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純毅:腹膜後腫瘤首次治療方案至關重要

2020-12-14 瀟湘名醫

「原發性腹膜後軟組織腫瘤(以下簡稱腹膜後腫瘤)首次手術切除,幾乎是此類病人獲得潛在治癒的唯一機會,也是唯一可能通過外科方式改變的重要預後因素。」10月24日,在第三屆華夏腫瘤高峰論壇上,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軟組織腫瘤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郝純毅教授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隨著外科技術和設備的發展,影像技術的不斷更新,放化療、分子靶向乃至免疫治療等非手術治療手段的進步,業內對軟組織腫瘤治療模式也不斷優化。

術前活檢仍存爭議

腹膜後腫瘤是指位於橫膈以下和盆膈以上、髒層腹膜以後潛在間隙的腫瘤(除外腹膜後器官的腫瘤),發病率佔全身各類腫瘤不足0.5%。該腫瘤病理類型約70種,良性、交界性及惡性類型繁多複雜,其中惡性腹膜後肉瘤(RPS)約佔80%。

根據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的統計資料,我國腹膜後肉瘤新發病應在每年9000~10000例。近年來該病的發病率明顯上升,並呈年輕化趨勢。

「該類腫瘤位置深在、發病隱匿,常常在腫瘤巨大、侵犯或擠壓周圍臟器發生合併症時才被發現,對惡性者手術難以完全根治性切除,手術後復發率高,大多數對放療、化療又不敏感,成為當前腫瘤學領域全球共同面對的挑戰。」郝純毅說,因腹膜後腫瘤組織學類型和生物學行為方面異質性,再加之解剖結構的特殊性和多見的巨大瘤體,這給相關治療決策的制定和實施者提出更高要求。

目前,臨床上主要通過影像學、病理學手段對腹膜後腫瘤進行診斷。但需要強調的是,因腹膜後肉瘤多具有很強的組織病理學異質性,活體組織檢查結果常難以反映腫瘤整體的準確類型和分級。

「不過,結合臨床及影像學資料,超過80%的病例都可獲得準確的診斷,穿刺活體組織檢查僅使此診斷率增加約10%。」郝純毅表示,雖然病理學檢查是腹膜後腫瘤診斷的金標準,也是獲得較準確的組織病理學分級以及其他腫瘤生物學行為評價指標的最佳方式。但是否所有腹膜後腫瘤均需要治療前活體組織檢查,目前尚有很大爭議。

擴大範圍的手術成主流

腹膜後腫瘤因瘤體巨大、毗鄰結構複雜、常須經過術中探查才能確定手術方案,並多要求擴大聯合器官切除等原因,開放式手術是業內專家首推治療方案。而腹腔鏡等微創手術切除僅適合診斷明確而體積較小的良性腫瘤。

更值得引起重視的是,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醫療機構經治此類病人的數量、診治模式乃至實施手術的醫生是影響手術安全性和預後的重要因素。

「所以,我們推薦腹膜後腫瘤的病人到理念先進、經驗豐富、團隊健全、多學科綜合治療協作組(MDT)模式成熟的醫療機構接受診治。」郝純毅說,現有的證據表明,擴大範圍的手術,包括腫瘤及其周圍可能受侵器官(即使探查未發現明顯受侵)、血管及其他組織結構的聯合切除,已取得降低局部復發、改善生存的明顯效果。

據郝純毅介紹,他所在的北大腫瘤醫院軟組織及腹膜後腫瘤中心進行這種擴大範圍的手術,已佔腹膜後腫瘤手術的50%以上。

當然,所有可切除腹膜後肉瘤的首次手術,均須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採取擴大範圍的手術方式進行整塊切除。而如果因部位特殊而無法擴大手術範圍的區域,可輔以術中或術後放射治療。

如果醫生在手術中發現與術前診斷不符,郝純毅不建議切取活體組織檢查或部分切除,應停止手術,並轉診至有豐富診治經驗的醫生或醫療機構。

採訪中,郝純毅告訴記者,腹膜後肉瘤自身生物學行為的特殊性及所處部位解剖結構的複雜性,使此類腫瘤首次手術後的5年內局部復發率近50%。「目前,多數學者支持對局部復發性腫瘤的治療原則上與原發腫瘤相同。但與首次手術相比較,再次甚至多次手術可切除性的評價、手術時機的把握、是否聯合器官切除的判斷以及對綜合治療及MDT等都有更高的要求。手術的複雜性、難度、風險也會大大增加,而且術後再次復發率也遠高於首次手術。」

「當前,腹膜後腫瘤的基礎研究與轉化研究、治療手段與模式還在不斷推進與完善。未來,期望國內多中心進行聯合攻關,通過一些大數據的統計,摸索出治療腹膜後腫瘤的一條科學路徑。」郝純毅表示,隨著腫瘤治療學的進展,化療及/或靶向聯合免疫治療在一些肉瘤當中已經取得較好的療效,大大改善了一些腹膜後肉瘤病人的治療效果。因此在很多大的腫瘤中心,術前新輔助以及術後輔助性應用靶向加免疫治療,已經成為這個領域中臨床研究及試驗性治療的一個熱點和趨勢。(張思瑋)

【來源:光明科普】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郝純毅:腹膜後腫瘤首次治療方案至關重要—新聞—科學網
    郝純毅表示,雖然病理學檢查是腹膜後腫瘤診斷的金標準,也是獲得較準確的組織病理學分級以及其他腫瘤生物學行為評價指標的最佳方式。但是否所有腹膜後腫瘤均需要治療前活體組織檢查,目前尚有很大爭議。 擴大範圍的手術成主流 腹膜後腫瘤因瘤體巨大、毗鄰結構複雜、常須經過術中探查才能確定手術方案,並多要求擴大聯合器官切除等原因,開放式手術是業內專家首推治療方案。而腹腔鏡等微創手術切除僅適合診斷明確而體積較小的良性腫瘤。
  • 科學網—腹膜後腫瘤外科治療迎來新機遇
    直到20世紀中葉,全球才首次出現了單中心成組病例報導。 21世紀,歐洲兩個主要的肉瘤研究治療團隊(義大利的Gronch團隊和法國的Bonvalot團隊)提出了一個根治性切除新概念:即使看不到明顯浸潤,也將原發腫瘤相連的所有臨近器官一併切除(即區域性擴大切除)。不過,這一觀點遭到了一些美國學者的質疑。
  • 治療腹膜後腫瘤需多學科協作
    「鄧華玲是非常典型的術後多次復發的病例,這也正是腹膜後腫瘤治療的難點所在。」師英強說。 手術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手段 據了解,除了部分淋巴造血系統和生殖細胞源性腫瘤之外,絕大部分腹膜後腫瘤對化療、放療皆不敏感。手術切除是目前國內醫學界公認為治療腹膜後腫瘤的最好方法。 相比其他腫瘤的切除,腹膜後腫瘤的切除需要外科主刀醫生具有多方面的綜合技術。
  • 得了腹膜後腫瘤能活多久?
    核心提示:腹膜後腫瘤患者知道自己患上這樣的疾病之後最關心的就是得了腹膜後腫瘤能活多久?患者在接受完治療之後仍然有60%~9O%的復發率,這樣的復發機率還是蠻高的,所以說臨床統計的5年生存的機率很低。
  • 濱醫煙臺附院成功開展腹膜後巨大腫瘤切除術
    後覺腹痛逐漸加重,遂來濱醫煙臺附院行超聲檢查,提示腹膜後巨大腫瘤,約18*13cm大小。張女士及其家屬經多方渠道打聽,慕名找到了胃腸外科、疝和腹壁外科主任陳軍教授。陳軍認真翻閱患者檢查資料,仔細詢問患者病程經過,並告知患者及家屬,這種腹膜後巨大腫瘤,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施行手術治療,但手術難度極大。與患者家屬充分溝通後,決定實施手術治療。
  • 解讀腹膜後腫瘤的症狀表現
    核心提示:腹膜後腫瘤這種腫瘤疾病雖然不是很常見,但是它是非常嚴重的一種疾病,大家必須對腹膜後腫瘤的症狀表現有所了解,能夠幫助在第一時間發現這個疾病,目前它的症狀表現主要有腹部腫塊、壓迫症狀和全身症狀。
  • 第五屆中國(國際)腹膜後腫瘤論壇順利召開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腹部軟組織腫瘤多學科團隊(MDT)和北大國際醫院作為本次會議的共同承辦方,精心籌備,力求打造出一次高水平的腹膜後腫瘤專業會議。本次論壇的執行主席陸維祺教授、周宇紅教授邀請了國內外腹膜後腫瘤領域的各路專家,以「肉瘤生物學特徵為基礎的精準治療」為主題,設置了手術、綜合治療專題,深入探討如何根據腹膜後軟組織肉瘤不同的生物學行為制定合理的手術計劃和綜合治療手段。
  • 陸維祺:神刀斬落腹膜後腫瘤
    腹膜後腫瘤發病隱匿,不易早期發現,臨床缺乏特異性表現;病理類型又很複雜,其生物學特性多樣化導致病理科醫生診斷困難;相對於其他惡性腫瘤來說,腹膜後腫瘤發病率低,醫務人員因為見得少而缺乏足夠的認識;最棘手的是腹膜後腫瘤一旦確診,腫瘤常常已累及周圍臟器及腹膜後重要的血管、神經。有時媒體報導稱切除的大瘤子重達十幾、二十幾斤,大多數指的就是腹膜後腫瘤。
  • 大媽腹痛不止,腹膜後現巨大腫瘤,腫瘤已將腎臟包裹!
    55歲的王女士(化名),因腹部疼痛數小時到醫院就診,經CT檢查診斷為腹膜後腫瘤腫瘤病瘤內大出血。   5月11日下午6時緊急轉入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收住普外科三十四病區。
  • 安徽醫大二附院:成功切除複雜腹膜後腫瘤
    近日,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肝膽外科熊奇如團隊通力合作,成功為一名七旬老人完成了極其複雜的腹膜後腫瘤切除手術。安徽省內尚無此類手術報導。今年70歲的徐老太來自安徽舒城,由於最近一個月的連續消瘦,家人帶她來到安醫大二附院消化內科進行檢查。
  • 安醫大二附院切除複雜腹膜後腫瘤
    (記者顏理海)近日,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肝膽外科熊奇如團隊通力合作,為一名七旬老人完成了極其複雜的腹膜後腫瘤切除手術。70歲的徐老太因最近一個月連續消瘦,被家人帶到安醫大二附院消化內科進行檢查。醫生初步診斷,徐老太腹膜後存在一個巨大佔位,穿刺病理檢查結果為低度惡性的間皮瘤。該院肝膽外科為老人進行會診後,將她轉入了肝膽外科做進一步治療。老人腹膜後腫瘤位置非常特殊,上達第二肝門,下至第一肝門,壓迫下腔靜脈、第二肝門。由於腫瘤完全被大血管包繞,手術中稍有不慎,將導致致命性大出血。醫院肝膽外科團隊經過全面檢查和詳細研判,制定了3套手術方案。
  • 一天接診3例腹膜後腫瘤 專家如何「排雷」?
    手術切除最有效 方式需經醫生準確分析陳以寬表示,對於原發性腹膜後脂肪肉瘤的治療,手術完全切除腫瘤仍是最有效的手段,腫瘤侵犯周圍臟器並非手術切除的禁忌症,只有徹底切除腫瘤以及受累的臟器和組織,才能提高療效,減少復發。
  • 腹膜後腫瘤侵犯了血管,還能手術嗎?
    專家簡介:苗成利,北京大學國際醫院腹膜後腫瘤外科副主任醫師,博士。 腹膜後腫瘤是在腹膜後間隙發生的腫瘤。這種腫瘤常累及腹膜後臨近的大血管,手術切除是目前治療原發性腹膜後腫瘤唯一有效的方法。由於腹膜後血管結構複雜,切除手術難度大,切除率較低。
  • 原發性腹膜後腫瘤
    腹膜後腫瘤在普外科並不少見,診斷較為困難,下面是丁香園網友關於一例腹膜後腫瘤病例的討論:網友[春天的小草]提供病例如下: 【一般資料】:
  • 【動態】我院成功為一患者切除巨大腹膜後腫瘤
    B超結果後,立即請胃腸肝膽外科主任羅宏宇會診,羅主任告訴朱女士,初步考慮朱女士肚子裡的腫瘤來源於腹膜後器官,腫瘤巨大,將來會對逐漸增大的子宮產生壓迫,不利於懷孕的進程,建議此次終止妊娠,手術切除腫瘤,為以後健康懷孕創造條件。
  • 腹腔溫熱灌注治療腸癌腹膜轉移
    66歲的蔡女士三年前做了腸癌的根治手術切除,可不幸的是半年多前出現了復發,經過各項檢查發現,是腹膜和網膜的擴散,並沒有肝臟和肺等遠隔臟器的轉移。之後經過了多種化療方案的治療,狀況不見好轉,反而加重,人瘦了,而且出現了腹水。
  • 北大腫瘤醫院創作主題圖片 幽默抗擊「腫瘤君」
    腫瘤君》電影上映後,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的大夫們也創作了醫生版抗擊「腫瘤君」的主題圖片。他們希望通過漫畫給患者鼓勁兒,向腫瘤「怪獸」發起挑戰。  電影熱映 腫瘤醫院大夫受感染  最近電影《滾蛋吧!腫瘤君》的熱映感動了不少觀眾。女主人公被查出淋巴腫瘤,但她以樂觀積極幽默的態度與腫瘤作戰,感染了周圍的病友和醫生。
  • 泰興市人民醫院成功切除一腹膜後巨大腫瘤
    &nbsp&nbsp&nbsp&nbsp中國江蘇網訊 近日,泰興市人民醫院普外胃腸外科成功為患者王某切除一個腹膜後巨大腫瘤。該腫瘤體積35×20×15cm,重達5千克左右,為該院近年來切除的較大腫瘤之一。
  • 胰腺腫瘤早期發現至關重要,中醫治療胰腺腫瘤的方法!
    胰腺腫瘤的發病的近些年有上升趨勢,胰腺腫瘤是惡性程度很高的腫瘤疾病,發病快,死亡比例高,對患者及家屬的傷害是巨大的。南京太乙堂中醫腫瘤專家戴春海主任指出:胰腺腫瘤早期發現是至關重要的,但是胰腺癌的早期症狀不典型,難以早期發現,大多數患者就診時,已經是中晚期。
  • 腹膜後腫瘤切了又長,醫生在生命禁區「排雷」,摘除6斤重腫瘤
    12月24日上午,長沙市中心醫院(南華大學附屬長沙中心醫院)普外科為一位75歲高齡的老人成功切除腹膜後巨大腫瘤,腫瘤大小約28*21*10釐米,切下的腫瘤重約3kg。腹膜後巨大腫瘤「切了又長」 7旬老人四處求醫碰壁「復發腫瘤,腫瘤太大,風險太高,我們做不了!」今年75歲的王麗君(化名)老人家住益陽市赫山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