘」是他短短一生聽到次數最多的字。「娘」是他的罪過嗎?
蔡依林在演唱會上公開播放了「玫瑰少年」的紀錄片,正是因為她,「玫瑰少年」才更被人們熟知。蔡依林表示:其實,包括我在內,從小到大,我們都在尋找大家的認可——這社會認可我嗎,老師認可我嗎,我的朋友認可我嗎,我的家人認可我嗎?然後我們被教育著什麼叫正常,什麼是對的,但是,很少被教育我們要有一顆包容的心,學會接納。
不同的人對不同的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和態度。但無論你又怎樣的看法和態度,首先應做到尊重。無論是審美,性格,性取向,人生選擇,生活方式,在不觸及法律與道德的基礎上,都應該具有得到尊重的權利。「現代社會進一步拓寬了審美的領域,提供了更多元的生活方式,也對男性審美提供了更多元的面向,一個理智、成熟、寬容的社會理應包容。」主流媒體《人民日報》如是解讀。
可有人說,全社會「女性化」會帶壞社會風氣。事實上,這並不是「女性化」的錯誤。懦弱,逃避,不負責任等等也根本不應該定義到「娘」的範疇中。各位不妨先摘下自己帶有偏見的眼鏡看一看,愛乾淨,會化妝,心思細膩,精緻的男生,真的對社會產生了不良影響嗎?難道不是邋遢、滿口髒話、沒有擔當、不懂尊重的男人在敗壞著社會風氣嗎?最可笑的是,現實中瞧不起前一種男生的人,往往就是後面的這些人。實際上,只有每個人的權利平等得到保障,舒展自我,才能各司其職,各行其是,營造真正多元的社會氛圍。
「娘」不該是個貶義詞。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特點,有自己的生活觀,自己的生活屬於自己,別人的生活屬於別人。尊重,包容是我們每個人應該持有的態度。
[教師點評]
這其實是一篇仿寫,仿寫的是文稿《什麼是青春》,當時,我給孩子們直播的時候分析了結構和語言,課後,小作者便交上來了這篇習作。「用他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可以用來形容這次練筆——因為,字裡行間,是她對社會現象的思考,雖嫌稚嫩,卻不得不承認超出了我的想像:00後,是我們眼中的小屁孩,但是有一天我們忽然發現,他們看世界的方式超乎尋常地開闊,他們看問題遠比我們想像的要有深度,面對一個飽受社會偏見的群體,他們換個角度來審視,並能理性地看待——有這樣的一群有思想,有行動力的「後浪」,我想,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可期!
聲明:以上文章只代表作者觀點,與本公號立場無關。配圖源自網絡,版權歸著作權人所有,如有侵犯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圖片。
敬請您關注公眾號"安東之子","安東之子"是《中國教師報》《語言文字報·語文周刊》《作文合唱團》《語文報》《鮮素材》《課堂內外·創新作文》《讀寫天下》《現代寫作》《作文與考試》《學習報》《學習周報》《中學生閱讀》《新銳作文》《三悅文摘》等報刊的採稿基地,其中原創的教研論文為中文核心期刊《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語文教學通訊》《中學語文》用稿來源地!敬請您轉發,歡迎您關注,更歡迎大家賜稿!真誠地感謝您,祝您工作順利,闔家幸福安康!(賜稿郵箱:150666933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