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中國父母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同時又不想孩子走彎路,經歷更多的曲折和困難。於是總是為孩子披荊斬棘,採用說教式的教育來把自己過往的人生經驗傳授給孩子。希望通過父母自己曾經失敗的經驗教訓能夠幫助孩子少走彎路,能夠少一點痛苦到達人生的巔峰。但是每當父母實施這種說教式教育的時候,結果往往不盡人意。
第一:每個人的成長發展都是螺旋式上升的
每個人前進的道路都是螺旋式上升的,沒有平步青雲這種違反自然規律的做法。每個人都必須腳踏實地的,一步一步按照自己的目標不斷前進,最終達成自己的願望。
第二:每個人都想得到尊重和進行平等的交流
父母進行說教式教育的時候,往往扮演的是一個權威者的角色。總是居高臨下跟孩子講這件事你可以或不可以做,而不是採用一種商量的態度來跟孩子進行溝通交流。長期的說教式教育容易引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第三:人不會做別人所說的,但是會做被人所做的
父母跟孩子教育孩子所說的往往只是一種理論經驗。而孩子總會去模仿父母的一舉一動。因此父母採用說教式教育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往往扮演著一種權威者的姿態。容易讓孩子感覺到,父母並不尊重別人。
第四:說教本質上是一種自以為是的表現。
說教的內容可能並不能讓孩子完全接受,反而那種說教式教育的那種自以為是能夠被孩子完完全全吸收。孩子會模仿父母這種溝通方式,運用到其他交流場合,將說教式教育的交流模式&34;。嚴重起來,會破壞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
父母總是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每每遇到教育上的難題,往往採取打罵的方式。但是冷靜過後,又會覺得自己這種教育方法是不是不太穩妥。究竟有什麼教育方式能夠代替懲罰,打罵呢?
父母很多時候其實不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認為我這樣強迫孩子做就是為她好,不用讓他知道緣由是什麼。但是父母更多的應該是給予孩子自由和平等。讓孩子自己獨立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學會世界的自然規則,學會承擔自己相對應的責任。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更多的學習:如何與孩子建立長期合作的親子模式,要贏得孩子的尊重和愛。在互相陪伴中茁壯成長。
因為,家長可以採用建立長期合作親子模式,用&34;的方式去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
首先,家長得了解什麼是正面管教
&34;來源於美國的家庭教育體系,被稱為教育孩子的&34;。與其他傳統教育方式不同的是,&34;面對的對象不是孩子而是家長。要教導家長怎麼樣通過不懲罰,不打罵的方式來對孩子進行教育。從而建立起一種相互尊重,長期合作的體驗式教學方式。讓父母和孩子得到尊重,讓雙方都感受到愛,真正讓父母享受為人父母的快樂。
第一:和孩子有更加親密的聯繫,與孩子共同成長
父母常常總是把為了孩子以後的成長,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們好。經常以權威者的姿態出現在孩子面前,孩子慢慢的就會產生逆反心理。
一開始,孩子還是會忌憚父母的打罵。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慢慢有了自己的獨立意識。就會不聽父母的話,我行我素,想掙脫父母管制的囚籠。
這時候如果採用&34;的方式,讓孩子也一同參與自己的人生規劃當中。共同出謀劃策,有商有量的。這樣孩子就會覺得,我有份參與的人生規劃,一定要落實好實施好。這樣,孩子就會比原先更加容易接受自己參與計劃的人生目標當中。
如果孩子突然改變了自己的想法,父母也應當給予相對應的尊重,這樣有利於父母得到孩子的真實想法。
第二:收穫到孩子滿滿的愛與尊重
說教式教育最大的缺點,就是不能夠讓父母真正的感受到尊重和愛。
建立長期的親子合作關係,採用&34;的方式,能夠讓父母和孩子能夠建立面對面的溝通。孩子的行為和父母的行為是相輔相成的。孩子通過模仿家長的行為來影響自己的思想觀念和日常習慣等等。
當父母學會尊重孩子並且給予孩子愛的時候,就會讓孩子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溫暖。產生一種歸屬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家是避風港。相反,孩子也會相對應的給父母尊重和愛,讓父母參與到自己的人生規劃當中。
第一: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改變傳統的教育方法
在過去,孩子不敢對父母進行過多的反駁。但是由於思想的不斷解放,這樣的局面發生了扭轉。父母應該順應時代的潮流,按照發展的趨勢不斷的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在強調民主、自由、平等。作為家長在這種大環境下,也應該學會和孩子進行平等的交流,給孩子一定的自由。這樣讓孩子內心得到充分的認可。
第二:了解孩子背後的目的,看清楚事情的本質
不管在哪個年齡段,孩子做的事情總會有自己的目的。作為父母,更加應該了解孩子這樣做的原因和目的。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
父母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了解之後,給予孩子更多的空間,與以往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與尊重。
第三:要互相交流自己內心的想法
溝通是最好的方法。父母通過和孩子餓溝通,表達出自己的看法也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就會使孩子真正了解到我這個目標還需要修改。我應該聽取父母的意見。這樣有利於雙方達成共識,一起攜手前進。
親身經歷是一種很好的實踐老師。對於孩子面對挫折不知所措的時候或者做錯事的時候,父母可以表達出自己的關心,但是不能夠放任孩子並且表達寬恕。父母做的是讓孩子感受到我是能夠理解你的做法但是我並不能寬恕你。如果父母以前有過相同經歷的話,嘗試告訴孩子在這件事得到的經驗教訓或者收穫,有利於孩子更加感同身受。
在《正面管教》一書中簡尼爾森提到過,要想贏得孩子合作的方法,要能夠營造出一種讓孩子願意聽,願意合作的氛圍。
每一段教育孩子和養育孩子都是家長不斷完善自我的表現。家長總是在孩子的不斷成長過程中,發現自己做的不對的地方和值得繼續的地方。其實父母和孩子也是在不斷成長當中。
希望每個父母都能夠感受到孩子的愛,和孩子都能夠茁壯成長。
我是小F媽媽,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