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國防軍事頻道《正午國防軍事 》節目發布了一則《殲-10C、殲-16自由空戰對抗演練》的新聞,視頻講述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航空兵某旅演兵西北大漠,由前「金頭盔」得主、航空兵某旅副參謀長尤鵬飛率領的殲-10C雙機編隊在最初對抗殲-16型戰鬥機雙機編隊不利的情況下,經過一周的經驗總結與戰法推演,成功在第二次異型機對抗中「擊落」殲-16的故事。
對於這麼一個有大量對抗畫面入鏡、甚至還直接「調用」了殲-10C型戰鬥機的HUD(平視顯示器)上的戰術數據、對抗細節不要太多、在人民解放軍空軍相關新聞報導中並不多見的視頻,大伊萬也沒看多少遍,也就看了三十多遍吧。
「廠所之爭」
當然,對於廣大的吃瓜軍迷們來說,面對「殲-10C大戰殲-16」這麼一個勁爆的新聞,最關注的話題應該還是「殲-10C和殲-16孰強孰弱」,要是再往深了說一層說不定就要把問題給上升到軍圈某個爭(Si)論(Bi)老話題:上去了。
早期的殲-10A
相信年齡在三十左右的軍迷應該都對十幾年前爭論殲-10A型戰鬥機和殲-11B型戰鬥機哪個戰鬥力更強(其實更早大伊萬還見過對比殲-10A和殲-8F的)的「腥風血雨」記憶猶新。現在毫無疑問,殲-10C型戰鬥機和殲-16型戰鬥機又走上了這麼一條「老路」,估計到了明年殲-XX出來後,爭論殲-20和殲-XX誰的性能更加優越將成為新的軍圈撕逼話題。不過,咱說句很客觀的話,不管是「成粉」還是「沈粉」,刨掉少部分飯圈化的小將,大家的出發點都是沒問題的,都是想看到中國空軍能夠裝備足夠先進、在空戰中能夠壓倒強敵的戰術飛機。另外,要讓大伊萬來發表意見,這種航空技術上的你追我趕、比學趕超,不就是中國空軍技術和戰術不斷進步的動力嘛。
咱們話說回「央視軍事」發布的這則視頻上來,雖然「央視軍事」的這則宣傳視頻的主角是「空軍航空兵某旅」的殲-10C型戰鬥機,主要的宣傳對象也應該是該旅的副參謀長尤鵬飛,但「殲-10C反敗為勝殲-16」也足夠讓不少成粉狂喜、認為殲-10C型戰鬥機的戰鬥力「不容小覷」了。
不過,按照大伊萬的看法,沒啥必要狂喜的,等閒視之就行了。畢竟,單單從視頻裡面看,殲-10C型戰鬥機它可是對殲-16「反敗為勝」的,也就是說一開始打敗了,回去尋思了一個多星期重來才又打贏的,那難道說殲-10C回去尋思完了打贏的才算贏,一個星期之前被殲-16戰鬥機給按在地上摩擦就不算了嗎?
戰鬥機的性能角度
而從殲-10C型戰鬥機和殲-16型戰鬥機的性能對比上來看,咱們也已經說過好幾次了,這兩種飛機從劃代上來講,都屬於三代半戰鬥機範疇:
殲-10C型戰鬥機大家都知道,是在殲-10B型戰鬥機的基礎上換裝了新型有源相控陣雷達和機載電抗設備,進一步提升了航空電子設備的集成度,重點提升了戰機的超視距攔射與多元化任務能力,實施了這麼多的技術狀態更改之後才定型的。而殲-10B型戰鬥機大家也都知道,是在殲-10A型戰鬥機的基礎上通過重新設計進氣道結構、重新配置第四代航空電子系統、換裝推力更為強勁的AL-31FN-M1型渦扇發動機改進而來的,戰機機動性、空戰性能、多元化任務能力等相比早期殲-10A型有了「脫胎換骨」的飛躍,類似於美軍的F-16C/D Block50-52到F-16V Block70式的更新。從這個意義看,不管是殲-10B型戰鬥機還是殲-10C型戰鬥機,技術劃代上都屬典型的三代半戰機無疑。
再說殲-16型戰鬥機,該型飛機是中國航空工業在基本吃透了蘇-27SK型飛機和蘇-30MKK型飛機設計的基礎上,按照「934工程」「先寫正楷,後寫草書」的基本改進思路,參考了殲-11B/BS型飛機的部分特徵、幾乎是重新設計出來的國產蘇-27系列飛機的「第三階段改進型」的代表型號。相比國產殲-11系列的三個型號,殲-16型戰鬥機擁有全新設計的機體結構、全新配備的第四代航空電子設備、全新配備的FWS-10B型大推力渦扇發動機等,它和殲-11B/BS型戰鬥機的差距,有點兒像F-15EX相對於F-15C的差距一樣,毫無疑問地,殲-16型戰鬥機同樣是一種典型的三代半戰鬥機。
在殲-10C型戰鬥機和殲-16型戰鬥機同屬三代半戰鬥機的前提下,在殲-10C型戰鬥機和殲-16型戰鬥機理論上配備的機載航空武器性能也完全相同的前提下,這兩個機型之間的對抗在很大程度上主要看二者的優勢區間:
就以殲-10C型和殲-16型戰鬥機兩種飛機來說吧,殲-10C的優勢是近戰瞬盤能力極強,機頭指向能力強。近戰瞬盤能力強,在實施近距搶攻時就更容易抓到有利的開火角度,再配合殲-10C已經配備了的新型頭盔顯示器與PL-10這種第四代格鬥彈,使得殲-10C在近距空戰中更容易「一擊致命」;
而殲-16型戰鬥機的優勢是載彈量大,燃油係數高,推重比數據相對好看,近戰穩盤能力較強,垂直爬升率強。戰機的載彈量大、燃油係數大,意味著殲-16型戰鬥機在超視距攔射的互相試探與佔位階段可以更好地發揮出自己的優勢,佔據更有利的超視距攔射位置,甚至實施多輪中距彈發射營造出更好的近戰格鬥態勢。近戰穩盤能力強,意味著殲-16型戰鬥機在扛住了殲-10C型戰鬥機近戰格鬥「三板斧」之後,隨著對抗時間的拉長,將相比殲-10C型戰鬥機更容易搶到較有利的射擊位置。
不算誇張地說,這兩種飛機的性能與對抗模式,可能會有點兒像美軍的F-15C與F-16C之間實施的對抗,誰能最後獲得空戰的勝利,正如視頻中駕駛殲-10C型戰機參戰的飛行員尤鵬飛所說的那樣,「打到最後,誰能最終發揮好自己飛機的性能優勢,誰就能取得空戰的勝利」,此言非虛。
殲-10C的HUD
最後,從「央視軍事」發布的微博視頻看,相信大家最感興趣的還是在視頻中堪稱驚鴻一瞥的殲-10C型戰鬥機的平視顯示器(HUD)中顯示的戰術數據。相比殲-10A型戰鬥機,殲-10C型戰鬥機換裝了新型衍射式平視顯示器,視場更為寬廣、顯示效果更好、能夠顯示出更多的戰術數據、具備更好的性能拓展能力。當然,由於保密因素,其實殲-10C的HUD畫面大量的數據都被打上了馬賽克,不過從沒有「打碼」的畫面咱們還是可以對殲-10C的戰術數據顯示模式略窺一二的。
首先從對抗剛剛開始、殲-10C雙機編組還未實施展開的情況看,可以看到在平視顯示器的右側有兩個帶一條小線段的小三角形符號,參考美軍F-22A型戰鬥機平顯的顯示模式,這種「三角形帶小線段」的符號一般用於指代由本機態勢感知系統已經發現、或通過數據鏈傳輸標定出來的敵機。「小線段」與三角形的指向一般用於標示敵機的運動態勢,相比典型的第三代戰鬥機只在多功能顯示器或平顯上靠短線來顯示敵機運動狀態的顯示模式,這種顯示模式相當直觀,便於飛行員迅速把握空中對抗態勢。
而從殲-10C型戰鬥機與殲-16型戰鬥機轉入近戰格鬥的畫面來看,中國空軍起碼在殲-10C型戰鬥機上,運用了與法軍「陣風」戰鬥機比較相似的航炮射擊瞄準模式:從大伊萬了解的各主要軍事強國戰術飛機的航炮射擊模式上,一般分為瞄準點射擊模式和瞄準線射擊模式,兩種射擊模式的基礎都是通過火控雷達對敵機的運動狀態、敵我之間的相對關係進行解算,結合大氣數據計算機等得出的空域風向、風速等因素,再考慮到航炮的固有性能特點如藥溫和彈道係數等,最終形成一個航炮的「瞄準區域」,理論上只要向這個區域射擊,即可命中目標。
有所不同的是,「瞄準點射擊模式」在火控系統解算後,在平視顯示器上顯示出的是一個或兩個遊動的瞄準點,飛行員需要將目標「套」入這個瞄準點之後才能開火命中,比較類似於早期戰鬥機的光學瞄準器的雷達版本,最典型的代表包括蘇-27型飛機和F-15C型飛機。值得一提的是,在火控雷達未鎖定並解算出目標相關射擊諸元的情況下,這個「點」是不存在的,諸如蘇-27型飛機將只在平顯上顯示出一個「漏鬥線」,而F-15C則乾脆只顯示出一個固定不變的光學瞄準器。這一航炮瞄準模式相對老舊,是大多數早期第三代戰鬥機常用的瞄準模式,技術來源其實是二代機的成熟技術。
DCS中F-15C的平顯
而「瞄準線射擊模式」在火控系統解算後,在平視顯示器上將顯示出一條用於航炮射擊的「熱線」,發射出去的航炮炮彈一般都會沿著這條「熱線」飛行,飛行員只要能使用這條「熱線」壓上目標,然後按下發射扳機,航炮炮彈就能命中目標。相比一個「點」,一條「線」無疑極大地降低了飛行員的瞄準難度,能夠抓住轉瞬即逝的戰機擊中對手。當然,這也對火控計算機的解算能力與大氣數據計算機的收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第三代戰鬥機,目前這種熱線射擊模式一般是第三代戰鬥機的後期型號、尤其是三代半戰鬥機的標配。
諸如網上曾經流傳出的一段非常著名的法軍「陣風」戰鬥機在空戰格鬥中擊敗F-22的視頻,視頻中的法國「陣風」戰鬥機在近戰鎖定F-22A並選擇航炮後,平顯符號就自動顯示出了一條「航炮射擊熱線」,只要這條「熱線」壓上F-22A,那麼理論上就可以判定「陣風」奪取空戰勝利了。當然,在中國空軍這裡,這一輪空戰對抗是殲-10C型戰鬥機奪取了對殲-16的勝利。
但是,不管怎麼說,無論是殲-10C還是殲-16獲勝,大伊萬還是那句話:它們都是中國空軍的空中精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