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新聞是易碎品,無非指其中一些時效性強,過期作廢。不能說這話沒道理,但科技新聞肯定要另當別論。科技發展的漸進規律和連續性特點,使許多相關新聞報導具有長期留存以資跟蹤和參考的價值。僅此一點,商務印書館為科技日報《總編輯圈點——環球科技24小時》欄目出書就很有意義。
整整一年,每個工作日圈點一件當天世界上發生的科技大事,這項工作本身就是一件大事。地理學和生態學裡有一個名詞叫冰芯,科學家們從冰川中鑽取這種圓柱形的冰樣,用以研究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氣候與環境變化。就科技發展的歷史進程而言,這部《圈點每日環球科技》恰似這樣一截可以溫故知新的冰芯。
由此又想起唐代詩人王昌齡「一片冰心在玉壺」的佳句。冰清玉潔和晶瑩剔透給人們帶來的是一種精緻的美感。《圈點每日環球科技》收錄的200多篇新聞報導特別是配發的短評,仿佛是用人文絲線穿起的一串科技珠璣,折射出人類科技發展在公元2010年到2011年這一時段的綽約風姿。同時,字裡行間也彰明較著地表徵了科技日報打造精品欄目的良苦用心。
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的世界上,每日環球科技新聞車載鬥量。真正為讀者挑選出「含金量最高」的一條,可不是說說那麼簡單。判斷社會新聞的價值往往可以憑藉直覺或常識,而判斷科技新聞的價值則必須以深湛的科技素養為基礎,並要求高屋建瓴地把握科技發展的潮流。《圈點每日環球科技》中的很多成果都入選各種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的年度十大科技新聞,這或許在相當程度上說明了問題。我們應就此給劉亞東及其同事們以掌聲。
亞東在新聞界獲得過包括長江韜奮獎在內的各種榮譽,他不久前出版的《新聞眼看美國》一書也廣受各界好評。然而,《圈點每日環球科技》收錄的200多篇短評還是讓我對這位老朋友刮目相看。區區200字的短評卻每每自如揮灑於古今中外。儘管評論的對象是科技,但涉獵的內容卻不囿於科技。用亞東自己的話說,他「對新聞事實品頭論足時,總是搜腸刮肚地翻出那些『土豆和白菜』來說事兒,為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貼近讀者。」
大俗與大雅的同質化和統一,構成了亞東科技新聞評論的風格和特點。這與其說是學識和語言的功底,不如說是精神和思想的境界。其實,科學普及的要義也正在於此,否則我們如何能讓公眾走近科學以及讓科學走近公眾?從很多方面看,《圈點每日環球科技》都不失為科技新聞評論的一個範本。
科教興國以及建設創新型國家,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關注外部世界。新聞媒體有責任也有義務在第一時間把發達國家的重要科技活動報導給國內讀者。亞東在這方面的建樹無疑還得益於他良好的外語條件。當許多熟悉他的同行稱其「中文呱呱叫,英文叫呱呱」時,不經意間也為我們急需的外向型新聞人才提出了一種時代要求。
亞東關於新聞評論的一種感悟是「有主張,才能有權威。」可問題是怎樣才能有所主張?顯然,任何有價值的主張都是不斷學習、積累和思考的結果。無論是誰,他所掌握的科技知識都是有限的,但亞東始終追求在精通一兩門專業的基礎上,對其他各個學科「不光看熱鬧,也會看門道」,以使自己成為讀者的合格嚮導。
從理論物理到生命科學,從航空航天到集成電路,從新材料到新能源……一個人能在這麼多科技領域就冷不丁冒出的某個話題,以極具個性的表達方式「立等可取」地道出子醜寅卯。這看似不可能,卻在亞東這位科技日報副總編輯身上成為可能,其才華和勤奮都如實記錄在《圈點每日環球科技》中。亞東畢業於清華和北大兩所名校,兼具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種學歷,但他從不沾沾自喜,而是孜孜不倦地汲取新養分,補充新能量。這種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的人生態度同樣可圈可點。
《圈點每日環球科技》的新聞評論中鮮有無病呻吟的文字,更難找到那種「百分之百正確」的廢話。亞東一貫如此,不說則已,說則旗幟鮮明、擲地有聲,甭管說的是霍金還是霍銀。俗語說,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每天都把自己的「奇談怪論」晾曬於大庭廣眾,所冒的風險是可以想像的。難能可貴的是,他的這些觀點迄今沒有發現「硬傷」,有的倒是廣大讀者包括許多科學家頻頻報以喝彩。
當然,科學和技術的很多結論都需要時間來檢驗,有的甚至要等幾十年、上百年。我們今天對其做出的某些評價,對與錯也許只有後人才能判斷。所以,這部新著的出版既為亞東增添了新的光彩,同時也給他施加了「立此存照」的無形壓力。如此說來,《圈點每日環球科技》中的諸多見解作為現有知識體系內的一家之言,便有了更多理由引起社會關注。事實上,科技領域裡即使是錯誤的觀點通常也比沒有觀點好得多,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就是在不斷修正中得以深化的。希望我們的新聞界有更多人敢於並且善於為讀者圈點每日環球科技。
(本文作者為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