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全媒體記者 孫雅琴
8月12日上午,由青島市教育局主辦,以「AI聚智、共創未來」為主題的人工智慧教育聯盟大會在青島召開。教育部、省教育廳、膠東五市、沿黃九省一市部分領導及華東師範大學等高校專家與會,海信、海爾、科大訊飛、華師教育雲、越疆科技、未來知名、大疆創新、商湯科技、偉東雲教育、益公公益、華為等首批11家聯盟發起企業及浪潮等知名企業共同參會,聚焦人工智慧教育的未來發展。青島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青島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孫立傑出席大會並致辭;大會由青島市委教育工委常務副書記,市教育局局長、黨組書記劉鵬照主持。
人工智慧教育聯盟在青成立。
會議現場,人工智慧教育聯盟舉行成立儀式,11位來自全國知名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擔任聯盟專家指導委員會特聘專家。會上還舉行了三組合作籤約儀式:人工智慧教育聯盟與南京師範大學,新教育研究院與青島二中和城陽區實驗中學,青島、煙臺、濰坊、威海、日照膠東五市教育局分別就人工智慧課程綱要制定、素養測評實施、未來學校創建、共同打造人工智慧教育共同體等現場籤約。人工智慧教育創新應用全面啟動。
青島市教育局副局長姜林發布《青島市人工智慧教育實施意見》,宣布青島市將全面普及人工智慧教育,爭創全國人工智慧教育示範引領城市。2020年9月起,青島小學段1-3年級全部開設人工智慧教育啟蒙課程,採取視頻授課模式,每月一課時;其他年級(初、高中畢業年級除外)採取常規授課模式,每月至少兩課時;到2022年,青島將基本建立起中小學人工智慧課程體系,基本實現課程全覆蓋。
下午,華東師範大學副校長周傲英、南開大學軟體學院執行院長李慶誠做主題報告,來自本市的實驗區和實驗校代表分享了實踐經驗。與會專家和校長、一線教師還就「如何培養學生人工智慧素養」主題開展了圓桌論壇。大會實況同步在網上直播,觀看人數超5萬人次。
人工智慧教育聯盟由青島市教育局、海信、海爾、科大訊飛、華師教育雲、越疆科技、未來知名、大疆創新、商湯科技、偉東雲教育、益公公益、華為12家單位共同發起成立,教育管理部門及中小學校、人工智慧頭部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共同參與。聯盟將組織召開人工智慧教育主題論壇及專題研討會,舉辦人工智慧教育競賽,開展人工智慧教育素養測評等工作。隨著聯盟發展,可通過成果共享、開放合作吸納更多機構參與,壯大聯盟力量,為人工智慧教育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大會當中最受關注的部分無疑是《青島市人工智慧教育實施意見》的發布,實施意見為青島的人工智慧教育開展提供了全方位指引。「當前國際形勢背後是科技實力的較量。未來社會,誰掌握了核心技術,誰就具有先發優勢和話語權。要真正掌握核心技術,就要培養自己的核心技術人才,所以歸根結底,還是教育的問題。」青島市教育局副局長姜林介紹,2017年,中國正式將「人工智慧」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人工智慧上升為國家戰略,「所以開展人工智慧教育,是國家戰略,大勢所趨」。
青島、煙臺、濰坊、威海、日照膠東五市教育局現場籤約。
去年,市教育局以青島入選山東省人工智慧教育試點城市為契機,遴選嶗山區、城陽區、西海岸新區、膠州市為人工智慧教育試點區,選培青島一中等100所人工智慧教育試點學校,構建了「1+4+100N」試點體系。目前青島的人工智慧教育已經處於全國領先地位,三項數據全國第一。首先是試點學校數量最多,已有140所學校開設人工智慧課程;其次是學生數量最多,目前已有2萬餘名學生參與到人工智慧課程學習當中;第三則是專業教師數量最多,全市有300名骨幹教師教授人工智慧課程。
「但在一年試點的過程中,由於缺乏成熟的路徑可以借鑑,我們也發現了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人工智慧教育課程綱要缺失,人工智慧核心概念界定不清晰,教材及教學資源供給不足,人工智慧課程缺乏有效的評估體系與評價標準,以及師資隊伍建設挑戰巨大、人工智慧教育裝備配備無標準等六個方面。」姜林表示,出現這些問題主要源於缺少頂層設計和指導意見,需要從教育內容教學標準、師資建設、評估評價、賦能應用等維度全面構建人工智慧教育體系,所以青島市教育局廣泛徵求各方意見,編制出臺了《青島市人工智慧教育實施意見》。
意見中明確提出,青島今年將組建人工智慧教育課程團隊,以發展學生人工智慧素養為導向,制定《青島市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課程綱要》,形成貫通基礎教育的人工智慧教育課程體系。2020年9月,青島小學段1-3年級全部開設人工智慧教育啟蒙課程,採取視頻授課模式,每月一課時;其他年級(初、高中畢業年級除外)採取常規授課模式,每月至少兩課時。2022年,人工智慧教育課程體系基本建立,課程覆蓋基本實現。在師資培養方面,青島將通過公開招聘、高層次人才引進、轉崗培育等方式,建立專業化人工智慧教師隊伍,並對教師實施持續的專項的人工智慧技能培訓,打造優師梯隊,打造青島本土人工智慧教育名師。
青島還將創新人工智慧的考試體系,在初、高中學業水平測試中,推動和申請人工智慧考試與原有考試科目創新融合,保障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評;並創新具有人工智慧特長學生的錄取機制。2020年,建立人工智慧教育評估指標模型,開展人工智慧素養評估;2021年,開展人工智慧教育實驗班建設,建立初升高人工智慧特長學生考查錄取機制;2022年,創新建立人工智慧考試機制,探討人工智慧競賽結果納入青島市「強基計劃」。
此外,創新職業院校與人工智慧領軍企業聯合開辦人工智慧專業,採用現代學徒制方式構建人工智慧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2021年,青島將成立人工智慧教育產教融合聯盟,建設人工智慧實習實訓基地;2022年,青島職業院校人工智慧領域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總規模達到5000人以上,還將承接或舉辦國內人工智慧創新創業大賽和職業技能競賽。
普及人工智慧教育於青島的中小學生而言,究竟有何益處?商湯教育事業部總經理戴娟在人工智慧教育聯盟大會上,作為聯盟代表分享經驗。「我認為,學習人工智慧課程將會令學生們具有智能意識、思維、創新以及社會責任感。」2019年3月,商湯科技第一所人工智慧教育研究院落子青島嶗山區,拉開了與青島全面合作開展人工智慧教育的大幕。戴娟表示,人工智慧教育是一個素養型的培養,目標並不是讓學生成為人工智慧的研究者,或者成為人工智慧的從業者,而是具備利用AI技術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賦能百業的智能意識。「未來這個世界充滿了智能,所以,未來的學生也需要有人工智慧的意識,當他看到某件事情的時候,就知道背後有智能,也可以用智能的思維去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問題。」戴娟介紹,他們調研發現,不少學生表示自從學習了AI,運用人工智慧思維在其他學科上,很多問題都迎刃而解,其他學科成績也上去了。
為了加快人工智慧教育普及的腳步,青島還將實施人工智慧教育示範引領工程,創建人工智慧教育示範區(校),評選人工智慧教育示範區、「人工智慧與工業網際網路」示範校,以點帶面推動人工智慧教育發展。依託青島商湯人工智慧教育研究院,開展人工智慧領域專項課題研究與專利申請工作,建立人工智慧教育理論研究、應用研發和實踐探究的長效機制,催生新技術、新模式、新思想。到2022年,廣泛宣傳示範區、示範校經驗成效,逐步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發展成果。
同時,建設青島人工智慧教育品牌,建設人工智慧教育文旅嘉年華基地,開展中小學人工智慧開放日、文旅嘉年華等活動,打造青島市人工智慧教育品牌;建設跨區域高水平交流平臺,依託人工智慧教育聯盟,籌辦人工智慧教育研討會、人工智慧學生競賽,提供多賽道、多類型、多出口的人工智慧綜合實踐、創新和展示平臺,鼓勵開展多層次國際、國內交流合作。在此基礎上,青島將梳理成功經驗做法,形成人工智慧教育青島模式,為世界貢獻人工智慧教育的「青島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