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繼續和各位翻書人討論。
在驪珠洞天墜落大酈之後,陳平安護送李寶瓶、李槐、林守一等一批讀書種子去大隋。
這時候的陳平安,其實已經進入到各方大佬的視野中。在劍媽考驗的時候,各方出聲之人皆是強者,司風之神、楊老頭等,甚至,最後一位出聲「事不過三」的那位,極有可能是道祖,一步登山,二步登天,第三步,意義非凡!老劍條,真正明白之人,知道其中內幕,一個劍靈,不足為懼,但是持劍者,那便是一舉一動皆引入注目。
而這時候的陳平安,其實已經在走上了齊靜春安排的道路。
小平安那時候比李寶瓶、李槐等大不到哪裡去,第一場問心開始,他是否會保持少年心性,堅持護送他們去大隋?路途艱難,危險重重,每一步,其實都在考驗,他們也不過是一群少年郎。而齊靜春是願意相信他們的,所以他一縷殘魂,卻分別見了白澤、白也。他們因為他齊靜春,選擇了再看看,看的是天下,但是何嘗看得不是陳平安,所以,白澤離開雄鎮樓,來到了儒家文廟,白也仗劍遠遊,人間最得意卻難掩失意。
老秀才認徒弟,小徒弟認先生,這是第二次問心局,
如果因為他是文聖,陳平安便趕緊認先生,那麼齊靜春會失望,老秀才會失望,左右也會失望。身份地位一事,在文聖一脈,從來不重要,文聖一脈也不需要有功利之心的人。老先生坐而論道,少年郎起而行之,每一次與老秀才的相遇,是陳平安心境的變化,更是文聖一脈對於這個小師弟的逐漸接受。
劍氣長城,是陳平安的一個轉折點,他從一個年輕人,變成了一方強者。
第一次到劍氣長城,陳平安進入了劍氣長城的圈子中,認識一眾劍仙,甚至,進入到老大劍仙陳清都的視野。陳清都提到過,他後悔,後悔萬年之前人族與劍修、兵家老祖之戰?後悔問劍託月山?這裡,便已經為後面的劇情留下了伏筆。他之所願,不過是劍修一脈的傳承,後來,只想要劍氣長城中的孩子出生不再只是等死。而劍媽認主的陳平安,讓他決定了某些事。
在書簡湖中,崔瀺設置的問心局,是對陳平安的考驗,但是更多的還是對陳平安的授業。可別忘記,崔瀺,文聖首徒,見過老秀才三教辯論的意氣風發,更是對師弟們代師授業。
顧璨一事,提早爆發,更容易穩固陳平安的心境,這個小師弟,他崔瀺何嘗不是滿意的?哪怕是他齊靜春選出來的小師弟!
這場問心局,怎麼都是輸。如果陳平安殺顧璨,心中只有大義卻無私情之人,最後只會逐漸成為所謂的神靈;如果陳平安保顧璨,而枉顧那些亡魂,那麼陳平安心中只有私情,文聖一脈,不需要這樣的人,他們的視野,在於天下蒼生。
當陳平安運用老秀才的順序學說進行破局時,其實,崔瀺心中已經有了結論。
顧璨一事,首先在於書簡湖的風氣,人性中的惡,陳平安做帳房先生,在書簡湖中記帳,踏出了整頓書簡湖的第一步,而顧璨被安排各處行走,是在對顧璨的教育,將他限制在規矩中,對亡魂的超度,祈求原諒,是陳平安作為哥哥的贖罪。他不能殺顧璨,顧璨是他的弟弟,可是他不能容忍顧璨的行為,和他心中的道義產生衝突。文膽的破碎,是他自我贖罪。
經過書簡湖問心後,陳平安的心性,已經被塑造讓很多大佬滿意。
在翻書人嘴中,總是喜歡說陳平安的一大特點便是非常的有長輩緣,這便是原因。心性的塑造,非簡單之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各方大佬為何會感到失望,是他們能看到未來的一角,而陳平安,在驪珠洞天那個「水淺王八多」的地方,太多大佬的目光注視,當看到那一角未來後,楊老頭、姚老頭、齊靜春等人便開始了自己的布局,或許沒有為陳平安留下什麼東西,但是對於陳平安心性的塑造卻是從未間斷。
儒釋道三家的共同點之一,在於修心,這便是在為陳平安的三教合一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