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腹膜後軟組織腫瘤(以下簡稱腹膜後腫瘤)首次手術切除,幾乎是此類病人獲得潛在治癒的唯一機會,也是唯一可能通過外科方式改變的重要預後因素。」10月24日,在第三屆華夏腫瘤高峰論壇上,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軟組織腫瘤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郝純毅教授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隨著外科技術和設備的發展,影像技術的不斷更新,放化療、分子靶向乃至免疫治療等非手術治療手段的進步,業內對軟組織腫瘤治療模式也不斷優化。
術前活檢仍存爭議
腹膜後腫瘤是指位於橫膈以下和盆膈以上、髒層腹膜以後潛在間隙的腫瘤(除外腹膜後器官的腫瘤),發病率佔全身各類腫瘤不足0.5%。該腫瘤病理類型約70種,良性、交界性及惡性類型繁多複雜,其中惡性腹膜後肉瘤(RPS)約佔80%。
根據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的統計資料,我國腹膜後肉瘤新發病應在每年9000~10000例。近年來該病的發病率明顯上升,並呈年輕化趨勢。
「該類腫瘤位置深在、發病隱匿,常常在腫瘤巨大、侵犯或擠壓周圍臟器發生合併症時才被發現,對惡性者手術難以完全根治性切除,手術後復發率高,大多數對放療、化療又不敏感,成為當前腫瘤學領域全球共同面對的挑戰。」郝純毅說,因腹膜後腫瘤組織學類型和生物學行為方面異質性,再加之解剖結構的特殊性和多見的巨大瘤體,這給相關治療決策的制定和實施者提出更高要求。
目前,臨床上主要通過影像學、病理學手段對腹膜後腫瘤進行診斷。但需要強調的是,因腹膜後肉瘤多具有很強的組織病理學異質性,活體組織檢查結果常難以反映腫瘤整體的準確類型和分級。
「不過,結合臨床及影像學資料,超過80%的病例都可獲得準確的診斷,穿刺活體組織檢查僅使此診斷率增加約10%。」郝純毅表示,雖然病理學檢查是腹膜後腫瘤診斷的金標準,也是獲得較準確的組織病理學分級以及其他腫瘤生物學行為評價指標的最佳方式。但是否所有腹膜後腫瘤均需要治療前活體組織檢查,目前尚有很大爭議。
擴大範圍的手術成主流
腹膜後腫瘤因瘤體巨大、毗鄰結構複雜、常須經過術中探查才能確定手術方案,並多要求擴大聯合器官切除等原因,開放式手術是業內專家首推治療方案。而腹腔鏡等微創手術切除僅適合診斷明確而體積較小的良性腫瘤。
更值得引起重視的是,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醫療機構經治此類病人的數量、診治模式乃至實施手術的醫生是影響手術安全性和預後的重要因素。
「所以,我們推薦腹膜後腫瘤的病人到理念先進、經驗豐富、團隊健全、多學科綜合治療協作組(MDT)模式成熟的醫療機構接受診治。」郝純毅說,現有的證據表明,擴大範圍的手術,包括腫瘤及其周圍可能受侵器官(即使探查未發現明顯受侵)、血管及其他組織結構的聯合切除,已取得降低局部復發、改善生存的明顯效果。
據郝純毅介紹,他所在的北大腫瘤醫院軟組織及腹膜後腫瘤中心進行這種擴大範圍的手術,已佔腹膜後腫瘤手術的50%以上。
當然,所有可切除腹膜後肉瘤的首次手術,均須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採取擴大範圍的手術方式進行整塊切除。而如果因部位特殊而無法擴大手術範圍的區域,可輔以術中或術後放射治療。
如果醫生在手術中發現與術前診斷不符,郝純毅不建議切取活體組織檢查或部分切除,應停止手術,並轉診至有豐富診治經驗的醫生或醫療機構。
採訪中,郝純毅告訴記者,腹膜後肉瘤自身生物學行為的特殊性及所處部位解剖結構的複雜性,使此類腫瘤首次手術後的5年內局部復發率近50%。「目前,多數學者支持對局部復發性腫瘤的治療原則上與原發腫瘤相同。但與首次手術相比較,再次甚至多次手術可切除性的評價、手術時機的把握、是否聯合器官切除的判斷以及對綜合治療及MDT等都有更高的要求。手術的複雜性、難度、風險也會大大增加,而且術後再次復發率也遠高於首次手術。」
「當前,腹膜後腫瘤的基礎研究與轉化研究、治療手段與模式還在不斷推進與完善。未來,期望國內多中心進行聯合攻關,通過一些大數據的統計,摸索出治療腹膜後腫瘤的一條科學路徑。」郝純毅表示,隨著腫瘤治療學的進展,化療及/或靶向聯合免疫治療在一些肉瘤當中已經取得較好的療效,大大改善了一些腹膜後肉瘤病人的治療效果。因此在很多大的腫瘤中心,術前新輔助以及術後輔助性應用靶向加免疫治療,已經成為這個領域中臨床研究及試驗性治療的一個熱點和趨勢。(張思瑋)
【來源:光明科普】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