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老歌激起懷舊情懷
「來日縱是千千闕歌,飄於遠方我路上,來日縱是千千晚星,亮過今晚月亮……」8月18日的夜空,儘管沒有月亮,而人們依然頂著颱風「啟德」餘威下的暴雨,沉浸於陳慧嫻的經典老歌旋律中……一首首膾炙人口的經典老歌在廣西體育場迴蕩,讓上萬歌迷大飽耳福,經典老歌讓臺上臺下感慨萬千。
曾幾何,老歌像陳年佳釀,散發著濃烈的醇香,開始撞擊著人們的心靈?「一聲所愛·大地飛歌」花腔女高音將《瑪依拉變奏曲》再現民族風;「中國好聲音」爵士激情的火把點亮《彎彎的月亮》的夜空……那一首首老歌,激起我們懷舊的情懷。
1 那些曾經的舊旋律
伴隨著動人的旋律和愈演愈烈的老歌回唱,人們也開始拾起曾經的老歌。「最近買了不少老歌的碟片,很珍貴,準備好好收藏。」歌迷小王告訴記者,她是個音樂迷,四居室的家中專門騰出一間房作為音樂室,光是隔音就花了好幾萬。她得意地說,「我已收藏了不少老歌碟片了。」
據有關數據統計,在中國最大的在線音樂網站的熱門歌曲排行榜上,曾一度排名第一的是羅大佑的《童年》,位居前50名的曲目中有鄧麗君的《甜蜜蜜》《月亮代表我的心》《但願人長久》、周華健的《朋友》等。在熱門歌手排行榜上,「老歌手」鄧麗君、張學友、王菲、羅大佑等人常在前10名之列。
在前兩年的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老歌在新時代的舞臺上也體現出經久不衰的活力。2010年的央視春晚,曾被譽為「華人偶像團體鼻祖」的小虎隊以《再聚首》為題,串燒3首經典歌曲《愛》《蝴蝶飛呀》《青蘋果樂園》;2011年的央視春晚則有民歌串燒《康定情歌》《趕圩歸來啊哩哩》等;2012年的央視春晚更以《致敬30年》為題,通過不同歌手的風格演繹了《愛的奉獻》《前門情思大碗茶》《我的中國心》等6首經典老歌。
從上世紀80年代風行的校園民謠開始,《同桌的你》《彎彎的月亮》《外婆的澎湖灣》《你的眼神》《被遺忘的時光》,人們對老歌的記憶定格在上世紀80年代。
2 那些曾經的老故事
提及備受眾人喜愛的老歌,許多人都頗有感慨。歌迷小王告訴記者,她喜歡老歌,因為老歌代表一個故事、一份情感、一種精神,它能夠穿越時空,傳遞經久不息的火焰,燃燒在知音者的心中。就如《千千闕歌》,它創於歌手暫別歌壇即將留學之時,流露出一種不舍和感動之情,正是這樣的情到深處再配上唯美的旋律,才是這首老歌的魅力所在。
「我買了一些以前那種款式的衣服,海魂衫啊,回力鞋啊,看著好親切。以前就是穿著這樣的衣服,聽著那些老歌慢慢長大的。」歌迷郭先生告訴記者。郭先生在前不久的同學20年聚會中,聽著《同桌的你》,看著年華漸逝的同學們,想起學生時代同桌的點滴故事以及多年後對同學的留戀之情,眼中泛起淚水……
「『是誰在敲打我窗,那一段被遺忘的時光……』我特別鍾情蔡琴醇厚的歌聲,她的聲音是獨一無二的,我喜歡在深夜裡聽她的歌,常常聽得淚湧而下,感覺歌聲的背後有那麼遙遠的情懷。年華易逝,蔡琴唱的老歌就像飲一杯陳年老酒,醇厚。」一位網友這樣評價自己喜愛的老歌手。在不少老歌裡,確實能讓人們尋找到曾經的記憶。「在老歌的旋律中,他們過去的時代變得如此親切。在與生命同在的優美旋律當中,他們生活的影像也被一一檢索出來呈現在腦海。」網友小胡是這樣理解他父母對老歌的喜愛,「老歌是個體生命的見證,恰如伴侶。在欣賞老歌的過程中,人們對自己曾經與他們青春相伴的那個年代,走過的路,回憶起來十分珍惜,讓他們的靈魂又重複過去的時光。老歌讓他們這一代人回到過去,品味那逝去的生活,也讓現在的時光更加鮮活。」
每一首老歌都洋溢著濃濃的時代氣息和鮮明的時代精神。踏著時代步伐,總有許多深刻的記憶,當記憶融進歌曲時,總令人難以忘懷。正因為如此,這些老歌才能經久不衰地傳唱著。
3 那些老歌百唱不厭
當那些多年前輕觸過心扉的熟悉旋律再次響起,人們都會有時光倒流、往事如歌的感動。
經典老歌就是有這樣的神奇魔力,才經久不衰。然而,現代流行音樂更新速度極快,這不乏得益於現代化的技術以及娛樂化的發展。在近年來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各種各樣的音樂節目中,諸如「中國好聲音」、「花兒朵朵」等,以老歌新唱方式參賽的選手為數不少。在廣西衛視的「一聲所愛·大地飛歌」中,「90後」農村女孩張倩雲演唱了改編自哈薩克族民歌的《瑪依拉變奏曲》,以花腔女高音徵服聽眾,成功晉級。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中,北漂歌手袁婭維將劉歡的《彎彎的月亮》改編成爵士風格,並把小時候外婆做飯唱這歌的情懷融入其中,使得新唱依然懷舊;另一位學員平安將搖滾和美聲結合來唱《我愛你,中國》,把對於父母最深厚的感情和對於父輩們所經歷的年代的景仰,用聲音全部傳達了出來。也許,正是這樣的「老歌新唱」,才能在不失老歌內在美的基礎上,與新風格相得益彰,又呈現老歌獨具一格的魅力,從而使老歌煥發新活力。而這種活力,正是老歌永葆魅力的精華所在。
從回味到傳唱到再創老歌,讓我們點亮音樂本質美的火焰,去照亮通往音樂夢想的道路。這樣,我們才能得到真正美的音樂,一如經典老歌魅力永存。 本報實習生 黃丹丹 本報記者 張天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