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桂林出太陽了。
拍下了日落,難得的一瞬。
突然想起一首音樂,叫《The Lonely Shepherd》(孤獨的牧羊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一千個聽眾就有一千個孤獨的人。有人想起武俠,有人想到《蘇武牧羊》,有人回憶家鄉的山水旅遊景點廣告,有人想起瀋陽冬天下午橘黃色的霧霾。
夕陽西下的場景,讓我想到這個旋律。簫聲像是從很遠的地方傳來,節奏緩慢悠長,像太陽緩緩下墜。下墜之後,是黑暗,是孤獨,一個人度過漫長的夜晚。
音樂人馬雨陽說:「我愛這首歌,跟殺死比爾和請您欣賞沒有關係。此曲入我心,正直瀋陽的冬天,下午的太陽,為重霾染上了一層橘黃。霾稱籠罩著這座城市的故事,高樓,人群,舊時光以及一切…:」我沒有去過瀋陽,所以一直只能腦補,那裡的冬天是什麼樣子呢?一個重工業城市,煙筒排放著廢氣,在頭頂集聚成霾,被陽光照射成暗黃色,人們裹著大衣、戴著口罩熙熙攘攘。往遠處看,模糊蒼茫的一片,或許有些草原上的意境。
音樂家的作品,也是他們人生的自傳。本曲由世界排簫大師Gheorghe Zamfir演奏,是當今最為著名的排簫曲目之一。他1941年出生於羅馬尼亞巴恰雷斯特市,小時候跟隨父親放羊,原本沒想過今後的一生將和音樂結緣。曲目的名字,或許說的是他的父親吧。純音樂沒有歌詞,也就沒有強烈的情感指向,但人們都能感受到作曲家內心的孤獨與蒼涼。
第一次聽到這首曲子,是在電影《殺死比爾》裡。圍著篝火,比爾在吹簫,給女主角講過去的事。作為電影配樂,這簡直再完美不過。電影講了一個復仇的故事,但故事的背後,只剩下孤獨。女主完成了最終的復仇,但並沒有解決心頭之恨,為什麼呢?我理解的復仇,就是讓怨恨消散,是一種亡命之徒才擁有的痛快。但在《Kill Bill》中,女主殺死了自己曾經愛過的人,然後在房間裡獨自哭泣。她沒有做到冷血,因此感到孤獨。她不像一個亡命之徒,因為她擁有了新的寄託,就是自己的女兒。這個結局並沒有讓我感到痛快,而是一種心酸與孤獨。導演昆汀是一個很擅長運用配樂的人,這部電影帶火了不少插曲,但最貼合故事情感核心的,我只認這一首。孤獨的牧羊人,孤獨的復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