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方中的名方」——補中益氣湯 |講講補土派的脾胃學說

2021-02-07 大倫書院

音頻內容相關輔助閱讀:


(《脾胃論》·卷中·飲食勞倦所傷始為熱中論)

 

古之至人,窮於陰陽之化,究乎生死之際,所著《內外經》悉言人以胃氣為本。蓋人受水谷之氣以生,所謂清氣、榮氣、運氣、衛氣,春升之氣,皆胃氣之別稱也。夫胃為水谷之海,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若飲食失節,寒溫不適,則脾胃乃傷;喜、怒、憂、恐,損耗元氣。既脾胃氣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於下焦,其系繫於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絡之火,元氣之賊也。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脾胃氣虛,則下流於腎,陰火得以乘其土位。

 

故脾證始得,則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其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其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蓋陰火上衝則氣高,喘而煩熱,為頭痛,為渴,而脈洪。脾胃之氣下流,使谷氣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則無陽以護其榮衛,則不任風寒,乃生寒熱,此皆脾胃之氣不足所致也。

 

然而與外感風寒所得之證頗同而實異。內傷脾胃,乃傷其氣;外感風寒,乃傷其形。傷其外為有餘,有餘者瀉之;傷其內為不足,不足者補之。內傷不足之病,苟誤認作外感有餘之病而反瀉之,則虛其虛也。實實虛虛,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然則奈何?惟當以辛甘溫之劑,補其中而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矣。《經》曰:勞者溫之,損者溫之。又云:溫能除大熱,大忌苦寒之藥損其脾胃。脾胃之證,始得則熱中,今立治始得之證。

 

補中益氣湯

 

黃芪(病甚勞役,熱甚者,一錢) 甘草(以上各五分,炙) 人參(去蘆,三分,有嗽去之。)(以上三味,除溼熱、煩熱之聖藥也)當歸身(二分,酒焙乾,或日幹,以和血脈) 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以導氣,又能益元氣,得諸甘藥乃可,若獨用瀉脾胃) 升麻(二分或三分,引胃氣上騰而復其本位,便是行春升之令) 柴胡(二分或三分,引清氣行少陽之氣上升) 白朮(三分,除胃中熱,利腰脊間血)

 

上件藥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量氣弱、氣盛臨病斟酌水盞大小,去渣,食遠稍熱服。如傷之重者,不過二服而愈。若病日久者,以權立加減法治之。

 

如腹中痛者,加白芍藥(五分)、炙甘草(三分)。

 

如惡寒冷痛者,加去皮中桂(一分或三分,桂心是也。)

 

如惡熱喜寒而腹痛者,於已加白芍藥二味中,更加生黃芩(三分或二分)。

 

如夏月腹痛而不惡熱者亦然,治時熱也。

 

如天涼時,惡熱而痛,於已加白芍藥、甘草、黃芩中,更少加桂。

 

如天寒時腹痛,去芍藥,味酸而寒故也。加益智(三分或二分),或加半夏(五分)、生薑(三片)。

 

如頭痛,加蔓荊子(二分或三分)。

 

如痛甚者,加川芎(二分)。

 

如頂痛腦痛,加藁本(三分或五分)。

 

如苦痛者,加細辛(二分,華陰者)。

 

諸頭痛者,並用此四味足矣。

 

如頭上有熱,則此不能治,別以清空膏主之。

 

如臍下痛者,加真熟地黃(五分),其痛立止。如不已者,乃大寒也,更加肉桂(去皮,二分或三分)。《內經》所說少腹痛皆寒證,從復法相報中來也。《經》云:大勝必大復,從熱病中變而作也。非傷寒厥陰之證也。仲景以抵當湯並丸主之,乃血結下焦膀胱也。

 

如胸中氣壅滯,加青皮二分,如氣促、少氣者去之。

 

如身有疼痛者,溼;若身重者,亦溼。加去桂五苓散(一錢)。

 

如風溼相搏,一身盡痛,加羌活、防風、藁本根(以上各五分),升麻、蒼朮(以上各一錢),勿用五苓。所以然者,為風藥已能勝溼,故別作一服與之。如病去勿再服,以諸風之藥,損人元氣而益其病故也。

 

如大便秘澀,加當歸梢(一錢),閉澀不行者,煎成正藥,先用一口,調玄明粉(五分或一錢),得行則止。此痛不宜下,下之恐變兇證也。

 

如久病痰嗽者去人參,初病者勿去之。冬月或春寒,或秋涼時,各宜加去根節麻黃(五分)。

 

如春令大溫,只加佛耳草(三分),款冬花(一分)。

 

如夏月病嗽,加五味子(三十二枚),麥門冬(去心,二分或三分)。

 

如舌上白滑苔者,是胸中有寒,勿用之。

 

如夏月不嗽,亦加人參(三分或二分),並五味子、麥門冬各等分,救肺受火邪也。

 

如病人能食而心下痞,加黃連(一分或三分),如不能食,心下痞,勿加黃連。

 

如脅下痛,或脅下急縮,俱加柴胡三分,甚則五分。

 

上一方加減,是飲食、勞倦、喜怒不節,始病熱中,則可用之。若末傳為寒中,則不可用也。蓋甘酸適足益其病爾,如黃芪、人參、甘草、芍藥、五味子之類也。今詳《內經》、《針經》熱中寒中證,列於下:

 

《調經論》云:血並於陽,氣並於陰,乃為炅中。血並於上,氣並於下,心煩善怒。又雲∶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又云: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燻胸中,故曰內熱。陰盛生內寒,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寒獨留則血凝泣,血凝泣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曰寒中。

 

先病熱中證者,衝脈之火附二陰之裡,傳之督脈。督脈者,第二十一椎下長強穴是也,與足太陽膀胱寒氣為附經。督脈其盛也,如巨川之水,疾如奔馬,其勢不可遏。太陽寒氣細細如線,逆太陽,寒氣上行,衝頂入額,下鼻尖,入手太陽於胸中。手太陽者,丙,熱氣也。足膀胱者,壬,寒氣也。壬能克丙,寒熱逆於胸中,故脈盛大。其手太陽小腸熱氣不能交入膀胱經者,故十二經之盛氣積於胸中,故其脈盛大。其膀胱逆行,盛之極,子能令母實。手陽明大腸經,金,即其母也,故燥旺。其燥氣挾子之勢,故脈澀而大便不通。以此言脈盛大以澀者,手陽明大腸脈也。

 

《黃帝針經》:胃病者,腹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取三裡以補之。

 

若見此病中一證,皆大寒,禁用諸甘、酸藥,上已明之矣。

相關焦點

  • 李杲的脾胃學說淺析
    師從易州(今河北省易縣)張元素,主要著作有《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蘭室密藏》、《活法機要》、《醫學發明》、《東垣試效方》等,其中以《脾胃論》最為著名,提出了「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理論觀點,創立了脾胃學說,充實、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而成為「補土派」的代表人物。
  • 補血名方四物湯,為何有「治血之有餘,不治血之不足」之說?
    在中醫方劑裡,有很多一面世就很快獲得大家公認的「名方」。即使歷經千百年,至今猶活躍在中醫臨證之中。補血名方四物湯就是其中之一。說到四物湯,無論對中醫的了解深淺,大多數成年人都會多少聽說過這個方名。它出自宋代官方藥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地黃、白芍、當歸、川芎」四味中藥組成。
  • 千古名方「小柴胡湯」之柴胡
    《本草綱目》中找不到「柴胡」。但柴胡確實被收錄在《本草綱目》草部第十三卷山草類藥裡。《本草綱目》等多部古籍記載柴胡的名字為「茈胡」,柴胡的一個古名。「茈」字可以讀作「柴」,也可讀作「紫」或「詞」。時珍曰「茈胡生山中,嫩則可茹,老則採而為柴,故苗有……茹草之名,而根名柴胡也。」
  • 脾胃虛弱的人,四君子湯加「四物」,如給脾胃「加油」,氣血充沛
    、其實,很多朋友都知道,這時候需要健脾益氣來調理了。關於健脾益氣,大家說得最多的就是四君子湯。它由: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四種組成,是古代醫家創立的健脾益氣名方。但是,很多人使用了四君子湯,虛弱的脾胃還是未見強健起來,這是為什麼呢?這時候,我們就需要甄別這個「虛弱」二字了。
  • 喚醒沉睡的中藥經典名方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副司長陳榕虎說,經典名方應用歷史久遠,在不同歷史時期變革中,涉及中藥材基原變遷、度量衡換算、古法炮製現代工藝轉化等難點問題,而藥材基原、炮製技術、劑量換算、煎煮方法等關鍵信息的模糊性,直接阻礙了藥物研製進程,成為古代經典名方製劑註冊審評工作中的瓶頸問題。經典名方關鍵信息的考證,不能僅著眼於某一處方時代。以枳實為例,原料用酸橙還是用甜橙?
  • 胃下垂、乳房下垂,試試補中益氣丸
    而當脾胃過於虛弱,就會很容易進一步引起氣虛,而氣虛嚴重,就會出現氣虛下陷的問題,當氣虛下陷的時候,人體無力託舉自身的內臟和身體其他器官,就會導致出現很多的問題,比如胃下垂、肛門下墜或脫肛,女性則會出現乳房下垂,總之,整個人都會產生一種下垂感,從而表現的特別無精打採。因此,對於因脾虛導致氣虛或氣虛下陷的患者,中醫上常推薦使用補氣又提氣的經典名方——補中益氣丸
  • 生化湯:產後調養名方
    >生化湯:產後調養名方2007-12-29 18:55:45出處:PCbaby作者:佚名生化湯:產後調養名方  生化湯是婦女產後的常用方劑,某些地區習慣將此方作為產後必服之劑。  現代藥理研究證明,生化湯有增強子宮平滑肌收縮,抗血栓,抗貧血,抗炎及鎮痛作用。  主治 產後血虛受寒,淤阻胞宮所致腹痛。臨床表現為產後惡露(產後排出的帶血分泌物)不能流出,小腹冷痛。
  • 補中益氣湯該如何用
    在辨證上,治內傷脾胃始得量輕才能效宏;在辨脈上,補中益氣湯的脈象右脈大於左脈,數中顯緩;在加減上:不解原意也易壞事。補中益氣湯,最早出自李東垣所著的《內外傷辨惑論》一書,被後世醫家推崇至極。明代醫家張景嶽評價道,「補中益氣湯,允為李東垣獨得之心法。」而今日,善用補中益氣湯的醫者日少,初涉臨床的醫生使用補中益氣湯每每會有「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感覺。為什麼?
  • 喚醒沉睡的中藥經典名方(健康焦點)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副司長陳榕虎說,經典名方應用歷史久遠,在不同歷史時期變革中,涉及中藥材基原變遷、度量衡換算、古法炮製現代工藝轉化等難點問題,而藥材基原、炮製技術、劑量換算、煎煮方法等關鍵信息的模糊性,直接阻礙了藥物研製進程,成為古代經典名方製劑註冊審評工作中的瓶頸問題。
  • 學習型家庭 | 中成之品:「補中益氣丸」,調補脾胃,益氣昇陽(E1.1)
    那家庭環境中,你也會常常聽到家人說:消化不好,胃不舒服,肚子難受,漲等等說法。如果是單純的胃病倒還好,脾胃的問題,直接間接的拉低了整個人的抵抗力,或者說整個人的運轉被弱化了。我們在《家健營》的時候,常常跟學員說:脾胃就等於公司裡的人力資源部,如果一個公司這部門效率低下,公司的整體效率是不是就會低很多。所以,當發生「人力資源」器官問題的時候,我們改如何進行激勵和獎懲呢?
  • 從「方」變成「藥」:喚醒沉睡的中藥經典名方
    古籍中劑量若按度量衡原方折算,與當今主流用量嚴重不符。他建議,系統研究古代度量衡與現代的對應關係,探索估量單位的折算方法,明確古方計量單位折算現代劑量方法,明確相關劑量,讓古代經典名方走進現代生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副司長陳榕虎說,經典名方應用歷史久遠,在不同歷史時期變革中,涉及中藥材基原變遷、度量衡換算、古法炮製現代工藝轉化等難點問題,而藥材基原、炮製技術、劑量換算、煎煮方法等關鍵信息的模糊性,直接阻礙了藥物研製進程,成為古代經典名方製劑註冊審評工作中的瓶頸問題。
  • 每日學一方 - 補中益氣湯 補中益氣湯的臨床運用
    補中益氣湯 《內外傷辨惑論》歌訣補中益氣芪術陳,升柴參草當歸身,虛勞內傷功獨擅,亦治陽虛外感因。治宜補益脾胃中氣,昇陽舉陷。方中重用黃芪,味甘微溫,入脾、肺經,補中益氣,昇陽固表,為君藥。配伍人參、炙甘草、白朮補氣健脾為臣,與黃芪合用,以增強其補益中氣之功。血為氣之母,氣虛時久,營血亦虧,故用當歸養血和營,協人參、黃芪以補氣養血;陳皮理氣和胃,使諸藥補而不滯,共為佐藥。
  • 抓住補中益氣湯的方眼,加減化裁信手拈來
    朱丹溪嘗用補中益氣湯加表藥一二味以治虛人外感,認為「脾胃一虛,肺氣先絕。」病機主要反映為脾胃虛弱,營氣不升,谷氣下流,下焦陰火反上乘陽位;脾胃受損,陰火上幹,助心火之上灼,犯脾土而刑金。肺氣先傷,衛外不固,所以症似外感。 東垣制補中益氣湯,是以甘溫「補其中而升其陽」益肺氣而固腠理。
  • 補血名方四物湯,調理氣血時,組成的變化,有四種「活用」
    補血名方四物湯,調理氣血時,組成的變化,有四種「活用」。很多女性朋友,對自己的氣血非常關注。她們也知道,氣血不足時,身體容易出現很多問題,尤其對自己容顏的養護不利。女生如何調理氣血?「四物湯」一定是知名度最高的一個補血名方。它出自宋代官方藥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地黃、白芍、當歸、川芎」四味中藥組成。看似非常簡單的一個方劑,其組方原理還是非常精簡的。方中地黃滋膩補血;白芍柔肝緩急而入血分,有養血之功;當歸辛苦而溫,補血養血;川芎號稱血中氣藥,活血祛瘀。整方起到補血而不膩,活血而不燥,真正算得上「養」血之方。
  • 月嫂最愛用的名方:養生堂推薦五紅湯,平民的滋補狀元(四神四物四君子,六元八珍十全大補)
    有一款月嫂最愛用的名方五紅湯是在知名的養生電視節目養生堂被推薦的,介紹給了全國觀眾,五紅湯比較知名
  • 這個《傷寒論》中的名方,對調和氣血陰陽有幫助!
    這樣一來大家都會認為以這種藥命名的方子中這個藥就是這個方子最重要的藥。雖然很多方劑都是這樣,但也有很多不是的,所以這個說法總的來說是個誤區。比如出自《傷寒論》的名方炙甘草湯,第一感覺就是這個方子最主要的藥一定是炙甘草,但事實是這個方子中最主要的藥不是炙甘草,而是生地黃。
  • 7大古代經典名方公示 張仲景的「苓桂術甘湯」名列其中
    出自於東漢名醫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的苓桂術甘湯,南宋醫學家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中的溫經湯,有清肺經熱功效的枇杷清肺飲……日前,為推進古代經典名方關鍵信息考證研究工作,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了《古代經典名方關鍵信息考證原則(徵求意見稿)》和《古代經典名方關鍵信息表(7首方劑
  • 經典名方複方製劑研發的文獻考證要點與策略
    如《目錄》中公布的保元湯出處為明·孫志宏的《簡明醫彀》,而實際上「保元湯」方名則首見於明·魏直所著《博愛心鑑》,且該書中又記載「保元湯即東垣所制黃芪湯,見《蘭室秘藏》小兒方。」在來源考證中,應以其以通用名稱為準,處方的組成須一致,注重其最早記載和版本,如吳茱萸湯又名「茱萸人參湯」「四神煎」,在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共有4條記載,對其考證則不應局限於《目錄》,且後世其同名、衍生方甚多,須明確其是否為張仲景所創之吳茱萸湯。3.2歷史沿革  經典名方複方製劑在申報中應提供能夠全面反映處方歷史沿革的綜述資料。
  • 調理脾胃,服用補中益氣丸還是歸脾丸?藥師為您詳解
    現在很多人注重補腎,卻往往忽略了「脾」,在傳統的中醫理論中,腎為先天之本,而脾為後天之本,如果出現脾虛的問題,就會導致胃部對於食物的運化不良,營養吸收不良,就會導致各種問題出現,現代人,生活條件好,反而飲食不節,整天大魚大肉,暴飲暴食,熬夜,不運動,長期的這種不良生活習慣,導致了脾胃的運化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