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網絡輿論引導與社會治理進入3.0時代

2020-12-17 手機鳳凰網

彭波

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

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專職副主任(2012-2015)

導語:近日,2019江西智庫峰會在南昌舉行,峰會由江西省委宣傳部、江西省發改委主辦,人民網、江西省社聯承辦。江西省委書記劉奇出席,省長易煉紅致辭。

各位演講嘉賓緊扣江西實際,以開闊的全局視野、精湛的專業素養,圍繞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信息產業、航空產業、輿論引導、傳承紅色基因、紅色資源利用等主題深入分析闡述,發表真知灼見,助推江西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其中,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彭波教授發表題為「數字科技時代:政府網絡輿論引導3.0」的主旨演講。他回顧了網絡輿論引導前兩個階段的特徵和方法,認為1.0時代以政府為中心,2.0時代以公眾為中心,而根據數字時代網際網路輿論場的新變化,3.0時代應以每個人為中心,其核心是以大數據為基礎,以算法為驅動,以每一個民眾為中心,為每一個民眾提供最優質的信息服務。以下為彭波教授演講全文,整理髮布,以饗讀者。

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專職副主任(2012-2015)

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 彭波教授

作主旨演講

今年10月29日,人類社會發明網際網路整整50周年。這50年是開天闢地的50年,驚天動地的50年,改天換地的50年!網際網路引領人類社會風馳電掣,高速前進,從工業革命到信息革命,從工業社會邁向信息社會。中國是全球網際網路發展最好的學生,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奇蹟。

網際網路是20世紀人類社會最偉大的基礎性科技發明,是信息社會的標誌性產品,相當於蒸汽機和電力之於工業社會。網際網路的普及和發展,必將引發前所未有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也將進一步引發深刻的社會變革。同樣的,網際網路的發展也給我們黨和政府的執政能力和執政地位帶來嚴峻的挑戰。美國某高級官員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有了網際網路,我們對付中國就有辦法了。」很明顯,這些人期望通過網際網路實現以前無法實現的目的。但是這麼多年過去,我們看到的現實是,

中國共產黨和政府「建設好、利用好、管理好」網際網路,把這個「最大的變量」轉化為事業發展「最大的增量」

一、網絡輿論引導前兩個階段

在我們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方面,網絡輿論引導能力的建設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網絡輿論引導的目的是什麼?在沒有網際網路之前,完全可以做到輿論一律,輿論工作任務不重、壓力很小。自從有了網際網路,輿論從此不再一律,如何在眾聲喧譁中聽到黨和政府的聲音?如何在眾說紛紜中聽懂黨和政府的聲音?這是政府進行輿論引導的主要目的。

經過這麼多年的探索,我們逐步掌握了網絡輿論引導的要訣。要訣是什麼?

網絡輿論場是建立在網際網路上的,網際網路是基於技術的,而網際網路的技術是不斷發展的。

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會對輿論生成和演進的規律產生影響,會對輿論場產生影響。

所以說做輿論引導的時候有一個重要的訣竅,就是不能僅以一招打天下,要做到與時俱進,與技術同步。

回顧一下輿論引導的前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以政府為中心。

這個階段的技術背景是網際網路的門戶網站時代,在那個時代,整個網際網路的傳播方式和傳統媒體一樣,依舊還是One to All,還是「我說你聽」,比如人民日報三百萬份的發行量,一張報紙三百萬人看;「新聞聯播」30分鐘的節目,兩、三億人同時看;新浪網的一個首頁,一天兩、三億人次點擊。基於這種模式,我們應對的方式主要是讓民眾聽到黨的聲音,所以應對的標配是新聞發言人、新聞發布會和官方網站。當然有網際網路和沒有還是不一樣,新聞可以發布得很漂亮,但是跟帖可能不行。這時網絡互動開始了, 與從前不一樣的是,網民在網上有話語權了。於是,網評員被組織起來上網平衡輿論。這個時候的工作重點就是「說」,要敢於說,要及時說,不要亂說。印象最深的是2003年春季的「非典」,當時一些地方政府不敢說、未能及時說,引發社會恐慌,教訓十分深刻。江西有很好的正面例子,2016年豐城電廠「11.24」事故,宜春市豐城電廠三期在建項目冷卻塔施工平臺倒塌,這是重大的安全事故,伴隨而來的是謠言滿天。而江西省政府在事故發生2小時後,就通過新華社刊發了第一篇新聞報導,一錘定音,隨後又通過新華社、央視、中國江西網等中央及省直主要媒體持續發布事故救援及善後處理的官方信息,及時有效的引導,讓網絡輿論平穩有序。這就是主動說、及時說、大聲說,把政府的聲音最大限度的傳達給人民群眾。

第二階段是以公眾為中心。

以公眾為中心是什麼意思呢?社交網絡時代的傳播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

不再是One to All,而是All to All,所有的人都是信息的生產者、發布者和消費者

。到這個時候,政府的標配就是政務微博、政務微信、頭條號和抖音政務號等等。2011年的溫州動車事故是非常經典的案例。這個事故引發了網際網路輿論場的重大變化,原先網絡輿論如果有震動全社會的影響,不過幾十萬條信息,那是基於論壇和跟貼的輿論場。但溫州動車事故是基於微博客的輿論場,短短5天之內3億條信息就出來了,它的信息規模與1.0時代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當時大家對鐵道部的輿論引導總結了很多的教訓,其實最大的教訓大家都沒點到,那就是鐵道部當時用網絡輿論引導1.0時代的辦法,來應對2.0時代的輿情,單純靠新聞發言人、新聞發布會來面對那麼洶湧澎湃的輿情,自然無法搞定。如果鐵道部當時開通了一個微博帳號,那會好得多。

在這個All to All時代,政府必須要跟受眾在一個平臺說話,而且大家一起來說,這就不一樣了。

重大輿情出現後,政府出面,要大聲說,聲音要比別人高,分貝比別人大;

同時要大家一起說,一家不行了,所有的媒體、所有的政務新媒體,大家一起說,讓民眾聽到你的聲音。

江西2017年面對鷹潭「5.15」交通事故就是這樣,「兩微一端」全部上,大家都在說,把這個事情解釋清楚。而且還注意要持續不斷地說。2018年出現央視曝光江西多地企業的環保問題後,當地政府不僅快速發布相關信息,以坦誠的態度緩解負面輿論,還通過屬地新媒體和省直主要媒體持續發布整改舉措,最終把這個問題解決,讓老百姓滿意。

會議現場

二、數字科技時代的挑戰

我們花了十年的時間,解決門戶網站的輿論引導問題,花了七、八年的時間解決社交網絡帶來的麻煩。但是兩個問題剛剛解決,又出現了新的問題:數字時代帶來了新的挑戰。A即AI人工智慧,B是Blockchain區塊鏈,C乃Cloud雲計算,D當然是Big Data大數據,加上5G移動通信技術的同時出現,這意味著一個新的時代已經到來,

這是網際網路下半場的開始。

上半場是信息科技,下半場是數字科技。

伴隨著當今科技突破與信息的爆發性增長,人類社會正迅速從信息科技時代(IT)向數字科技時代(DT)邁進,以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數位技術為代表的新趨勢迅猛發展,並將在5G時代進一步釋放能量。

信息能力的提升,傳播方式的變革,不止引領了新一輪的經濟產業升級,更將重塑社會網絡,促成社會治理模式的轉型。

從IT到DT,公共輿論場會發生什麼變化?政府會面對什麼新的挑戰?我認為主要有六個方面的變化:

)就時間維度而言,信息傳播進一步突破時間的限制,傳播速度會更快,留給政府應對的時間會更短。

2016年8月,國務院發布《關於在政務公開工作中進一步做好政務輿情回應的通知》,要求政務輿情的回應,涉及特別重大、重大突發事件,最遲應在24小時內舉行新聞發布會,對其他政務輿情要在48小時內做出回應。過了三個月,國務院又發布了《〈關於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實施細則》,對涉及特別重大、重大突發事件的政務輿情,要快速反應,最遲在5小時內發布權威信息。但是到今天,5小時的標準顯然也不適用了,政府必須要即時反應,才能與輿情的發展相協調。

)就空間維度而言,5G媒介系統將進一步突破空間距離和地域限制。

一旦衛星網際網路和地面5G網絡兼容實現,將實現信息在全球的全覆蓋,則以信息而言,中心密集區和邊緣區的信息能力差距也將進一步縮小,遠程交流的規模會更加擴展。同時,在5G網際網路時代,信息本身的空間能力也將大幅增強。更重要的是在全球輿論場上,基於5G,信息全球化的流量和流速都會加大,對國內的輿論場產生更大的衝擊。現在大家注意到,中美貿易戰開始以後,美國媒體上很多的信息特別是許多視頻,很快就轉發到我們的微信上。國際國內的輿論場進一步打通。

)就形式維度而言,得益於時空上的突破,即時的網絡直播會成為主流的傳媒形式,可謂「無視頻不網絡」。

視頻將作為基本的信息載體形式並呈幾何式增長,讓公共輿論場變得更加不確定。人們往往相信眼見為實,視頻傳播的結果非常容易引起網民情緒乃至輿情的激烈爆發;其實眼見不一定為實,換臉技術的發展,虛假視頻可能會製造更多的麻煩。這個時候政府又該如何應對?

)就供給規模而言,數字科技時代,公共輿論場的信息量將空前膨脹。

從門戶網站到微博、到微信、再到物聯網,新媒體每一次迭代演進,都會帶來輿論場規模呈100倍的增長,而政府應對的資源和本領很難同步跟進。那麼,政府如何面對即將到來的滔天的輿論巨浪?

)就信息供給而言,優質內容需求巨大。

目前,國內的各種信息終端(手機、電視、電腦等)合計起來,大概有20億塊屏幕;華為公司估計,進入物聯網時代以後,我國將會有400億塊終端的屏幕。這樣有兩個問題,一方面是400億塊屏幕要怎樣有質量地填滿,供給側的內容缺乏,政府可否提供足夠的資訊?而需求側則是信息過載,政府如何提供精準的服務?兩個方面都是挑戰。政務新媒體如何進一步轉型升級?

)就表達方式而言,要讓老百姓聽懂,就要講老百姓願意聽的話,要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發布信息。

表達方式的變革,對政府而言是更加重要又更加艱巨的任務。目前在社交網絡上,信息流逐步向故事流轉變,故事模式將成為人們在社交網站上分享的主要方式。我們的政府現在正努力學會發布信息,要講好故事——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

總之,政府網絡輿論引導,需要與時俱進,需要再上一個臺階,這就要進入網絡輿論引導3.0時代。

三、政府網絡輿論引導3.0時代

今年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日報社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移動網際網路已經成為信息傳播主渠道。隨著5G、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不斷發展,移動媒體將進入加速發展新階段。」網際網路新技術新應用不斷發展,使網際網路的社會動員能力日益增強,給政府的網絡輿論引導提供了許多新的機遇、新的手段,也使政府面臨許多新的挑戰、新的問題。

馬克思說:「一種科學只有在成功地運用數學時,才算達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

政府網絡輿論引導3.0的核心是什麼?

是以大數據為基礎,以算法為驅動,以每一個民眾為中心,為每一個民眾提供最優質的信息服務。

這是未來信息服務模型最重要的一塊。

信息分發方式的演進走過了三個階段,首先是One to All,然後是All to All,未來是All to one。在大數據時代,80%的數據實際上掌握在政府手中,可以說大數據時代政府是主場。為什麼說可以做到為每一個人服務,因為掌握大數據,掌握最先進的算法。在此我提出3.0時代政府做好輿論引導工作的10個建議:

(一)用大數據掌握最完整社會輿情的全貌。

網際網路信息與資源交換的平臺化與社會普遍信息化、數位化支持下的大量「自媒體」內容,形成了海量的關於社會公共事務和社會生活的內容數據;移動終端的便攜性支持著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媒體應用,移動終端用戶既是數據使用者又是數據貢獻者,規模龐大、種類繁多的個人化大數據資源由此生成。而移動終端的個人化使得媒體內容消費過程中的個人化需求得以表現,而大數據資源的豐富性是滿足個人化信息需求的前提條件。

(二)用人工智慧更有效掌握網絡輿情變化。

需要尋找到更本質、更精確的社會關係模式,以之為根據建立數學模型,進而形成算法體系,再將相關大數據資源作為運算素材,形成智能化的解決方案。

(三)用雲計算進行大規模信息處理。

通過網絡統一組織和靈活調用各種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即信息和通信技術)信息資源,形成共享的資源池,實現大規模計算的信息處理方式,並以動態按需和可度量的方式向用戶提供服務。

(四)用區塊鏈建立新的信任機制。

信任是經濟活動的基礎,信任機制需要適配不同經濟形態,數字經濟時代需要建立新的信任機制。

(五)用數位技術優化政府網站。

要打造政府網為龍頭,各地政府網為支撐,建立整體聯動,高效惠民的網上政府。推進全社會的大數據應用,也要用大數據技術武裝自己的網站。

(六)用新媒體平臺算法精準推送政務信息。

微信、微博、今日頭條等平臺,提供了直達每一個老百姓的渠道,它了解每一個用戶,比用戶自己還了解自己,能夠精準地推送信息。為什麼不能利用這些商業平臺為政府推送每一個用戶需要的政務信息呢?

(七)用物聯網搶佔全新入口先機。

新的IoT入口大戰已經打響,要擁抱IoT(Internet of Things),走向IoE(Internet of Everything)。所有的東西將會獲得語境感知,增強的處理能力和更好的感應能力。萬物網將信息轉化為行動,給企業,個人和國家創造新的功能,帶來更加豐富的體驗和前所未有的經濟發展機遇,它也是輿論引導新的窗口。

(八)用視頻成為「萬物皆屏」的主角。

政府下一步的輿論引導,視頻一定是重點,「無視頻不引導」。

(九)用個性化主動推送式智能服務造福民眾。

政府其實可以做到比老百姓本人更了解他自己,所以政府要提供他們最需要的個性化的信息,用主動推送的方式,智能的方式,來為每一位民眾服務,來造福民眾。

(十)用新媒體矩陣覆蓋最大多數人群。

要打造中國網際網路輿論場「正規部隊集團軍」,中央政法委有一個新媒體矩陣,中央、省、市、縣四級,政法委、公安、檢察、法院、司法、信訪等戰線,矩陣平臺上有十餘萬個帳號,一聲令下,可以同時發聲。江西新聞網的「贛鄱雲」,就是一個三級媒體融合平臺,這也是很好的新媒體嘗試。

四、政府社會治理3.0時代

「隨著網際網路特別是移動網際網路發展,社會治理模式正在從單向管理轉向雙向互動,從線下轉向線上線下融合,從單純的政府監管向更加注重社會協同治理轉變。」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前不久說到的,他特別強調「我們要深刻認識網際網路在國家管理和社會治理中的作用。」並特別提出「社會治理精準化」的問題。

學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我在想:與輿論引導3.0同步,社會治理是不是也應該進入3.0時代?1.0側重於以政府為中心,政府在公務事務中扮演較為單一和主導性的角色;2.0側重於以公眾為中心,政府更加主動公開信息,吸納多元主體參與,行為、過程和形態符合和滿足公眾需求;

3.0側重於以每個人為中心,政府更加主動的開放、共享與共治,同時更加注重溝通。

我們的人民政府不忘初心,應該為每一個民眾提供精準、貼心的服務。

2016年10月,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創新工作會議在這個會場召開並介紹了「江西經驗」。會議提出:大數據已經成為國家治理變革的基礎性力量,將極大提高社會治理的可預見性、精準性、高效性,要把大數據等現代科技手段與社會治理深度結合起來,為社會治理插上騰飛的翅膀。當然不僅是社會治理,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都應該是這樣。劉奇書記這一段講話我學習以後,感受非常深刻,他說:「江西處於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到了動能轉換、虛實跨越的關鍵階段,我們感到信心滿滿。首先,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帶來了『換道超車』的機遇。以數位化、智能化、網絡化為特點的科技革命加快興起,這正是重新塑造區域發展網絡格局的重要關口。」

跟大家分享一下,我除了看到江西的經驗以外,還想到一個「江西實驗」。什麼叫「江西實驗」呢?通常來講,一個地區的網際網路普及率與經濟社會發展成正比,既然是這樣,能不能人為的提高網際網路的普及率,反過來助推經濟社會發展呢?江西有這麼一個故事: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每年給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網民規模及網際網路普及率進行排名,江西有三年的數據很難看。當時我到這裡講課,也沒有注意到2012到2014年江西一直排在最後,我把這個事實說出來了,還展示了圖表,這給當時的江西省委和政府帶來很大的刺激。後來他們認真研究,要花大力氣提高本地的網際網路普及率。到2016年最後一次公布排位時,江西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人為的提高網際網路的普及率,會不會反過來助推江西經濟社會發展呢?從今年上半年中部地區GDP增長率排名看(江西第一),這個實驗似乎有了結果,但還不能說有了最後的結果,我希望有一個好的結果。

我感觸特別深的是劉奇書記提的「換道超車」。40年前,中國在改革開放啟動的時候,工業化方面落後西方很遠很遠,想要趕上去,但是怎麼樣趕上去?按照人家走過的路在後面走,肯定是不可能趕上去的,可中國人非常的走運,迎來了網際網路。網際網路是什麼東西?它是人類社會進入信息社會的標誌性產品,它啟動了信息革命。按照常理來講,中國人看到這樣的情況有一萬個理由悲傷,為什麼?我們的工業革命才走出這麼一點點,人家都不玩了,玩信息革命去了,他們跑這麼快豈非更是趕不上了?但是中國人無比聰明智慧,我們能不能一隻腳邁向工業化、另一隻腳邁向信息化、用信息化推動工業化,走出全新的工業化路子?這就是過去40年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發生的威武雄壯的活劇!

「換道超車」,全力追趕,用信息化推動工業化,現在,中國終於成了經濟體量世界第二的大國,還將繼續向前邁進。

現在到了網際網路下半場,到了數字科技時代,這又是一個「換道超車」的歷史機遇。這個時候,江西提出「換道超車」,戰略是對的。我相信,中國能,江西也一定能。謝謝大家!

會議現場

相關焦點

  • 網際網路輿論引導的社會心理
    從調適社會心理的角度考查網際網路輿論引導的思路與策略,要求作為網際網路輿論治理主體的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不能將網際網路輿論引導定位為平息事件甚至謀求政府的「過關」,而應關注輿論引導的長期社會效應或社會心理效應,重新審視政府網際網路輿論引導思路和方式。  總體而言,輿論屬性及引導輿論的經驗都集中在「輿論— 表達」層面,讓不讓說、怎麼說、說什麼是論說的焦點。
  • 網絡社會背景下政府治理面臨的挑戰與對策選擇
    隨著信息技術和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大數據時代的治理模式漸趨成熟,尤其是在網際網路背景下網絡社會正逐漸形成。網絡社會所具有的信息開放性、交流互動性等典型特徵,深刻影響著政府機構和公民社會之間的關係。在網絡社會,政府將這些進步與革新充分運用到公共服務中,正充分利用網際網路推進公民的網絡參與,更好地服務於公民,更好地回應公民需求,更好地培育公民的自治能力。
  • 網絡社會心態調適與引導策略
    但新媒體傳播優勢及網絡傳播規律等的變化,卻使得社會心態難以被精準捕捉、鎖定,為網絡社會心態的正確引導帶來了諸多障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培育良好網絡社會心態至關重要。
  • 當前輿論引導中的問題及對策
    關鍵詞:輿論引導 輿情變化 對策建議   如果說2014年是媒介融合元年,2015年就是我國輿論引導的關鍵之年。當前各種熱點事件頻發,我們該如何看待當前的輿情形勢,如何建立輿情應對的方案和輿論引導機制,引導社會輿論良性發展呢?
  • 政務新媒體引導網絡輿論的問題與對策
    摘要:移動化網際網路時代,網絡輿論的影響力不斷提升,政府提高了對網絡輿論的引導力度。各級地方政府打造新媒體時代的「網際網路+政務」模式,相繼構建立體化的政務新媒體傳播格局。政務微博、政務微信公眾號和政務客戶端,搭建起了官民之間的溝通橋梁。
  • 社交媒體時代的網絡輿情治理:美國的教訓與啟示
    美國是社交媒體的發源地,隨著其國內各社交網絡用戶量的激增與社交媒體信息傳播力的突顯,社交媒體開始全方位地改變美國的政治生態。當前川普政府錯誤利用社交媒體操縱公眾輿論傾向,進一步加劇了美國的政治極化和社會撕裂。社交媒體時代的美國網絡輿情治理困境,對社交媒體日益發達的中國殷鑑不遠。
  • 藍皮書解讀17 | 網絡社會治理這種紅專考點,記就完事了!
    一個是網信辦如何參與社會治理,一個是網信辦如何參與組織動員,強化輿論引導。如果你要報考的學校很愛考馬新觀,或者之前也考過網絡治理,就需要好好記一下這兩篇文章的表述。一些新的提法、一些精彩的小標題,如果能運用到你的答題中,會是非常出彩的。
  • 網絡社會時代的政府組織結構變革
    通過分析其內在核心原因發現,這種衝擊核心在於網絡社會由於徹底改變了信息的交換、傳輸、處理和分布狀態,從而顛覆了原先一切以滿足傳統時代信息匱乏治理的體系架構。進一步,我們分析了在網絡社會重新塑造傳統政府科層體系這一過程會產生在縱向、橫向、以及混合趨勢下的變革的狀態。最後,提出了政府面對這種轉型需要的努力與趨勢。
  • 「網絡領導力」與網絡時代的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地方領導--人民網
    在治理過程中大量引入信息網絡技術,能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整合能力,從而可以在網絡世界構建一個無縫隙的公共服務平臺   「一些政府工作人員上班時懶懶散散,有時老百姓來辦事很難找到。」   「這些年有很多惠民政策出臺,但在村裡執行中存在不少問題。」
  • 著力構建良好的社會輿論生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網絡輿論引導和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為當前不斷改進社會輿論生態治理的方式手段,營造有利於和諧的社會輿論環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和實踐遵循。
  • 莫昌池:淺談當前公安網絡輿論引導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民警參與輿論宣傳知識方面的培訓少,從事宣傳工作的專業水平不高,提升新聞輿論引導的能力不夠,新聞輿論引導、網上監控處置、專業評論分析相結合的專門人才隊伍還沒有形成,全警輿論引導的基本技巧還沒有普及。公安網絡輿論引導工作是新形勢下公安機關面臨的一個嶄新課題,也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它不僅需要各個部門的齊抓共管,還需要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預防和處置涉警輿論只有平時從點滴做起,從便民、惠民、利民的小事做起。
  • 輿情進城後的社會治理:如何構築社會輿論的緩衝地帶?
    承認有不同利益群體,並認為社會利益是許許多多各不相同的、既協調又衝突的利益的總和。  黨和政府則致力於建立坦率的交流與批評氣氛,讓社會的真實矛盾構成呈現在社會自己面前,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發展解決矛盾的能力和必需的氣氛。  黨的十九大報告分析,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很多熱點輿情就與這種供給不夠平衡、不夠充分有關。
  • 立體流程提升網絡輿情引導時度效——地方政府危機事件網絡輿情...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網絡治理上升到國家安全的高度,並要求地方政府充分踐行網絡群眾路線,進一步增強政務公開,提高網絡綜合治理能力,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另外,根據調研和訪談發現,地方政府的危機事件網絡輿情引導機制和水平參差不齊,儘管有些發達地區以及輿情高發地域引導水平較高,但大家同樣都存在迫切的需求,希望有一個危機事件的網絡輿情引導流程圖,充分融合輿情技巧和政府工作流程,呈現一個立體化的方案,幫助它們在危機事件中有規可依、有圖可用,提升網絡輿情引導時度效。
  • 民法典助推社會治理進入新時代
    緊扣時代脈搏 彰顯中國特色時代已經進入新時代,社會已經步入信息社會,脫貧攻堅戰將如期打贏,全面小康目標即將實現。要實現法治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目的,立法就必須與時俱進,提高民事法律制度針對性、適應性。
  • [學子論文]手機媒體在政府輿論引導過程中的正負作用分析【2】
    手機用戶也可以用簡訊發送消息給世界各地的用戶,而 WAP、I-mode、 3G 、4G、技術更是可以讓使用者通過網絡輕而易舉的登陸到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博客、論壇閱讀和發布信息。當危機發生時,手機媒體使國內政府危機轉化為國家形象危機的機率增大。2003年,國際輿論還在批評中國政府隱瞞非典疫情。手機媒體環境下,一個地域性的危機事件可能通過無邊界傳播成為全國性危機,甚至影響國家形象。
  • 媒體參與社會治理應該深些再深些
    參與社會治理是媒體職責和時代要求   媒體是社會責任的承擔者,在傳遞信息、提供服務、繁榮發展文化、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等方面擔負重要作用。新形勢下,主流媒體在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健康發展方面的作用越來越突出,而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對媒體履行社會責任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   新聞輿論工作與黨的執政地位緊密相連。
  • 警惕網絡輿論的「蝴蝶效應」
    【摘要】在網際網路時代,輿論引導面臨著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網絡滲透分化、國內深層次社會矛盾和問題的網絡疊加呈現、網絡輿論引導機制體制不健全等諸多挑戰。為此,要把握原則規律,增進輿論引導實效;完善應對機制,夯實輿論引導根基;健全方式方法,掌握輿論引導主動權,全面提升網絡輿論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 建立和完善突發事件輿論引導策略新格局
    應建立和完善新時代突發事件輿論引導策略新格局,依託大平臺,發揮政務新媒體力量;建立和完善輿情發布、引導工作機制;把握「三個度」,提高政務輿情回應有效性;加強培訓和鍛鍊,提高與媒體打交道的能力。 [關鍵詞] 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政府回應;提升途徑 [中圖分類號] D63 [文獻標識碼] A 在當今網絡快速發展與網民高度參與社會生活的時代背景下,突發事件越來越多地走進公眾生活中,公眾表達自我、參與社會管理、監督政府等訴求日益高漲,一些地方和部門在輿情回應和引導工作中,常常暴露出本領恐慌,甚至產生次生災害。
  • 社會轉型時期的網絡輿論與社會輿論
    基於這一判斷,網絡輿論如何不同於社會輿論和社會民意,又是在何種意義上不同,首先在於網絡輿論的主體特性、媒介特徵,決定了網絡輿論不能成為社會輿論和社會民意的絕對客觀、完整的反映。從這個意義上講,輿論就是在一定社會範圍內,消除個人意見差異,反映社會知覺和集合意識的、多數人的共同意見。   他認為,輿論的形成一般存在著兩個相反相成的過程:一是來源於人們自發,二是來源於有目的引導。當社會出現某一新問題時,社會群體中的個人,基於自己的物質利益和文化素養,自發地、分散地表示出對這一問題的態度。持有類似態度的人逐漸增多,並相互傳播,相互影響,凝聚成引人注目的社會輿論。
  • 輿論引導機制的理論意義及實踐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上強調,要「完善堅持正確導向的輿論引導工作機制」,我們要充分認識完善堅持正確導向的輿論引導工作機制的思想精髓和理論內涵,在實踐中找準發力方向、在實踐中把握原則要求、在實踐中創新方法路徑,推進輿論引導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機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