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人們對掃地機器人的認識越來越高了,前段時間和表姐聊天,聊到了做家務,她告訴我說:「家裡買了一臺掃地機器人,用於打掃床底下、沙發下特別的方便」;還有就是小姨夫來我工作的城市出差,特地來家裡玩,他居然也知道掃地機器人,而且對一些知名的品牌也是有所了解,這是不是說明掃地機器人已經越來越被人熟知了呢?
說到這裡筆者突然想起了一個很好笑的笑事情,就在幾年前的一次的展覽會上,有人在參觀掃地機器人的時候錯把掃地機當成了電子秤,還自己站了上去,想稱一下自己的體重,結果差點把展品給踩壞。
掃地機器人是舶來品,在西方國家已經很普及。漂洋過海來到中國滿打滿算也十來年時間,掃地機器人在我國迅速的發展,很快就適應了國人的使用習慣,而且現在品牌繁多,足足有一百多家。今天我們主要就是探討一下掃地機器人給用戶的使用體驗,從最真實和公正的角度去了解它好不好用。
來看看掃地機器人用戶的真實體驗,其中存在有哪些問題,一起來看一下吧!
1、不夠智能的體現
2、續航時間不夠的體現
3、湊合著用地體現
4、沒有虛擬牆功能
5、經常被纏住、卡住
從以上可以看出,用戶的體驗真的很豐富,主要體現在掃地機器人的智能、續航、功能、脫困等方面。掃地機器人是多功能的綜合體,任何一個環節出錯,都會影響它的使用體驗。
為了適應市場的需求,提高人們生活的幸福度,真的很需要一款能夠滿足大家要求的掃地機器人,特別是面對那些打掃有困難的人群尤為如此。其實真正好用的掃地機器人並不是不存在,掃地機器人在我國發展的時間不長,但是卻過於膨脹,過多的品牌導致魚龍混雜,這為消費者在選擇的時候造成了很大困擾。那麼掃地機器人要怎麼去選擇呢?我們需要系統地來做一番了解。
一、智能的體現——「要有調理有規劃」
要想掃地機器人實現智能,就必須擁有規劃的能力,而目前最實用的實現方式是:「VSLAM視覺算法」和「雷射算法」,下面一浦桑尼克系列掃地機解說一下兩種算法:
1、VSLAM視覺算法(產品GT320)
GT320掃地機就是採用vSLAM視覺算法,需要利用高清攝像頭進行定位、測距和導航。再搭配矽谷無人機技術ARM(微處理器核)+STM(隧道掃描顯微技術)+DSP(數位訊號處理器),提供強大的算法。這種掃地機器人的優勢是定位精準,強大的算法賦予高精度的規劃能力。
缺點:它的不足就是在光線不足的情況,它的視覺就會受到影響,很多的掃地機都會給它加裝照明燈。
2、雷射算法(產品M7Max)
M7Max採用的是LDS雷射測距傳感器,它集成了無線載波+雷射巡航雙定位技術。在工作開始時會進行360°掃描周邊環境,4.5米單次掃描半徑和360次/分鐘掃描頻率實現了房間地圖構建,一次掃描二次高精度還原家居布局,通過無線載波技術來有效抗幹擾。
另外還採用了ARM9晶片蒙特卡洛算法+IPNAS智能清掃系統3.0,智能化四段清掃:定位-構圖-規劃-清掃,四位一體,讓清掃的同時提高清潔效率,通過Z字形的路徑進行清掃,有規劃的清掃路徑會都比誤打亂撞式的無規劃清掃要高效很多,也不會出現漏掃或者重複掃問題。
缺點:雷射雷達需要頻繁地轉動,時間一長容易壞;面對高反光物體掃地機器人就無法探測了。
二、續航時間——「要能一次性打掃完成的」
很多人認為續航不重要,其實續航是非常重要的。有一點一定要記住,如果你的房子面積是100平米的,那麼一定要買一次性清掃能力大於100平米的掃地機器人。因為掃地機器人每次回充的時間都在3小時以上,如果不能一次性掃完,那就要充完電後繼續掃,這樣是不是清掃時間就很長了,掃地機器人半夜出來打掃嚇你一跳也是很正常的。
三、功能種類——「要實用性強的」
每個品牌的掃地機器人功能差別是很大的,就如這款M7 Max掃地機,最實用的一些功能就有「虛擬牆、耗材顯示、多套清潔方案選擇、選區清掃、勿擾模式、預約清掃功能,預約清掃」,功能越多那麼在使用時就更加的方便,在配合清掃方面選擇也更多。
四、脫困——「不要動不動就被纏住的那種」
家庭環境對於掃地機來說是比較複雜的,掃地機常常容易被排插電線纏住、被被窗簾的繩子纏住,被桌椅腿給絆住,也有可能被衣物和襪子卡住。針對以上這些較智能的掃地機器人會有一定的「脫困」能力,但是更多還需要優化家庭環境,把容易纏住它、絆住它的東西管理好,同時主人也要養好一個不亂扔東西的習慣。
如果掃地機器人能夠滿足以上四點,那麼基本上就是一臺合格的掃地機器人了。在使用掃地機器人的時候我們評估它好不好的標準就是,在單位時間內其是否能夠完成打掃,覆蓋率達到多少,清掃效率越高就是越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