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者往往殊途同歸,失敗者常常事與願違。因為成功者為人處世,懂得約束自己,會按照正確的方法,走正確的道路。而失敗者,常常求勝心切,枉顧規律法則,喜歡劍走偏鋒,自以為聰明機智,經常膽大妄為,結果卻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運氣不好的人,一般有三個特徵,運氣不好,也就容易一敗塗地,失敗者,會在這三個方面特別「執著」,若能及時醒悟,運氣開始變好
一、執著於錯誤的感受,心若灰暗,終日落嗔
性格色彩偏暗,習慣以消極的思維方式看問題。這樣的人必然諸事不順,因為沒等別人為難,他自己先給自己添堵。
消極的人大都心眼小,凡事習慣往窄處想,可能和他們的性格色彩偏於灰暗有關,所以遇事總是過於悲觀,消極懈怠而不自信。並且,他們的感受明明是錯誤的,卻又習慣放大這種感受。
比如說,明明別人無心的一句話,他就以為是別人有意的針對他,和他過不去,因此很生氣,越想越氣。
而一旦這樣的行為方式行成固有的思維定式,那麼就很難改變,會讓這個人的運勢一路下滑,顯而易見,他的結局一定好不了。
我的一位朋友,就是這樣的人,記得有一年,別人給他發了一個簡訊,其實就是一個段子,大家互相轉發取樂而已,並非針對他一個人,但是這個朋友收到簡訊之後,把自己和簡訊內容對號入座,感覺別人在譏諷挖苦他,於是怒不可遏,回簡訊給那人劈頭蓋臉一頓罵,兩個人從此斷交,老死不相往來。
人生活在群體之中,不可能事事盡如人意,如果習慣了以消極思維看問題,凡事總往壞處想,那就是自己和自己過不去,還沒等遇到真正的麻煩,自己先把自己累趴下了。
二、執著於錯誤的行為,悔而不改,一錯再錯
侃多悔。陽明先生曰:悔悟是去病之藥,然以改之為貴,若留滯於中,則又因藥發病。——《傳習錄》
王陽明有一個學生名叫薛侃,平時經常會犯一些小的過錯,事後總是後悔自責,然後就沒有然後了,錯依然照犯,過從來不改。
王陽明說,悔悟是去除陋習的藥方,但是改正錯誤才是關鍵所在。如果僅僅是悔悟卻沒有改正,依然保留壞毛病,那麼因為屢屢後悔,所產生的負面情緒,會導致新的不良後果出現。
比如說,越來越不自信,越來越悲觀消沉。越來越自卑,而這些知錯不改帶來的負面影響,會持續的消磨一個人的鬥志,使這個人變得更加頹廢失敗。
之所以知錯不改,究其根本,是由於內心的懶惰,以及性格上的軟弱,或者害怕麻煩,不敢突破固有的思維定式,所以因循守舊,形成路徑依賴,這樣一錯再錯,越陷越深,好像溫水煮青蛙一樣,慢慢的侵蝕自己的生命,直到回天無力。
一個人意識到所犯的過錯,並深感自責,是改掉毛病,自我轉變的開始,但是光自責懺悔是沒有用的,只有改過,才能自新,做全新的自己,從改正所有的錯誤開始。
三、執著於一時的得失,處處爭先,反落人後
立百福之基,只在一念慈祥;開萬善之門,無如寸心挹損(yì sǔn)——《菜根譚》
釋義:建立百福的基石,只在一念之間的慈愛祥和;要打開萬善的大門,首先做到內心謙讓。
生活中有這樣一種人,他們總會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感覺地球是圍著自己轉的,我的利益大於一切,我的需求必須滿足在先,如果自己的利益需求和別人發生衝突牴觸,就會視對方為洪水猛獸,欲除之而後快。
殊不知,一個人處處為自己謀求,反而會坑害自己,因為如果不擇手段的為自己謀求利益,不過是一廂情願罷了。要知道,這個世界是一個整體,你和他人並不是對抗的,大而言之,是一體無二的,把別人的利益需求作為自己努力的方向,那麼你很快會成就自己的事業。
老子在道德經裡面說,外其身而身存,後其身而身先,意思是說,把自己的利益得失置之度外,客觀公正的做事,反而可以保全自身的利益,懂得謙讓,反而可以領先。其中道理,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真正明了。
一時的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固執己見,不思悔改。運氣不好的人,一般有上面三個特徵,當一個人,犯了這三個錯誤,往往做什麼都不順利,若能幡然醒悟,及時改過,就是時來運轉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