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生活,我們應當時刻保持一顆敏銳的心,去愛,去感受。這是現代社會一直所倡導的理念。但這真的完全正確嗎?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一顆敏銳的心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享受生活,但同時也讓我們很多人變得遇事多疑、抗壓能力差。
要擺脫敏感帶給我們的副作用,就需要我們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裡慢一點,即培養自己的「鈍感力」。
01什麼是「鈍感力」
「鈍感力」一詞最早出現在日本著名作家渡邊淳一的著作《鈍感力》一書中。但因為我們經常把「遲鈍」一詞作為負面詞彙,所以,「鈍感力」在人們的第一印象中大概率是負面的。
但事實卻完全相反,渡邊淳一對其定義曾有如下表述:
所謂「鈍感力」就是指遲鈍的力量。在這個殘酷的、快節奏的社會中,與其有銳利的敏感度,不如對於大多數事物不要氣餒,這股遲鈍的頑強意志。
渡邊淳一在書中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佐證「鈍感力」及其作用。
他作為作家在剛剛寫作時經常遭遇編輯退稿,面對退稿,他並沒有多想,只是簡單地認為對方編輯沒有欣賞能力。
正常情況下,大多數人在此時想的會比這個多:會懷疑自己是不是沒有創作的能力、自己作品風格是不是有問題。但正是他的遲鈍反應,讓其在成名路上少了自我懷疑,走過了那段艱難的寫作之路。
後來他回憶,文壇中的很多作家,有些天賦極高,一路順風順水,但是這種人最後都是寂寂無聞。因為他們無法接受失敗。一點點的挫折就會讓他們胡思亂想,繼而否定自己的能力。
這就是鈍感力,這就是鈍感力的作用。擁有鈍感力的人對於外界信息接受較為遲鈍,也不會對外界信息過度加工。他們更容易地專注自己的工作,繼而成為行業的佼佼者。
02如何培養自己的鈍感力
鈍感力有些人天生就有,有些人需要後天培養。如何培養鈍感力,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裡也成為了很多人性格完善,自我提升的重要課題。
對於鈍感力的後天培養,渡邊淳一在書中也給出了答案。以下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三點:
一、迅速忘卻不快之事:
有鈍感力的人往往是想得少,但做得多。之所以他在遭受挫折之後還能繼續做事,是因為他能專注事物本身,能及時忘掉不快之事。倘若一直沉浸在過去的事情之中,不學著忘記,那未來是永遠不會來的。
二、坦然面對流言蜚語:
別人無端的嘲諷,無非出自與兩個原因:第一是你真的做得不好;第二是別人嫉妒你,想打亂你的做事節奏。這兩個原因,前者是需要你繼續努力;後者要求你不為所動,繼續專注。
想明白這個道理,面對他人的冷嘲熱諷時還需要過度的在意解讀嗎?當你坦然面對流言蜚語,你的鈍感力自然就有所提升了。
三、掌控自己的情緒
無論什麼情況下,都保持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狀態,這才是鈍感力的最高境界,而達到這種境界就要求我們在生活中刻意地訓練掌控自己的情緒,能夠及時調整心態。做到這一點,需要我們在生活中學會一分為二地看問題。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中,我們不妨慢一點,培養自己的鈍感力。這在某種程度上比一顆敏銳的心更重要。
文/二十英裡
歡迎關注作者,探討文中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