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愛我嗎?你有多愛我?你會永遠愛我嗎?——你有被伴侶奪命三連問的經歷嗎?
依戀,指的是一個人跟另一個人之間發展出來的安全溫暖、親密而持續的關係。
通常來說,和媽媽的依戀關係是最為重要的。媽媽對孩子的身體和情感回應是否敏感及時,準確,將極大決定孩子成年後的依戀風格,並且深刻影響他的親密關係。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 他們在親密關係中很依賴對方,時刻希望和對方保持聯繫,要發定位,發照片,發視頻;
他們似乎很敏感,會很希望對方做各種事情來證明愛自己,不停試探感情;
他們容易患得患失,總是擔心伴侶的離開,用看似弱勢實則佔有控制的方式去死死抓住伴侶;
當對方希望有自己的空間和圈子時,他們往往會變得焦慮不安,企圖成為對方的中心......
這樣的依戀風格,和我們上次談到的迴避型依戀,形成了鮮明對比,我們稱之為——焦慮型依戀風格。
焦慮型依戀風格的個體,受不了伴侶任何在他們看來帶有拒絕信號的言語和非言語信息——包括一個冷漠的表情,一個miss掉的電話,一次深夜的晚歸。
對於他們來說,伴侶很多其實正常的舉動,都會被過度的解讀,無限地放大——好像自己要被拋棄了,自己不被愛了,對方要離開了。而這會引起他們極大的驚恐跟不安。
所以他們會做出在愛人或旁人看來不可理喻的或者過激的行為,比方說奪命連環 call,比方說在伴侶關上門想冷靜一下那一刻失去控制,或者通過一哭二鬧三上吊各種傷害自己的方式去企圖讓對方有回應,哪怕這個回應是負面的。
在焦慮型依戀的人那裡,負面的回應總比沒有回應好——因為這讓他們知道連接還在。
事實上,這些非適應性的行為模式是他們從小習得的,是他們的生存策略。
焦慮型依戀風格的人,從嬰兒時期開始,面對的也許就是一個反覆無常,喜怒變化非常大的媽媽(或其他主要養育者,但更多情況下指媽媽,下同)。
這個媽媽不是根據嬰兒的開心難過去撫育這個嬰兒,而是根據自己的情緒起伏——當她覺得開心愉悅的時候,可能會更多地去關注嬰兒,去微笑,親吻;但當她自己感覺糟糕或者有負面情緒,當她被自己情緒淹沒的時候,她會無視嬰兒的感受,甚至是迴避拒絕。
嬰兒在這種矛盾糾結,搖擺的回應中,慢慢的也對自己的感受產生了疑惑,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能夠得到關注和被愛——自己無法控制,一切都是媽媽的情緒狀態說了算。
所以他們總是會一遍一遍的企圖去確認媽媽是不是還在,是不是還愛自己,是不是沒有離開。
從小形成的這種心智狀態,深深的印在他們生命中,讓他們充滿不安全感和不確定性。長大之後進入親密關係中,一旦伴侶做出任何能引發他們「被拋棄」感受的行為,都會觸發他們內在那個害怕,恐慌的扳機。
現代依戀研究已經表明,養育者(主要是媽媽)的依戀風格是會影響和傳遞給孩子的。
什麼樣的媽媽會養育一個焦慮型依戀風格的孩子呢?
你有沒有見過這樣一種媽媽——
正是這種完全沉溺在自己的情緒狀態,隨自己不穩定的情緒起伏而忽略了孩子此時此刻需要的是什麼,並且頻繁去打斷孩子當下的感受,沒有跟孩子保持調諧一致的養育風格和相處模式,讓孩子對自己的情緒體驗形成混亂。
他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媽媽會在,會來——完全是隨機混亂的模式——所以他們只能一次次去檢查,擔心媽媽走,同時又怨恨媽媽走,以至於在媽媽回來時也帶著怨恨的心情,難以被安撫平靜。
這種矛盾和拉扯,讓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很難正確去解讀自己的情緒,也導致他們在親密關係中,總是存在極大的焦慮和不安全。
而同時,焦慮性依戀的個體對自我的評價和感覺也非常的不穩定,總是需要得到伴侶的肯定跟認可,以此來確定自我價值感。
他們會很離不開伴侶,看起來似乎是愛得很深,但這種愛有時候會突然間就轉化為深深的怨恨跟憤怒——在他們感受到拒絕和冷淡的時候。
這種時刻會激發內心的情結,他們在自我懷疑的同時,也會去懷疑伴侶對自己的愛。
而一次一次反覆的試探考驗,甚至會靠傷害自己或做出一些很低姿態的行為去挽留,或者去索取,確認對方的愛。
一次,兩次 ......這樣的模式,又會導致他們更深的自我懷疑跟降低的自我價值感。同時伴侶覺得心好累,心好累後表現出來的逃避和冷漠,再一次激發焦慮型愛人的恐懼!
這真是一個惡性循環。
模式:對自己感覺不好——企圖確認自己還是被愛的——各種手段確定折騰——伴侶心累爭吵,越走越遠——自我感覺更不好——再一次擔心對方離開自己
總是想要牢牢的抓住對方,特別依賴對方,沒有辦法靠自己。情感充滿矛盾,情緒波動不安,自我價值感搖擺起伏這些都是焦慮型依戀風格伴侶突出的特徵。
如果你的戀人是焦慮型的依戀風格,那麼也許這篇文章能讓你對TA有更多的諒解。
在你面前站著的,想要你抱著TA,時刻陪著TA,眼裡只有TA的這個人,其實是一個童年沒有得到足夠穩定的關照跟愛,或者是被充滿搖擺跟矛盾的愛控制著的小孩 ——TA有傷痛在那裡。
而如果你的依戀風格本身就是焦慮型的,那麼我會建議,也許要先學會更加的愛自己。去先學會分離,分化,能夠一個人呆著——只有這樣,才能夠跟另外一個人進行健康的融合。
其次,要去觀照內心那個在情緒上沒有得到來自父母敏感和準確回應的孩子,那個心智狀態沒有得到整合的孩子。
要有一個覺察——其實內心對於伴侶離去,或者說對「被拋棄」 的這種焦慮擔憂,事實上都只是自己內心的想像跟投影,並非真實存在。
有了這份覺察,並且開始學會對自己更好一些的時候,也許就會有一些不一樣的東西和感受浮現。
如果你自己沒有辦法走出來,而且對你的親密關係持續造成了困擾,那麼也建議你能夠及時尋找專業幫助。
我是國家心理治療師黃孜孜
願能給你帶來一些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