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地攤經濟」在全國掀起一股熱潮。李克強總理在煙臺親自為地攤經濟點讚,各地也紛紛出臺支持地攤經濟的相關政策,提供柔性執法服務。火爆背後則是因為它能夠促進商販就業,也能讓消費者「薅一波羊毛」,有利於疫情狀態下的社會和諧穩定。更重要的是,曾經的城市煙火氣又回來了。
大概在兩年前,山東創建文明城市,地攤經濟開始逐漸被整改,地攤搬進新建的店鋪,城市道路也因此變得乾淨有序。但是,凡事都有兩面性,每當夜幕降臨,熱鬧的往昔不再,打折的叫賣聲隨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炎炎夏日寥寥蟲鳴,讓人好不孤寂。
提起熱鬧非凡的地攤經濟,我首先想到的是臺灣夜市。夜市是臺灣草根飲食文化的薈萃地,由北部到南部,臺灣每個城市幾乎都有紅火的夜市,無疑是臺灣文化的縮影,在夜市中不但供應各式小吃,還有各樣珍奇貨品,都充滿著濃鬱的臺灣特色與地道的鄉土原味。
其實,臺灣夜市也經歷了一個由散亂走向規範化的過程,那麼,在這其中又有什麼經驗教訓值得山東學習或吸取呢?
01「古早味」的品質傳承
五年前,我在臺灣訪學了近半年,完成課業之餘,最大的興趣愛好莫過於「探店」,想要把臺灣新奇有趣的吃的玩的統統都體驗一遍。和內地一線城市不同,臺灣一些地方的「網紅」產品,很多並非是近幾年研製出的顏值新品,而是代代傳承的「古早味」。
「古早」一詞出自閩南語,後演化為臺灣話,意為古時候,老派,過去,懷舊等。而古早味,則可以理解為「懷舊的味道」。古早味系列產品中,最為出名的當屬臺灣古早味蛋糕,它早期因量多份大,用料實在,受到人們的歡迎,後來又通過臺灣夜市「翻紅」。
近年來,「臺灣阿嬤古早味蛋糕」之類的店鋪登陸內地,受到各個年齡層的喜愛。之前,每次路過古早味蛋糕店前都能看見排得長長的隊伍。嘗過後才發現,古早味的奧秘不在於口感多鮮美奇特,而在於綿密溼潤的真材實料,讓人口齒留香、回味無窮。
實際上,無論是當地人口口相傳的古早味,還是旅遊攻略所推薦的網紅店,它們能夠經久不衰,都必定離不開兩個字:品質。只有品質經得起考驗的小攤美食,才會源源不斷地吸引吃貨們不遠萬裡去探尋,才會逐漸從市井走向餐館,乃至銷往世界各地。
這為山東提升地攤經濟質量也提供了一些借鑑。對於地攤經濟,應當摒棄低質量產品、「假貨仿品」,鼓勵商戶售賣美味有料的健康食品、有收藏價值的「手工單品」、「小眾藝術」,給青年男女「種草」「網紅好物」,讓夜市充滿態度和品味。
目前的夜市地攤中,由於懷念以往夜市的紛繁熱鬧,加之沉浸在夜市的氛圍中,很多人會忍不住「剁手」,進行「衝動消費」。當「情懷牌」的熱度一過,被絢爛描繪出來的景象終會褪去顏色,缺乏品質的產品終會被市場淘汰。而除了看重品質,培育特色產品也很重要。
在我中學時代,臺灣偶像劇《轉角遇到愛》播出,男主幫阿嬤在夜市擺攤賣小吃,劇中有許多臺灣夜市的片段,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食物是「蚵仔煎」。以致於後來來到臺灣時,常常會點一份蚵仔煎,比較一下哪家的更好吃。相信很多人都同我一樣,「正宗」、「特色」是外出旅遊探店時,心中的一個抹不去的「執念」。
除此之外,大碗豐富的滷肉飯,烤香四溢的大腸包小腸,鹽酥雞、甜不辣、花枝丸等炸貨,也都是臺灣夜市中別具特色的「人間美味」。因為類似的秘制配方、特色美食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的,所以才有代代傳承的「百年老店」。
實際上,我們山東也不乏「百年老字號」、「古早味小吃」。就美食而言,既有三絲魚翅、白扒四寶等「高大上」的魯菜,也有煎餅卷大蔥、水煎包、扒雞、羊湯等齊魯特色食品。因而,在如今的山東地攤中,本地食物種類也不乏多樣性,外地食物也是應有盡有。
但有一個問題是,在地攤中,能否有幾家優質的特色食物突出重圍,不僅讓吃過的人成為「回頭客」,還能吸引其他人慕名而來。這不僅值得擺攤的商家思考,也需要政府在後方出謀劃策,讓特色、正宗的食品找到好銷路。
如此一來,便有利於帶動整個夜市的發展氛圍和氣質,讓夜市擺脫低端、同質化、粗製濫造的標籤,讓有趣的市井之氣變得溫暖,讓升騰的煙火味伴隨著文明。
02夜市「成名記」
如今,山東各地夜市剛剛放開,市民新鮮勁頭正盛,有的夜市周邊車水馬龍,煙火氣是回來了,但弊端也不少。不僅夜市周邊被堵得水洩不通、嘈雜的叫賣聲擾民,凌亂的環境也加重了城市負擔。
據媒體報導,在青島,市南、嶗山沿線的夜經濟發展迅速,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配套不足,商圈硬體設施和交通安全跟不上。其中,停車難、擁堵、餐飲配套不足問題等尤為明顯。
實際上,類似的情況在臺灣夜市也出現過。上世紀90年代,寧夏夜市與周邊居民的矛盾升級。寧夏路居民因不堪夜市的噪音、垃圾、油汙、強光等問題煩擾,發起抗議要把攤商趕出去,這讓臺灣經濟主管部門傷透了腦筋。他們既擔心遍地的攤販影響市容,又怕過度取締後引發攤商抗議,失業問題無法解決。
後來,從2003年開始,主管部門要求攤販自己籌設自治會,由自治會籌資聘請保安來維持市場交通秩序,營業結束後要請人打掃環境、清運垃圾等。
於是,寧夏夜市的商販就成立了「寧夏夜市觀光協會」,協會每周請專業清潔公司來抽取汙水,定期將食品原材料送到相關部門檢驗以保障食品安全,叫賣時禁止使用麥克風和音箱以免擾民,第二天上午人們再路過這裡再也見不到垃圾和油漬。
顯然,主管部門巧妙地通過自治會進行良好運作,讓臺灣寧夏夜市「脫胎換骨」。前幾年,在大陸美食網站發起的「票選全臺十大最受歡迎觀光景點」活動中,寧夏夜市還拔得頭籌,成功打敗了臺北地標101和臺北故宮博物院等知名景點。
如今,面對地攤經濟「突擊」式發展造成配套滯後問題,山東各地政府亟待出臺相關細化措施加以規範化。而寧夏夜市攤販自己籌設自治會的方法,對我們現階段發展地攤經濟也提供了借鑑。
山東相關部門可以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考慮對有條件、情況適合的夜市,讓商販組織建立自治會,減少政商不必要的摩擦,同時也能規範地攤經濟,保障民生。
事實上,山東各地市也陸續出臺了一些地攤經濟、夜經濟的規劃。不久前,濟南出臺打造「夜泉城」2.0版的措施。根據規劃,濟南將提升寬厚裡、融匯老商埠等七大夜間經濟IP品牌,培育泉城路商業街、芙蓉街等九大特色商業街區。這是繼去年6月份,濟南對標上海出臺夜經濟規劃後的升級版。
目前,青島規劃了HI CITY項目,將打造國內首個夜經濟商業綜合體模式。該項目初步設計了泛娛樂音樂藝術空間、青年創業孵化基地、網紅孵化基地、潮流文化角、城市青年文化會客廳等五大板塊,實用面積約1萬平方米,為年輕人的社交提供新的消費場景,豐富了青島夜經濟的形態。
在廣東、上海等一線城市不乏充滿文藝範兒的市集,這種具有小資情調的市集攤位,或許更適合濟青煙等城市中空間充足的核心商圈。日前,相關領導調研泉城路商業街時指出,要通過設置咖啡座等體現時尚元素和文化特色的攤位來做好「加法」,吸引更多人氣、人流聚集,讓整條街熱鬧起來。
作為山東的省會城市,濟南特色商業街區的建設,是圍繞著「時尚」、「文化」來建設,打造類似一線城市文藝範兒的市集,青島也創新探索夜經濟新模式,順勢推出國內首個夜經濟商業綜合體。可以看出,探索更現代化、多元化的地攤經濟,山東已經邁出了步伐。
更進一步來看,把夜市地攤打造成臺灣寧夏夜市、士林夜市等文化旅遊聖地,山東也具有很大的想像空間。
作為臺北範圍最大的夜市,士林夜市憑藉豐富多樣的美食小吃,早已經揚名國際,成為遊客必到的旅遊之地。後來,一些地攤店鋪還從士林夜市走出來,逐漸品牌化,把連鎖店開到了全國各地,例如臺灣豪大大雞排就是其中成功品牌化的店鋪之一。
2019年11月,在首屆中國夜間經濟論壇上,中國旅遊研究院發布了十大標杆系列項目。青島臺東夜市與上海城隍廟夜市「並肩」,上榜「遊客喜愛的全國十大夜市」。「夜間經濟十佳城市」中,山東的青島、濟南佔據兩席。足見,山東把地攤夜市打造成文旅標杆極具潛力。
接下來,倘若要讓地攤經濟走向常態化,不僅僅是「曇花一現」,就需要山東相關部門與地攤商家各司其職。一方面,攤販老闆需要不斷研究改良,保障產品品質和特色,並逐步走上品牌化道路;另一方面,需要山東相關部門靈活出臺措施,維護商家與夜市周邊居民的利益,同時思考如何讓地攤經濟成為城市新的風景線,從而帶動山東城市經濟的繁榮。
作者/澍野
微信公眾號/新浪山東
參考資料:首屆全國「夜間經濟十佳城市」發布 青島榜上有名!青島新聞網,2019.11.23;臺北夜市裡的歷史味道,人民日報海外版,2018.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