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站長國志鋒。 記者田明 霍豔恩攝
塞罕壩人物誌⑦
□記者段麗茜
夏天森林中蚊子成堆,要通宵在林中調查害蟲密度;冬天大雪封山人跡罕至,要踏雪上山防鼠害……
近日,記者見到塞罕壩機械林場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站長國志鋒時,他正背著手壓噴霧器為防治人員做著示範,向幼林地的小樹噴灑農藥。
塞罕壩百萬畝林海猶如哨兵,在內蒙古渾善達克沙地南緣挺起生態屏障。創業難,守業更難。大面積人工林物種單一,生態系統相對脆弱,一旦出現病蟲害,受害森林面積會迅猛擴大。
「啄木鳥」「森林醫生」——國志鋒喜歡這樣形容自己和同事們所從事的工作,也以此為榮。
在病蟲害防治關鍵期,每天僅能睡一兩個小時
「我與塞罕壩有不解之緣。」國志鋒說,2000年,從河北農業大學林學院畢業,正在找工作的他,從圍場出發,經過4個多小時顛簸來到塞罕壩林場總場參觀。一路上,壯觀的林海深深地震撼了他,他決定留下來,和這片林海融為一體。於是,他成為塞罕壩第一個森林保護專業的本科畢業生。
此後的17年裡,他不斷觀察各種害蟲的生活習性,以找到最有效的防治方法。如今,他已成長為林場的森林病蟲害防治專家。
記者在塞罕壩採訪期間,正趕上林場病蟲害防治的關鍵時期。國志鋒忙得有時一天只能挨床一兩個小時。
當天凌晨1時30分,國志鋒便起床做飯吃飯,這一頓早飯之後,得到晚上10時以後才能吃晚飯。到林場裝上機器、農藥和柴油後,國志鋒開車一個一個接上工人。
到達防治地點時是4時。天還沒完全亮,看不清,國志鋒和工人便打著手電筒往油裡加藥,然後開始對著樹林噴煙。「早上氣壓低,藥煙在林子裡一時擴散不出去,這才會有效。」
10時之後,上午的防治作業告一段落,下午5時30分再進行晚上的防治。兩段防治工作間隙,國志鋒他們在樹林裡隨便找個地方,補上一覺。餓了,就吃上幾口自帶的乾糧,通常是涼饅頭和煮雞蛋。
2002年,松毛蟲大舉來襲,塞罕壩局部地區受災嚴重,時任技術主管的國志鋒領命上山滅蟲,這場戰役持續了兩個月,最終松毛蟲敗下陣來。雖然穿著防護服、戴著雙層口罩和防毒面具,但一場戰役下來,國志鋒和同事們還是脫了一層皮。
後來,我省在制訂有關噴煙機防治病蟲害的地方標準時,主要經驗數據大多是由塞罕壩林場提供的。
光付出辛苦還不夠,還要鬥智鬥勇
在林場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辦公樓裡,有一間國志鋒精心建起的標本室。記者在這裡看到,標本室面積不大,裡面的內容卻異常豐富,塞罕壩機械林場中11個目900多種害蟲的2萬多個標本均陳列其中。「每抓到一種新害蟲,我們就會在這裡研究,每種害蟲有多少個蟲態、怎麼防治,這兒也是森防站技術員們學習的『圖書館』。」國志鋒說。
防治森林病蟲害,光付出辛苦還不夠,關鍵時刻還要鬥智鬥勇。
白毛樹皮象,是國志鋒和他的夥伴們發現的塞罕壩獨有的一種害蟲。它的成蟲爬到新栽植的松樹幼苗上,將嫩綠的樹梢韌皮咬斷。營養運輸通道被切斷,樹木長勢變得衰弱,主梢枯黃甚至死亡,造林成果往往毀於一旦。
一定要找出防治它的辦法!2000年,這一任務落在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國志鋒身上。
白毛樹皮象什麼時候出來為害,在哪個季節變成什麼蟲態,什麼季節防治效果最好……諸如此類的問題,成了國志鋒頭腦中揮之不去的問號,吃飯時在想,晚上睡覺時,看著天花板還在想。
連續觀察了3年後,國志鋒發現,這種害蟲為害時間並不集中。為了驗證晚上白毛樹皮象會不會出來,他和同伴半夜起來,拿著手電筒在營林區宿舍周圍的樹上找。山上有野獸,還嗚嗚地刮著白毛風,他們一人手裡提著一根棍子壯膽。
白毛樹皮象的卵、幼蟲、蛹都在樹根下,沒辦法防治,變成成蟲後,要從樹根爬到樹上,儘管有翅膀,但飛翔能力非常弱,大多是爬上樹。掌握了它的習性後,國志鋒就在樹根部綁上塗上藥的棉球,設想等它通過棉球時被毒死。結果發現,它僅有的飛翔能力能飛躍棉球,綁棉球的鐵絲還會影響小樹生長。
一種方法失敗,就再用一種。在樹根灌藥把卵殺死?試驗再次失敗,它的產卵期長達兩三個月,藥效在這期間會早早過期。
一次次失敗,一次次想辦法,國志鋒最終找到一種緩釋藥,藥液噴到樹上會變成一個個水滴形狀的小膠囊。白毛樹皮象爬到樹幹上,一腳踩炸了膠囊,裡面的有效成分「啪」地炸到它身上,蟲子頓時中毒而死。白毛樹皮象終於在國志鋒面前敗下陣來。
有效防蟲害需要未雨綢繆,早做準備
「森林安全就是我們最大的業績,如果出現大面積病蟲害,說明我們工作沒做好。」國志鋒如是說。
對於國志鋒和他的同事們來說,每年對100多萬畝森林進行病蟲害測報,每年常規防治森林面積10萬畝左右,這樣的工作量足以讓他們一年到頭忙個不停。
每年4月底防治鞘蛾,5月防治尺蛾,5月下旬到6月上旬防治松毛蟲,6月上旬防治葉甲類昆蟲,7、8月份防小蠹,8月底防治白毛樹皮象,9月底防治銼葉蜂。冬天也不閒著,即便最低氣溫達到零下40多攝氏度,他們還要上山防山鼠。
「山鼠一會兒工夫就能把十幾年樹齡的樹根部的皮吃得溜光溜光的。今年我們調查發現,全林場有4萬多畝森林需要防治山鼠,等下了第一場雪,食物稀缺,山鼠就開始出來頻繁活動了,到時候我們會沿著山鼠腳印下鼠夾子。」國志鋒說。
抓住最佳時機防蟲害,需要未雨綢繆,早做準備。
塞罕壩機械林場各個營林區的測報員每年從8月份開始全面進行秋季野外調查。從9月份開始,國志鋒要到六個分場不同的營林區林地進行抽查。「我們預測,明年塞罕壩有害生物分布大概有十五六萬畝,主要是食葉害蟲和鼠害。」在陰河林場四道溝營林區的樟子松林中,國志鋒邊抽查鼠害測報情況邊說。
病蟲害防治,其實在造林之初就早早介入了。
為增林擴綠,近幾年塞罕壩機械林場在石質或沙質陽坡實施攻堅造林。國志鋒說,向石質或沙質陽坡要成活率,需要先過防治蟲害這一關。陽坡上動物糞便多,有大量金龜子,它的幼蟲蠐螬對幼小的樟子松幼苗危害巨大,用水灌樹苗根部是有效的防治辦法。車上不去陡坡,防治人員只能人扛或用牲口扛,將水背上去。
「苦嗎?咋不苦,一年四季往山上跑,家也顧不上,但看著百萬畝森林安然無恙,很值得。」眼前這片鬱鬱蔥蔥的林子,讓國志鋒充滿了成就感。
點擊進入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