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壩人物誌】百萬畝林海裡的「啄木鳥」

2020-12-23 河北新聞網
進入移動版,省流量,體驗好

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站長國志鋒。 記者田明 霍豔恩攝

塞罕壩人物誌⑦

□記者段麗茜

夏天森林中蚊子成堆,要通宵在林中調查害蟲密度;冬天大雪封山人跡罕至,要踏雪上山防鼠害……

近日,記者見到塞罕壩機械林場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站長國志鋒時,他正背著手壓噴霧器為防治人員做著示範,向幼林地的小樹噴灑農藥。

塞罕壩百萬畝林海猶如哨兵,在內蒙古渾善達克沙地南緣挺起生態屏障。創業難,守業更難。大面積人工林物種單一,生態系統相對脆弱,一旦出現病蟲害,受害森林面積會迅猛擴大。

「啄木鳥」「森林醫生」——國志鋒喜歡這樣形容自己和同事們所從事的工作,也以此為榮。

在病蟲害防治關鍵期,每天僅能睡一兩個小時

「我與塞罕壩有不解之緣。」國志鋒說,2000年,從河北農業大學林學院畢業,正在找工作的他,從圍場出發,經過4個多小時顛簸來到塞罕壩林場總場參觀。一路上,壯觀的林海深深地震撼了他,他決定留下來,和這片林海融為一體。於是,他成為塞罕壩第一個森林保護專業的本科畢業生。

此後的17年裡,他不斷觀察各種害蟲的生活習性,以找到最有效的防治方法。如今,他已成長為林場的森林病蟲害防治專家。

記者在塞罕壩採訪期間,正趕上林場病蟲害防治的關鍵時期。國志鋒忙得有時一天只能挨床一兩個小時。

當天凌晨1時30分,國志鋒便起床做飯吃飯,這一頓早飯之後,得到晚上10時以後才能吃晚飯。到林場裝上機器、農藥和柴油後,國志鋒開車一個一個接上工人。

到達防治地點時是4時。天還沒完全亮,看不清,國志鋒和工人便打著手電筒往油裡加藥,然後開始對著樹林噴煙。「早上氣壓低,藥煙在林子裡一時擴散不出去,這才會有效。」

10時之後,上午的防治作業告一段落,下午5時30分再進行晚上的防治。兩段防治工作間隙,國志鋒他們在樹林裡隨便找個地方,補上一覺。餓了,就吃上幾口自帶的乾糧,通常是涼饅頭和煮雞蛋。

2002年,松毛蟲大舉來襲,塞罕壩局部地區受災嚴重,時任技術主管的國志鋒領命上山滅蟲,這場戰役持續了兩個月,最終松毛蟲敗下陣來。雖然穿著防護服、戴著雙層口罩和防毒面具,但一場戰役下來,國志鋒和同事們還是脫了一層皮。

後來,我省在制訂有關噴煙機防治病蟲害的地方標準時,主要經驗數據大多是由塞罕壩林場提供的。

光付出辛苦還不夠,還要鬥智鬥勇

在林場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辦公樓裡,有一間國志鋒精心建起的標本室。記者在這裡看到,標本室面積不大,裡面的內容卻異常豐富,塞罕壩機械林場中11個目900多種害蟲的2萬多個標本均陳列其中。「每抓到一種新害蟲,我們就會在這裡研究,每種害蟲有多少個蟲態、怎麼防治,這兒也是森防站技術員們學習的『圖書館』。」國志鋒說。

防治森林病蟲害,光付出辛苦還不夠,關鍵時刻還要鬥智鬥勇。

白毛樹皮象,是國志鋒和他的夥伴們發現的塞罕壩獨有的一種害蟲。它的成蟲爬到新栽植的松樹幼苗上,將嫩綠的樹梢韌皮咬斷。營養運輸通道被切斷,樹木長勢變得衰弱,主梢枯黃甚至死亡,造林成果往往毀於一旦。

一定要找出防治它的辦法!2000年,這一任務落在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國志鋒身上。

白毛樹皮象什麼時候出來為害,在哪個季節變成什麼蟲態,什麼季節防治效果最好……諸如此類的問題,成了國志鋒頭腦中揮之不去的問號,吃飯時在想,晚上睡覺時,看著天花板還在想。

連續觀察了3年後,國志鋒發現,這種害蟲為害時間並不集中。為了驗證晚上白毛樹皮象會不會出來,他和同伴半夜起來,拿著手電筒在營林區宿舍周圍的樹上找。山上有野獸,還嗚嗚地刮著白毛風,他們一人手裡提著一根棍子壯膽。

白毛樹皮象的卵、幼蟲、蛹都在樹根下,沒辦法防治,變成成蟲後,要從樹根爬到樹上,儘管有翅膀,但飛翔能力非常弱,大多是爬上樹。掌握了它的習性後,國志鋒就在樹根部綁上塗上藥的棉球,設想等它通過棉球時被毒死。結果發現,它僅有的飛翔能力能飛躍棉球,綁棉球的鐵絲還會影響小樹生長。

一種方法失敗,就再用一種。在樹根灌藥把卵殺死?試驗再次失敗,它的產卵期長達兩三個月,藥效在這期間會早早過期。

一次次失敗,一次次想辦法,國志鋒最終找到一種緩釋藥,藥液噴到樹上會變成一個個水滴形狀的小膠囊。白毛樹皮象爬到樹幹上,一腳踩炸了膠囊,裡面的有效成分「啪」地炸到它身上,蟲子頓時中毒而死。白毛樹皮象終於在國志鋒面前敗下陣來。

有效防蟲害需要未雨綢繆,早做準備

「森林安全就是我們最大的業績,如果出現大面積病蟲害,說明我們工作沒做好。」國志鋒如是說。

對於國志鋒和他的同事們來說,每年對100多萬畝森林進行病蟲害測報,每年常規防治森林面積10萬畝左右,這樣的工作量足以讓他們一年到頭忙個不停。

每年4月底防治鞘蛾,5月防治尺蛾,5月下旬到6月上旬防治松毛蟲,6月上旬防治葉甲類昆蟲,7、8月份防小蠹,8月底防治白毛樹皮象,9月底防治銼葉蜂。冬天也不閒著,即便最低氣溫達到零下40多攝氏度,他們還要上山防山鼠。

「山鼠一會兒工夫就能把十幾年樹齡的樹根部的皮吃得溜光溜光的。今年我們調查發現,全林場有4萬多畝森林需要防治山鼠,等下了第一場雪,食物稀缺,山鼠就開始出來頻繁活動了,到時候我們會沿著山鼠腳印下鼠夾子。」國志鋒說。

抓住最佳時機防蟲害,需要未雨綢繆,早做準備。

塞罕壩機械林場各個營林區的測報員每年從8月份開始全面進行秋季野外調查。從9月份開始,國志鋒要到六個分場不同的營林區林地進行抽查。「我們預測,明年塞罕壩有害生物分布大概有十五六萬畝,主要是食葉害蟲和鼠害。」在陰河林場四道溝營林區的樟子松林中,國志鋒邊抽查鼠害測報情況邊說。

病蟲害防治,其實在造林之初就早早介入了。

為增林擴綠,近幾年塞罕壩機械林場在石質或沙質陽坡實施攻堅造林。國志鋒說,向石質或沙質陽坡要成活率,需要先過防治蟲害這一關。陽坡上動物糞便多,有大量金龜子,它的幼蟲蠐螬對幼小的樟子松幼苗危害巨大,用水灌樹苗根部是有效的防治辦法。車上不去陡坡,防治人員只能人扛或用牲口扛,將水背上去。

「苦嗎?咋不苦,一年四季往山上跑,家也顧不上,但看著百萬畝森林安然無恙,很值得。」眼前這片鬱鬱蔥蔥的林子,讓國志鋒充滿了成就感。

點擊進入專題

相關焦點

  • 百萬畝林海裡的「啄木鳥」
    記者 田明 霍豔恩 攝  夏天森林中蚊子成堆,要通宵在林中調查害蟲密度;冬天大雪封山人跡罕至,要踏雪上山防鼠害……  近日,記者見到塞罕壩機械林場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站長國志鋒時,他正背著手壓噴霧器為防治人員做著示範,向幼林地的小樹噴灑農藥。  塞罕壩百萬畝林海猶如哨兵,在內蒙古渾善達克沙地南緣挺起生態屏障。創業難,守業更難。
  • 【塞罕壩造林人系列】國志鋒:塞罕壩裡的啄木鳥醫生
    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站長國志鋒。田明 霍豔恩攝央視網消息:國志鋒2000年才來到塞罕壩,第一眼就愛上了這片林海。他決定留下來,和這片林海融為一體。於是,他成為塞罕壩第一個森林保護專業的本科畢業生。
  • 塞罕壩掠影:我把青春獻林海
    上高山、穿林海,對於這群常年在野外作業的姑娘們來說已習以為常。夏季樹林裡蚊蟲肆虐,劉鑫洋每次上山前都要「全副武裝」。楊麗是林場的技術骨幹,也是唯一的「80後」博士,在百萬畝林海間,她所學的林學知識有了用武之地。在一旁認真記錄的姑娘名叫劉鑫洋,今年24歲,她的爸爸和爺爺都是林場職工,用她的話說,自己是典型的「林三代」,「身體裡流淌著塞罕壩林業人的血。」
  • 名導帶您遊河北|這裡從「千裡黃沙蔽日」到「百萬畝林海湧綠」
    △塞罕壩林海 劉滿倉|攝清朝末年在塞罕壩開圍放墾,大量的樹木被砍伐,森林開始不斷縮小,外來侵略者的入侵,使得塞罕壩再次遭受劫難,成為了掠奪林業資源的地點。△塞罕壩林海 賈恆|攝就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通過塞罕壩兩代人近50年的艱苦奮鬥,成功營造了112萬畝人工林,創造了一個變荒原為林海、讓沙漠成綠洲的綠色奇蹟。
  • 我們的青春歲月 | 塞罕壩:幾代人在北方大地譜寫的青春史詩
    57年前,一群來自全國18個省市,平均年齡只有24歲的年輕人集結河北省最北部、渾善達克沙地南緣的塞罕壩機械林場。他們在沙地裡播種、在石頭縫兒裡栽綠,像釘釘子一樣,「釘」出百萬畝林海。五月的塞罕壩,樹木還沒有吐新芽。有林面積112萬畝,栽植樹木5億株,如果把塞罕壩的樹間隔一米排開,可以繞赤道12周。可是您知道嗎?
  • 塞罕壩機械林場:追逐綠色夢想不停歇
    塞罕壩機械林場追逐綠色夢想不停歇夏末秋初,塞罕壩草木蔥蘢、松濤陣陣,一片綠海。百萬畝人工林海背後藏著一串震撼的數字。將茫茫荒原變成鬱鬱蔥蔥的林海,在2017年12月舉行的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塞罕壩機械林場被授予聯合國環境榮譽最高獎項——「地球衛士獎」。面對榮譽,塞罕壩人追逐綠色夢想的腳步從不停歇。近年來,塞罕壩林場建設者向石質荒山宣戰,攻堅造林2.82萬畝,讓塞罕壩綠色版圖一點點填滿。
  • [記者心中的塞罕壩] 水滴石穿 愚公移山——訪中國青年報河北站...
    塞罕壩的百萬畝林海。    長城網8月11日訊(記者 李麗鈞)「在歷時整整一個多月的新聞採寫中,我最佩服塞罕壩人三件事:一是在荒漠中造林,二是在觀念中植綠,三是在艱苦中釀蜜。」中國青年報河北站站長樊江濤深有感觸地對記者說。  7月份,樊江濤就開始了進壩的採訪,通過在塞罕壩採訪多日,塞罕壩機械林場人的定力和耐心給樊江濤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 百萬畝塞罕壩林場免費遊覽,重溫艱苦創業的塞罕壩精神
    早就決定前往塞罕壩看一看了,一直沒有機會,主要是驚嘆於那裡數百萬畝的人工森林,偶然間看過那邊的報導,下雪後的塞罕壩格外美麗!今年這個計劃終於成行了。 吃完飯前往塞罕壩景區,經過多倫湖,路過小灤河就到達了去往塞罕壩景區的御克線,沿著這條線路前進就可以全程領略壯美的塞罕壩人工林場景區,途徑景區是免費的,我是節日最後一天趕到的,
  • 三代務林人是塞罕壩最美的風景
    8月7日,經濟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等中央主要新聞媒體,以及全國各地新聞媒體,繼續對塞罕壩生態文明建設範例進行報導。8月7日,經濟日報刊發通訊《百萬畝森林已成為旅遊新熱點——無限風光塞罕壩》,以塞罕壩發展森林旅遊為重要案例,分析全國森林旅遊發展現狀,並對如何科學合理地開發生態旅遊資源進行探討。
  • 塞罕壩:那一抹「中國綠」驚豔了世界
    、劉海瑩、於士濤頗受追捧——以三人為代表的的塞罕壩人55年創造的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蹟令世界驚嘆,塞罕壩那一抹位於世界東方的「中國綠」驚豔了世界!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縱觀人類與自然發展的歷史,而二者從來都是唇齒相依,共損共榮,塞罕壩林場55年的發展歷程不僅還上了前人「破壞」所欠下的生態舊帳,為後人留下了百萬畝綠蔭,還為人類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 塞罕壩務林人心聲:新時代接續演繹綠色夢想
    「塞罕壩精神宣傳月」。在日前林場舉辦的一場塞罕壩精神報告宣講會上,第一代林場人代表、75歲的陳彥嫻老人生動回顧了56年前的創業歷程。  1964年夏天,正在讀高三的陳彥嫻和當時宿舍5名女生,投身塞罕壩機械林場建設。「我們宿舍六姐妹有一個共同心願:要像新中國第一位女拖拉機手梁軍那樣,開著拖拉機馳騁在原野上,為祖國建設貢獻一份力量!」陳彥嫻說,正是懷揣這樣的理想,她們毅然來到了塞罕壩林場。
  • 塞罕壩:美在風景 美在精神
    同時,人民日報在第五版刊發通訊《「這片林子,就是我們的命根子」》,講述了塞罕壩人以心血澆灌苗木,用生命呵護生態,在防火、防蟲、管護林木等方面時刻守護這顆「華北綠寶石」的感人故事。 新華社8月5日晚推出《大美塞罕壩》系列圖片,用鏡頭反映塞罕壩獨特秀美的風光,8月6日被全國多家報紙選用刊登。
  • 彈奏塞罕壩的歌
    我因此也把塞罕壩作為我的創作基地。我文化不高,讀書又很少,感謝黨把我調到地委宣傳部做新聞報導,那是我最喜歡的行業。但要寫文學作品,必須要為真人立像立言,用生動的情節和優美的語言刻劃人物和情境,於是,我想到了塞罕壩。那山、那水、那物、那人,都是我創作的士壤和抒寫作品的根。我這一生唯一的長處,就是不怕艱苦,長期深入基層,用壩上人的實際行動及播綠人的英雄事跡去書寫和描述。
  • 有片美麗叫塞罕壩,有段青春如歌如詩,有些人兒永難忘記
    解放初期的塞罕壩,可以說是滿目瘡痍、黃沙遍野。從上世紀60年代至今,三代塞罕壩人為之奉獻青春:一批接一批可敬可愛的年青人來到這裡,他們艱苦奮鬥、甘於奉獻,用跨越一個世紀的努力創造了沙漠變綠洲、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蹟!如今的塞罕壩,林海蒼莽,花香四溢,一個草豐林密、牛歡馬壯的綠色高地重新在壩上矗立!
  • 【長篇通訊】塞罕壩,京城綠色屏障的前世今生
    55年,兩代人,甚至三代人的堅守——  塞罕壩,從一棵樹到百萬畝林海,從荒漠變綠洲。塞罕壩此時已是"飛鳥無棲樹,黃沙遮天日"的荒涼景象。草木不見,黃沙瀰漫,風起沙湧,肆虐地撲向一百多公裡外的北京城。  建國初期,塞罕壩一帶已經徹底荒漠化。這片昔日有「千裡松林」之稱的美麗高嶺,已蕩然無存,著實成了看不到盡頭的一片荒原。
  • 塞罕壩:中國如何造就生態「奇蹟嶺」
    塞罕壩森林覆蓋率從1962年的12%提高到如今的80%,單位面積林木蓄積量達到全國人工林平均水平的2.76倍,全國森林平均水平的1.58倍,世界森林平均水平的1.23倍,以現有的林木蓄積量,塞罕壩每年釋放的氧氣可供近200萬人呼吸一年;栽種的樹木按一米株距排開,可以繞地球赤道12圈。  過去55年裡,塞罕壩,成為中國北方的生態「奇蹟嶺」,生態文明建設的範例。
  • 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55年發展歷程速寫:好一個大「林子」
    塞罕壩林場利用道路旁的防火阻隔帶種植土豆、油菜等經濟作物。本報記者 馬列攝/光明圖片從亮兵臺上俯瞰塞罕壩萬畝林海。本報記者 周夢爽攝灤河源頭溼地。本報記者 周夢爽攝七星湖假鼠婦草溼地公園的遊客。整個林場,林地面積112萬畝,在塞罕壩人說來,也是個「林子」。比如,他們說,「我們這個『林子』很特別,七月份油菜花開得正好」。有意思的是,不少塞罕壩人也被人親切地喊著「林子」。
  • 8個申論常用人物事例
    申論文章寫作中要經常使用一些人物事跡來舉例論證,公考通在此為大家總結最經典的八個人物事例,為大家寫作增光添彩。1、鍾南山他兩鬢斑白,滿臉皺紋,雖年近耄耋,但依然不忘被病痛折磨的人們。李保國在太行山30年的時間裡創建的山區生態開發模式被認為是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貧新路,受到該地區居民的愛戴。稀疏的頭髮打著捲兒,黝黑的臉盤下掛著幾撮鬍子,李保國站在村民中間,陌生人很難看出誰是教授。李保國被村民譽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6、杜富國「你退後,讓我來!」
  • 世界級景觀大道:國家一號風景大道的絕美起點——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
    2/【序】 斑駁的陽光作證這裡演繹著自然的天性古樸的風情松濤相伴歲月就任春夏秋冬隨意經營華章綿延綠蔭下開滿了一聲聲翡翠般的鳥鳴走進參差的光與影——節選自《林海蒼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