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英劇會想到什麼?
古典優雅,自黑段子,英式幽默,還有基情四射。
《好兆頭》就是這樣一部充滿英式幽默的喜劇,而且就連主演也蓋章說:「這是個奉旨戀愛6000年的故事。」
《好兆頭》改編自尼爾·蓋曼和特裡·普拉切特合著的同名小說,講述天使和惡魔攜手解決地球滅亡危機的故事。
天使亞茨拉斐爾(邁克·辛飾)和惡魔克勞利(大衛·田納德飾)在創世之初就認識,前者是伊甸園的門衛,後者是引誘夏娃和亞當吃下蘋果的那條蛇。
你會發現,他們身處敵對陣營,不過相處得意外和諧。
有空時聊聊天吐吐槽,下雨時還用羽翼給對方遮雨。
他們一起見證過大洪水與諾亞方舟,看過耶穌之死,見證過法國大革命,還在倫敦劇院看過《哈姆雷特》的排練。
雖然天使心口不一,不承認他們是好友,但是實際上雙方比知己更知,比密友更密。
比如,天使因貪吃去巴黎吃可麗餅,正值法國大革命被當做貴族捉起來,惡魔趕來救了他,即便天使完全有能力自救。
比如,當天使二戰期間差點被間諜殺害,魔忍受著教堂地板熾熱的痛苦前來救他,即使教堂就是天使的主場。
比如,天使知道惡魔要去教堂搶聖水時,主動給了他一瓶聖水並叮囑小心不要受傷。
比如,敵基督要引發世界大戰了,惡魔克勞利說我們都不要管這個爛攤子了,一起逃去外太空吧。
再比如,當天使亞茨拉斐爾的舊書店被燒毀,克勞利以為自己的朋友死去時悲痛萬分。
無比明顯的雙箭頭,怪不得主演們表示,「他們是愛對方的。」
如果把《好兆頭》只當做一部充滿玄幻色彩的戀愛輕喜劇也不錯。
但在幽默段子背後,卻有不少充滿諷刺的暗黑寓言。
我們先來看看劇中打算拯救地球的兩位主角——
天使亞茨拉斐爾,喜愛吃牡蠣和壽司,在倫敦開了家舊書店。因為在人間施展了太多神跡,經常被批評教育。
惡魔克勞利,墨鏡不離身,熱愛搖滾樂和皇后樂隊,熟悉各種人類新鮮玩意,會跟著時代調整髮型和服飾的時髦人士。
他們倆在人間的職責是什麼呢?一個引導世人向善,一個誘惑世人墮落。
不過無論他們做多少事,一正一負的工作效果直接抵消。
努力工作無意義,但又不可能辭職不幹。他們達成協議,用拋硬幣的方式決定誰去完成兩個人的工作,省時省力還好交差。
天使和惡魔也有KPI,也得背業績,他們是不是也像極了消極怠工的摸魚社畜們。
這時問題來了,惡魔克勞利被指派了工作:將惡魔之子與人類之子掉包,讓撒旦之子在外交官家庭長大,繼而開啟世界大戰。
世界大戰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人類統統完蛋,意味著好音樂,好書籍,甜品與美酒通通消失。
這樣的事情不能發生。他們採用老方法,分別化身為保姆和花匠進入「撒旦之子」的家庭,一人引導邪惡,一人教導真善美。
試圖讓邪惡與善良相抵消,孩子成為普通人長大,而不會成為滅世之人。
當亞茨拉斐爾和克勞利努力在拯救世界,力圖維持和平時,雙方陣營在做些什麼?
天使和惡魔們在確保這場世界大戰會如期開展,只為了證明到底雙方誰更強,因為「如果沒有戰爭我們如何勝利。」
何其諷刺。
如果惡魔們是天性好戰,那麼說憐憫世人的神們則毫無同理心,根本不在意人類生死存亡。
更加諷刺的是,想要阻止大戰發生的他們被各自群體當做叛徒,然後要用聖水處死惡魔,用地獄烈焰焚燒天使。
那麼最終世界大戰如何解決?
非常戲劇化的處理,是劇中的三位小朋友一邊說著自己的理念,用「烈焰之劍」擊退了汙染、饑荒和戰爭。
看到最後會發現這是一場充滿黑色幽默與荒誕喜劇——神和惡魔都不在意世界,只有人類能拯救自己。
除此之外,《好兆頭》還有不少一臉嚴肅的吐槽,充滿著蔫壞蔫壞的英式幽默。
例如,說日本的捕鯨船——「這不是捕鯨船,是科學考察團,考察課題是一個月能捕捉多少鯨魚」;
吐槽自己人也毫不手軟,暗示莎士比亞就是個愛抄襲的禿子。
還借用惡魔克勞利順帶吐槽了人類。
做壞事,人類比惡魔更擅長。因為人類經常把克勞利的活兒做了,他只要報告時吹噓一下宗教審判和第二次世界大戰說成自己的功勞就行了。
最有趣的是,天使和惡魔最後互換身體逃過了懲罰。
所以你永遠也不知道,天使的外表,內在到底是神還是魔。
故事的最後,世界毀滅的危機被悄然解決,人類依舊平靜地生活,天啟四騎士依舊在黑暗中蟄伏。
世界歸於短暫的平靜,天使和惡魔在酒店中舉杯暢飲。
敬美酒與美食,敬這個平凡而吵鬧的世界。
也敬你,我的老朋友。
作者:不完全電影指南。
關注我,爛片退散,承包你全年影片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