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田朋飛、臺灣交通大學郭浩中︱綜述:Micro-LED顯示全彩化關鍵技術

2021-02-15 兩江科技評論


近日,復旦大學田朋飛副教授、臺灣交通大學郭浩中教授等團隊受Progress in Quantum Electronics主編邀請對Micro-LED顯示全彩化關鍵技術「Growth, transfer printing and colour conversion techniques towards full-colour micro-LED display」進行了綜述,該review論文由復旦大學、臺灣交通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共同完成,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周小潔、田朋飛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田朋飛副教授、臺灣交通大學郭浩中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Progress in Quantum Electronics》雜誌為國際知名review期刊,3年平均影響因子8.95。

文章介紹了micro-LED的結構、製備與襯底剝離技術,系統闡述了實現micro-LED顯示全彩化的主要方法:材料生長、轉移列印、色轉換。論文對三種關鍵技術的機理、實現方法、優缺點進行著重介紹,並總結了關鍵技術所面臨的挑戰及micro-LED顯示全彩化未來的發展方向(圖1.1

圖1.1 實現micro-LED顯示全彩化的主要方法

在過去幾十年,顯示技術得到了廣泛使用。我們在生活中可以看到大量的應用,例如電視、大型視頻廣告牌、計算機、智能設備等。目前,液晶顯示器(LCD)和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 顯示技術佔據顯示市場。進一步地,顯示器的各種新興應用,例如虛擬實境(VR)和增強現實(AR),促進了高性能顯示技術的發展。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micro-LED顯示)是一種主要基於無機GaN基LED的新興技術,與LCD和OLED相比,它具有高對比度、低功耗、長壽命和快速響應等優點。將來,micro-LED的應用可以從平板顯示器擴展到空間顯示器、可穿戴/可植入光電設備、光通信、生物醫學檢測等領域。下圖描述了未來顯示的一種應用場景:micro-LED可用作光電探測器來接收外部信號,高帶寬micro-LED發射器也可以通過顯示器並行地將信息傳輸給消費者。(圖2.1,引用文獻:X. Liu et al. ACS Photonics, 6: 3186 (2019))高度集成的半導體信息顯示是下一代信息顯示技術的核心,它將空間3D光場顯示(LFD)、多色照明(MCL)、精確空間定位(PSP)和可見光通信技術(LiFi)集成在一起。Micro-LED陣列是一種高效、低功耗的器件,可以將驅動器、照明和信號傳輸結合在一起。儘管micro-LED具有廣闊的商業前景,但仍面臨巨大挑戰:例如尺寸減小對性能的影響,在單個晶圓上實現高密度集成以獨立尋址全彩化micro-LED顯示器,提高修復技術和產量等。

圖2.1集成micro-LED顯示和雙工可見光通信的智能Micro-LED顯示系統。(來源:田朋飛團隊發表論文ACS Photonics, 6: 3186 (2019),相關成果被國際半導體行業的著名雜誌Semiconductor Today新聞報導。)

Micro-LED的生長技術是獲得micro-LED顯示全彩化的方案之一,該方法可以實現超高解析度顯示。文中主要討論了納米線LED、多色量子阱(QW)結構micro-LED和納米環LED三種結構。

納米線LED的製備是利用選區生長(SAG)技術。通過控制InGaN/GaN納米線的成分來實現發光顏色的轉換。圖1呈現出了組裝納米線陣列LED和獨立納米線LED的結果圖。可以看出,隨著尺寸的增大,二者表現出不同的發射峰移動方向。(3.1,引用文獻:①B.H. Le et al. Advanced Materials 28 (2016) 8446-8454. ②H. Sekiguchi et al.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96 (2010) 231104. ③Y.-H. Ra et al. Nano Letters 16 (2016) 4608-4615.)

3.1

多色QW結構micro-LED的顏色調控是基於QW的特殊結構,再利用能帶填充和量子限制斯塔克效應(QCSE)屏蔽的競爭關係實現發射峰的藍移。相關結構與測試結果如圖3.2所示。(3.2,引用文獻:S. Zhang et al. IEEE Photonics Journal 4 (2012) 1639-1646.)

圖3.2

對於納米環LED的發光顏色轉換,是通過減小壁厚度及釋放內部應變來抑制QCSE,進而促進發射峰的藍移,如圖3.3所示。(3.3,引用文獻:①S.-W. Wang et al. Scientific Reports 7 (2017) 42962. ②S.-W.H et al. Photonics Research 7 (2019) 416-422.)

3.3

轉移列印是實現micro-LED顯示全彩化的關鍵技術。自John Rogers教授團隊利用PDMS stamp轉移micro-LED,Martin Dawson教授團隊實現納米精度PDMS轉移後,各大公司提出了不同的轉移技術。本文根據大量論文、專利的知識,主要描述了範德瓦爾斯力轉移列印、雷射選擇性釋放、靜電吸附、電磁力吸附、流體轉移五種方法。表1顯示了轉印技術的典型參數,包括關鍵材料、作用力、UPH和適用晶片尺寸。以PDMS stamp拾取技術為例,UPH隨著PDMS stamp的尺寸,像素密度和拾取周期的增加而上升。

表1

範德瓦爾斯力轉移列印是利用PDMS stamp拾取速度與材料間能量釋放率的關係來實現的,圖4為二者的關係。(3.4,引用文獻:X. Feng et al. Langmuir 23 (2007) 12555-12560.)

圖3.4

雷射選擇性釋放是利用材料對雷射的不同吸收係數,引起界面的熱膨脹,從而引起犧牲層的燒蝕,使micro-LED從原始襯底轉移到接收襯底,如圖5所示。(圖3.5,引用Sony的專利。)若為GaN外延片,界面處的GaN緩衝層分解成Ga和N2,實現晶片的分離和轉移。

3.5

靜電吸附是利用靜電轉移頭產生吸引力或者排斥力實現對micro-LED的拾取和放置。(3.6,引用Apple的專利。)在拾取micro-LED階段,在吸附轉移頭和晶片上產生不同電荷,將micro-LED吸附拾取。在放置micro-LED階段,通過調節內外電極電壓差,使得電壓差為零,將micro-LED放置到接收襯底。鍵合方式包括共晶合金鍵合、瞬態液相鍵合或固態擴散鍵合。


圖3.6

電磁力吸附轉移技術有點類似於靜電吸附轉移,不同的是,該方法是通過線圈電感產生電磁力的方式,將micro-LED吸附及放下,如圖3.7所示。(3.7,引用ITRI的專利。)在拾取micro-LED階段,主要方式為去除犧牲層,使其處於懸空狀態,電可編程磁性模塊產生磁力,吸附拾取晶片;在列印micro-LED階段,電可編程磁性模塊通過加熱工藝將導電模塊與接收器襯底對準並接觸,從而將micro-LED與接收襯底鍵合。最後,斷電消除磁力,拾取電可編程磁性模塊。

 

圖3.7

相比於上述提到的轉移技術,流體轉移技術的成本更低、速度更快。這種技術是利用刷子的移動來控制流體中micro-LED的運動,最後使它落入接收襯底的井中,如圖3.8所示。(3.8,引用eLux的專利。)當V0 ≫ Vcrit,隨著電刷的平移和旋轉,電刷周圍的流體產生湍流,因此許多micro-LED聚集在該區域中。首先,這些micro-LED被動地向上移動,並由於湍流而高速離開基板表面;接下來,刷子繼續移動,驅動這些micro-LED開始在基板表面上向前散射,然後通過流體、振蕩、減速,最後以低於Vcrit的速度沉入井中。

   V0高於Vcrit , Micro-LED逃離井。

   V0小於等於Vcrit, Micro-LED被井捕獲。

圖3.8

 顏色轉換技術是實現micro-LED顯示全彩化的另一種典型方法。這項技術最初是由Martin Dawson小組提出的。隨著這項技術的蓬勃發展,來自臺灣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和一些公司的團隊也採用了類似的技術來實現全彩色顯示。本文主要講述了列印技術、紫外自對準固化技術和無機薄膜色轉換三種方法。

郭浩中教授團隊通過紫外/藍色micro-LED來激發紅色和綠色量子點實現紅光和綠光的發射。進一步地,他們增加了光刻模具來減小micro-LED之間的光學串擾。如圖3.9所示。(圖3.9,引用文獻:①H.-V. Han et al. Optics Express 23 (2015) 32504-32515. ②H.-Y. Lin et al. Photonics Research 5 (2017) 411-416.)

圖3.9

紫外自對準固化是Martin Dawson教授團隊提出的,利用紫外micro-LED激發摻入不同顏色納米晶體的納米複合材料,實現多色轉換。如圖3.10所示。(3.10,引用文獻:B. Guilhabert et al. Optics Express 16 (2008) 18933-18941.)

圖3.10

除此之外,Martin Dawson教授團隊還提出了一種與轉移列印兼容的顏色轉換方法實現無機薄膜的顏色轉換。主要是利用液相毛細管力將平面MQW無機半導體膜轉印到450 nm的micro-LED上,並成功製備了發射540 nm的光的混合型micro-LED。如圖3.11所示。(3.11,引用文獻:J.M.M. Santos et al. Semiconduct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0 (2015) 035012.)

圖3.11

本文總結了近年來的各種micro-LED顯示全彩化技術,包括生長技術、轉移列印技術、顏色轉換技術。

生長技術在結構和機理的研究上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這在高解析度和高效率的micro-LED顯示全彩化應用中有巨大的潛力。然而,驅動器與micro-LED陣列的集成以及效率的提高是該技術面臨的巨大挑戰。轉移列印技術已被許多公司廣泛使用,但是成本和產量是該技術發展的主要障礙。顏色轉換技術可實現低成本和高PPI的micro-LED顯示全彩化。然而,材料的能量損失、低效率和不穩定性仍然是需要進一步地解決。

目前,micro-LED顯示市場仍處於起步階段,尚未大規模量產。對我們而言,這不僅是機遇,也是挑戰。許多企業(如蘋果、華星光電等)已經投資了用於micro-LED顯示全彩化的關鍵技術,例如轉移列印技術。在衍生產品方面,主要的製造商也已提前開始相關研究。對於終端應用,大型戶外和商用顯示器將首先出現,其次是汽車和可穿戴顯示器。未來,隨著世界範圍內關鍵技術地迅速發展,大面積、低成本、高效率的Micro-LED顯示屏有望成為未來的重要顯示技術。

這項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1974031和61705041)、上海市技術標準計劃(18DZ2206000)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7YFB0403603)項目的支持。作者要感謝諾貝爾獎得主中村修二教授對本文的幫助。

 文章連結

Authors: Xiaojie Zhou#, Pengfei Tian#,*, Chin-Wei Sher, Jiang Wu, Hezhuang Liu, Ran Liu and Hao-Chung Kuo*

Title: Growth, transfer printing and colour conversion techniques towards full-colour micro-LED display 

Published in: Progress in Quantum Electronics, doi:10.1016/j.pquantelec.2020.100263.

免責聲明:本文旨在傳遞更多科研資訊及分享,所有其他媒、網來源均註明出處,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第一時間後臺聯繫,我們將協調進行處理(按照法規支付稿費或立即刪除)。轉載請註明出處,如原創內容轉載需授權,請聯繫下方微信號。

相關焦點

  • 復旦大學4月-5月部分科研成果:抗新冠全人源納米抗體,小型基因編輯...
    近日,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的林偉教授團隊,與中國科學院、蘇州大學、日本東京大學等團隊共同合作,提出了數據驅動的因果網絡辨識的新型算法。該方法可以用於大規模複雜動力系統內蘊因果網絡的復現,有助於解析實際系統演化的本質機制和規律。
  • 一文讀懂Micro LED顯示技術
    最近,LEDinside從最近臺灣固態照明研討會得到消息,Leti、德州大學(Texas Tech University)和PlayNitride皆在研討會上展現自己的micro LED研發成果。通過此前蘋果收購Luxvue後公布的獲取專利名單也以看出,大多都是採用電學方式完成轉運過程,所以說這才是Luxvue的關鍵核心技術   臺灣錼創執行長李允立近日也表示:"Micro LED成功關鍵有二:一是蘋果、三星這些品牌廠的意願;二是晶片搬動技術,一次搬運數百萬顆超小LED晶片,有門檻要克服。
  • 臺灣交大與SIJ合作推出可調變波長的全彩Micro LED顯示器
    臺灣交通大學光電工程學系郭浩中教授研究團隊與廈門大學電子科學系吳挺竹博士和
  • 詳解Micro-LED到底是個什麼鬼?
    而被認為OLED顯示的下一代Micro-LED似乎也不再低調,於臺灣固態照明國際研討會上爭光奪彩。相比OLED,Micro...而被認為OLED顯示的下一代Micro-LED似乎也不再低調,於臺灣固態照明國際研討會上爭光奪彩。相比OLED,Micro-LED技術對很多人來說還是比較陌生的,但是關注越來越高。今天小編就Micro-LED概念、優劣勢、當前現狀及技術瓶頸來解說下,有什麼不妥當的地方歡迎大家討論留言。
  • 臺灣大學、臺灣國立交通大學專家訪問半導體所
    應照明中心張韻研究員的邀請,臺灣大學光電系主任林恭如教授、臺灣國立交通大學光電系郭浩中教授、廈門大學張保平教授一行,於11月14日來到半導體所參觀訪問。郭浩中教授在「黃昆半導體科學技術論壇」上作了題為Recent Progress of Efficiency Droop Improvement for High efficiency (>200lm/W) GaN-based Light-Emitting Diodes第211期報告.
  • 綜述:氮化鎵基Micro-LED顯示技術研究進展
    在目前眾多顯示技術中,Micro-LED 顯示技術被認為是具有顛覆性的次世代顯示技術,並得到學術界與產業界的廣泛關注。具有對比度高、響應快、色域寬、功耗低及壽命長等優點,可以滿足高級顯示應用的個性化需求。
  • 生物醫學領域,復旦大學被上海交通大學超越了嗎?
    復旦大學已經被Medline資料庫收錄了51,550篇論文,上海交通大學則被收錄了40,916篇論文。Medline是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主持的醫學生物領域資料庫,故反應了這兩個大學在生物醫學領域的科研情況。
  • 生物醫學領域,復旦大學被上海交通大學超越了嗎?
    >上海交通大學則被收錄了40,916篇論文。Medline是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主持的醫學生物領域資料庫,故反應了這兩個大學在生物醫學領域的科研情況。結果顯示:在醫學生物研究中,復旦大學沒有被上海交通大學超越。
  • 臺灣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合併 校名:陽明交通大學
    臺灣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9月18日分別召開校務會議,表決通過了兩校合併的計劃書。陽明大學當日在官方網站發布新聞稿表示,兩校校務會議皆以超過三分之二的票數通過合併計劃書,通過的計劃書將送交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審核。據中央社報導,陽明大學於2018年9月26日召開臨時校務會議,表決同意啟動合校進程。根據早前陽明大學暨交通大學合校工作委員會擬定的合校計劃書,新校名為「陽明交通大學」,簡稱「陽明交大」。
  • 來2020全球Mini&Micro-LED顯示領袖峰會看大咖們怎麼說
    以隆達為例,除了在晶粒的微型化上著墨外,也已研發出自有的巨量轉移技術。根據該公司的說法,其是採用靜電轉移的應力方式,把晶粒從基板上取下,並進行後續的轉移。   而臺灣工研院在今年CES 2020所展示的拼裝型Micro-LED顯示模塊,是使用新一代RGB三色晶粒巨量轉移技術的全彩顯示面板,轉移的良率達到99%以上。
  • 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誰才是華東第一名校?
    華東地區最有名的高校要數華東五校了,這五所高校分別是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浙江大學和南京大學。這五所高校無論是哪一所放在全國,都是知名的頂級高校,所以要評選華東第一高校一定是在這五所高校中篩選。當然,需要注意的是我們這裡所說的華東第一名校是不包括臺灣省的。
  • 國立交通大學謝漢萍:Micro LED與未來顯示
    圖為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美國光學學會會士、國際信息顯示學會會士謝漢萍發表演講人民網北京11月7日電 今日,京東方全球創新夥伴大會-2018 (BOE IPC-2018)在北京盛大開幕,全球相關領域專家學者、企業高管齊聚北京,共同探討物聯網細分領域應用、技術及未來趨勢。
  • 臺灣交通大學與陽明大學宣布合併
    中新社臺北9月18日電 臺灣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18日分別召開校務會議,表決通過了兩校合併的計劃書。陽明大學當日在官方網站發布新聞稿表示,兩校校務會議皆以超過三分之二的票數通過合併計劃書,通過的計劃書將送交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審核。
  • 2020年中國臺灣最好大學排名,臺灣大學第1,臺灣交通大學第3
    中國臺灣地區哪所大學綜合實力最強,辦學水平最高?
  • 復旦大學VS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2020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復旦大學第2000一2019年國家三大獎,上海交大第三,復旦大學第十一,上海交大第2,復旦大學第15
  • 臺灣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宣布合併,新校名為「陽明交通大學」
    臺灣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9月18日分別召開校務會議,表決通過了兩校合併的計劃書。陽明大學當日在官方網站發布新聞稿表示,兩校校務會議皆以超過三分之二的票數通過合併計劃書,通過的計劃書將送交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審核。
  • 甘肅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教師赴復旦大學開展「思政課程」與「課程...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功能,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教師綜合素質,8月16日至22日,甘肅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組織25名思政課教師、思政工作者參加了復旦大學舉辦的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第七期專題培訓班。
  • 復旦大學發布臺灣「大選」計算機模擬結果
    原標題:復旦大學複雜決策分析中心發布臺灣「大選」的計算機模擬結果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註明本文連結:http://www.guancha.cn/local/2016_01_07_347205.shtml
  • 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究竟誰才是上海第一高校?
    首先雖然華東師範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和上海大學等高校實力很強,但是與上海交通大學和復旦大學相比,實力相對較弱,所以我們可以直接對比上海交通大學和復旦大學的實力,得出結論。在2020年校友會排名中,復旦大學排名全國第3,上海交通大學排名全國第6;2020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復旦大學排名全球第40,上海交通大學排名全球第60;2020年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中,上海交通大學排名全球第136,上海交通大學排名全球第171;2020
  • 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都各是怎樣的學校?
    上海交通大學,簡稱「上海交大」,位於中國上海,是教育部直屬並與上海市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211」「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設有徐匯、閔行、黃浦、長寧、七寶、浦東等6個校區,是中國歷史最悠久,世界知名中國最著名的高等院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