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個財經評論員在視頻中說,「買虧損企業的股票能賺錢,近年股市中表現強的,大多是虧損的科技企業」,聽得我有點犯糊塗。因為不管基礎經濟學或現代股市投資理論,投資依據都是參考企業盈利能力,財報中利潤越高的企業越值得投資。購買虧損科技企業股票能賺錢,大概是網際網路企業盛行後,流行的新邏輯吧。
最典型例子,莫過於京東和亞馬遜,京東虧損了15年,虧損過程中不但企業沒倒閉,還一路把年年盈利的對手噹噹等,遠遠甩在身後,劉強東功成名就。亞馬遜更是一口氣虧了二十年,不僅企業市值一路上漲過萬億美元,名列全球前列,且創始人貝索斯還虧成了全球首富。
有了示範效應,企業越虧投資人越賺錢,這個風氣盛行開來。後來者,如美團王興、拼多多黃崢都是這個風氣的突出代表。特斯拉更是將這個趨勢,演繹到登峰造極。特斯拉年年虧損、市值卻像斷線的風箏一路高漲,躍升到豐田大眾市值的數倍。華爾街一些傳統投資機構,堅定看空特斯拉。他們用傳統投資理論,一路明確指出了特斯拉市值偏高,必然下跌的幾十個理由。但市場毫不理會,至今他們的空單已虧損數百億美元,無以面對。
所以,我們一定要搞清楚這個現象背後的邏輯,以便認清未來商業的價值所在。這個現象背後,有濃厚的網際網路經濟邊際利潤效應的特點。傳統商業通常面對的是可量化的用戶,所以產出和用戶相對固定。而網際網路經濟通常面對海量用戶,隨著用戶數量的增加,邊際利潤存在無限想像空間。能想像出多少用戶,企業市值就可能長到多高,這就是現象根本邏輯。
客觀說,投資網際網路科技企業的收益,主要建立在未來想像上,所以當前盈虧就顯得微不足道了。不斷打造未來用戶的創造能力,是提升這種想像的主要途徑。比如京東、亞馬遜堅持投入,不斷打造未來商業的基礎設施。美團、拼多多持續增長的市場佔有和商業邊界。特斯拉更是引領了一個新能源取代傳統燃油車的時代。人們對它們這種未來用戶價值的認可,是造就這些企業經營虧損,而市值飆升的主要原因。
這個現象以及背後邏輯,至少給我們兩個啟發:一是創業者,在網際網路經濟盛行的今天,最好是個長期主義者。可以拋棄短期盈虧思維,把創業企業的商業模式,更多放在未來用戶增長的創造上,只要建立了未來用戶價值的能力,即使企業是虧損,股市會用未來利潤回報你。二是對投資者,對於網際網路科技企業,不要再盯著財報的利潤數據看。企業的市場佔有、用戶增長,用戶滿意才是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未來相當長時間,這種買虧損企業能賺錢的現象,恐將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