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走在大路上》第17集、第18集速覽版

2020-12-20 觀察者網

25日,大型文獻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第十七集和第十八集。其中第十七集《改革開放譜新篇》講述了中國進行全面深化改革的歷程。第十八集《脫貧攻堅》講述了黨的十八大後,中國紮實推進扶貧工作的故事。

第十七集《改革開放譜新篇》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確立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闖急流、涉險灘、破藩籬,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的局面。

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我們黨對市場作用的全新定位,是理論上的又一次重大飛躍。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

浙江省改革辦副主任 董繼鴻:最多跑一次,就是為了解決老百姓、企業辦事難、辦事煩。改革,不僅要破解當下難題,更要著眼長遠。2018年2月,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這次機構改革是對黨和國家組織結構和管理體制的一次系統性、整體性重構,是新時代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重大標誌。土地問題,始終是中國農村改革的核心。2016年11月,《關於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正式發布。這是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後,中國農村改革的又一大制度創新。

山東省棗莊市王莊村農民 王延力:

有了這個政策,我們就放心了,就大膽地敢長期地穩定投入了。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提速。使1億左右農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定居落戶的目標正在加快實現。

山東省滕州市裡杏壇社區居民 楊萍:

我們的生活算是整個融入到城市裡面了。

放眼今日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各主要領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質的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以改革促開放,以開放促改革。近6年來,18個自貿區覆蓋了中國從南到北、從沿海到內陸的廣大區域。中國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為共建開放型世界經濟作出更大貢獻。「改革開放已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需跋山涉水,必須統攬偉大鬥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勇立潮頭、奮勇搏擊。」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4分鐘速覽丨大型文獻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第十七集《改革開放譜新篇》第十八集《脫貧攻堅》

久困於窮,冀以小康。黨的十八大後,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脫貧攻堅在中國展開。

「未來5年,我們將使中國現有標準下7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這是一場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脫貧攻堅戰。它的核心指標就是到2020年,穩定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

一個都不能少,為了這句重若千鈞的承諾,全黨全社會的力量都行動了起來。從2015年開始,全國共有24.2萬個扶貧工作隊,300多萬人輪流駐紮在貧困村,與廣大農民群眾並肩作戰。

駐村幹部 張凌:

我們就是做給百姓看、帶著百姓幹、幫著百姓辦。

先富幫後富,東部幫西部。全國一盤棋,億萬人民戰貧困,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中國的制度優勢,也是共產黨人的初心和決心。精準施策,對症下藥,國家實施了「五個一批」工程。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一項項精準扶貧措施開始落地見效。

扶貧幹部 雷玉龍 :

搬遷扶貧,送走一窮二白。

十八洞村村民 石順蓮:

以前我們要錢要跟老公要,現在我們自己也可以賺錢了。

扶貧幹部 高德榮

脫貧只是第一步,好日子還在後頭,我們繼續奮鬥,奮鬥就是幸福。

從2012年末到2018年末,全國農村貧困人口從9899萬人減少至1660萬人,累計減少8239萬人;截至2019年7月,全國已有436個貧困縣摘帽,超過10萬個貧困村脫貧。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每年都有1000多萬群眾跨過貧困線,每分鐘就有20多人過上「兩不愁三保障」的好日子。

△ 4分鐘速覽丨大型文獻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第十八集《脫貧攻堅》

文章來源:央視新聞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