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遊依珊繪畫作品鑑賞

2021-01-09 書畫名家1

遊 依 珊

學歷

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研究所

經歷

2014,作品獲藝術銀行購藏

2013,《臺南新藝獎》,臺灣臺南

2012,《傑出創作獎》,臺灣藝術大學

2011,作品《囈想2011-1》《囈想2011-2》獲臺灣藝術大學《大藝獎》西畫創作類首獎

2009,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展覽類》藝文補助,臺灣臺北

2007,作品《紅兔》《白兔》《藍兔》獲《臺灣美術新貌展》平面創作獎,臺灣臺中

個展

2020,「漂浮Drifting」多納藝術,臺灣

2020,「夢的漂浮」凱基銀行中山分行/新莊分行,臺灣

2018,「虛擬的身體」,藝星藝術中心/HTC科技大樓,臺灣

2017,「虛擬的詩性」,水色藝術工坊,臺南,臺灣

2017,「崩壞的載體」,屏東美術館,臺灣

2014,「飛行囈恣園」,清華大學藝術中心,臺灣

2014,「漂浮的藝想」,交通大學藝術中心,臺灣

2009,「兔 ?囈想」,國父紀念館德明藝廊,臺灣

聯展

2019, 「無象」國際抽象藝術邀請展,索美M50畫廊,上海,中國

2019, 「如空華然」國際抽象藝術邀請展,索美畫廊,上海,中國

2019,「花橋國際藝術展」,桂林市立花橋美術館,貴州,中國

2015,「Contemporary & Modern Art Group Exhibition」, JETH 畫廊, 馬來西亞

2015,「臺北藝術博覽會」,臺北

2013,「新加坡當代藝術博覽會」參展,新加坡

2013,「巴爾札克特展」參展,巴黎,法國

2012,「亞洲當代藝術展—2012」參展,港麗酒店,香港

2010,「Young Art Taipei」當代藝術博覽會參展,王朝大酒店,臺北

從 飛 行 到 虛 擬 的 道 路

從2007年以來的創作道路,遊依珊以塗繪的手法開始了「飛行」系列,至今仍以專業藝術創作者的身份持續不墜。從2007年塗繪出發的「飛行」系列,是生成於一個結合於現實生存的原生性探索,將自身想像結合於一種原生性強烈的藝術技巧上,當中的美學是以塗繪作用中的身體作為介質,將日常生活的文本帶入一種藝術或是文學性的想像中。因此我們可以說此階段的作品主要是由身體出發的感受性。

《飛行2009-1》 油性蠟筆/紙 140x190cm 2009

從遊依珊2014至今的作品「漂浮」系列中,可以觀察到創作者對於創作當中的想像來源發生了轉移。自2015年開始,藝術家遊依珊以「漂浮」作為主軸,將自身對於時空感知可視化,以一層層轉喻的抽象繪畫手法,在作品中呈現具備文學性、詩意的精神場域,記錄了一段段對於「精神烏託邦」的感知與紀錄。

《漂浮Drifting》遊依珊個展 《多納藝術》 臺灣 2020

《漂浮2016-6》油彩/麻布 65x80cm2016

「漂浮」是虛擬的繪畫表現

「漂浮」系列拋棄了自然界和物質世界的關聯,不指涉任何形象,並儘可能地摒除目的性,使得無論畫面中元素多寡,都能顯出一種不沾不染的意識抒發氛圍.。然而創作者提出何以摒除生活物質形象而朝向一種無以名狀的世界?

事實上,關於「漂浮」的概念在超現實主義中瑪格麗特(René Magritte) 、達利(Salvador Dali)那裡已經成為敘事存在的中心。那麼在此,遊依珊又何需在藝術的範疇上重新提出此概念,以此又較傳統的「漂浮」概念超越或展現了什麼不同的內涵?我們知道超現實主義是上一個世紀對於人類理性意識超越的一項重要的人文理論發現,它的方式是經由人類普遍的潛意識去超越日常經驗意識的可能。因此從根本上來說,它是一個以創造力為核心的表現性理論。同樣是經由漂浮表現一些概念,遊依珊作品中先是排除了經驗世界的任何指涉物,去顯現我們面臨的漂浮感,所以它所顯現出的意涵自然不會是處於經驗潛意識下某種主體意識後的潛在自我意識。然而如果一個漂浮感不由潛在的自我意識的產生(以夢境方式或是違逆經驗世界的方式)來看待,那麼還有什麼其它的方式可以表達漂浮?對於同一個概念的意涵轉換,漂浮系列掌握了一個從知識論(epistemology)角度上,現代與後現代的觀念轉換而構成了她對於「漂浮」概念的內涵顯現於她的藝術當中,而有了與傳統超現實主義不同的意義。

《漂浮2017-5》 油彩/麻布 65x80cm2017

「漂浮」系列中的超驗性真實

「漂浮」系列是以一種虛擬表達的方式,透過繪畫呈顯出超驗性的真實,並且強調繪畫中被虛擬出的逼真和被虛擬出的物質性,為了讓個人的超驗性可視化,遊依珊藉由感知與想像力,將這些類似顯微鏡下被放大的物質,切斷的與外界外在世界的牽連,單純的將對於當代時空的感受力具象化,塑造出遊依珊心目中被虛擬的逼真,而這些應當是在顯微世界才會發生的性質,成為另一種被虛擬的肉身精神,而這種精神依託方式也恰恰呼應了網絡時代的美學特徵。

《漂浮2016-7》 油彩/麻布 91x116.5cm2016

《漂浮2015-8》 油彩/麻布 130x162cm2015

迷幻與真實的界限

源於正統的學院訓練,遊依珊對於繪畫媒材的使用累積了多年的心得.經過反覆的時間,漂浮系列所承載的並不是某種複雜的繪畫技術,而是更加關注油畫才獨有的迷幻感,善用色粉與油料的交迭渲染,鋪陳出視覺的新意。透過迷幻感的運用,將突破思想自由的無形傳達給我們身處的有形世界。

這個迷幻感在遊依珊的作品中並不是單純的脫離現實,而是對於現實的超越。這種超越的性質在她的畫作中除了抽離了現實世界,而去另立了一種虛幻的真實性。這個經由工具時代才能產生的迫近之美,和柏拉圖傳統以來的理念之美有著傳承深化的效果,即使它是虛擬出的美,卻不是模擬日常物質的形象,因為它的虛擬直觀是最接近理想理念型態的美,因而也有了最真實的存在性質。

《漂浮2020-1》油彩/麻布 130x162cm2020

《漂浮2018-10 》油彩/麻布 65x80cm2018

後現代古典的當代辯證

遊依珊將漂浮系列定位為後現代古典的當代辨證。在全抽象的結構中,自然而然地體現了古典繪畫的素描思維。即使畫面中的物質元素是虛擬迷幻的,卻因為光線感與空間感的運用而顯得真實,讓物質游離在真實與虛幻之間,進一步的呈現出被虛擬的逼真。

《漂浮2018-7》油彩/麻布 165x200cm2018

《漂浮2017-15》油彩/麻布 130x162cm2017

《漂浮2015-9》油彩/麻布 95x95cm2015

《漂浮2017-11》 油彩/麻布 165x200cm2017

《漂浮2017-6》 油彩/麻布 120x104cm2017

《 漂浮2019-10》 油彩/麻布 165x200cm 2019

對於遊依珊而言,繪畫創作是情緒抒發及精神寄託最真誠的方式,同時也是具有神聖性的生命實踐。至今已發展超過五年的「漂浮」系列是一個「多次轉喻」的過程。在虛實、物我、緩急、輕重之間,記錄下了感性自我存在與環境時代社會等等壓力條件下所形成的精神狀態,並且從直觀的虛擬去構築「超越現實著知」的理想烏託邦,遊依珊捕捉了個人化的情感經驗,將之物質逼真及虛擬化,形塑出心目中的烏託邦。

《漂浮2017-13》油彩/麻布 165x200cm 2017

《夢的飄浮》遊依珊個展 凱基銀行中山分行 多納藝術 2020

《崩壞的載體》遊依珊個展 屏東美術館 臺灣 2016

《虛擬的詩性》遊依珊個展 水色藝術工坊 臺灣 2017

相關焦點

  • 繪畫|遊依珊 Yu Ishan
    「夢的漂浮」凱基銀行四家分行巡迴展,臺北,中國臺灣2018   「虛擬的身體」,藝星藝術中心/HTC科技大樓,臺北,中國臺灣2017   「虛擬的詩性」,水色藝術工坊,臺南,中國臺灣2016   「迷幻與真實的界限」,藝星藝術中心/藝聚空間,臺北,中國臺灣2015   「漂浮藝荷園」,In Live生活美學館,臺北,中國臺灣
  • 「藝術中國」——初墨焱繪畫作品鑑賞
    1968年9月5日生人,生長在書畫世家,自幼酷愛上繪畫,在家父和兄長的影響和指點再加上她的天賦,童年的墨焱的繪畫就獲得大家讚許!少年時代的墨焱為了追尋藝術遠走他鄉拜師學藝。中年青年時期為了豐富自己繪畫水平和感受山水的靈感,不辭辛苦到處寫生學習,以大自然為師,刻苦學習,一直不滿足於現狀,不斷求新和臨摹老藝術家的作品,現在的作品得到了很多老藝術家的讚嘆!
  • 「藝術中國」——臧崇樑繪畫作品鑑賞
    主要作品有《碩果圖》、《秋聲》、《大漠晨曲》、《夏荷圖》、《雄風圖》、《蕉蔭圖》、《晚歸圖》、《海邊拾趣》、《惠安漁家女》等。作品在全國、省、市美術展覽中獲獎。近年來在國內外報刊雜誌上發表作品百餘幅並被展覽館、美術館及外國友人收藏。
  • 「藝術中國」——黃濤繪畫作品鑑賞
    黃 濤 四川省阿壩州理縣人、四川省美術家協會員、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發表作品:1990年,油畫作品《思》,入選四川省首屆少數民族藝術節美展。1991年,布貼作品《羌族系列》,獲川西北羌族地區美展二等獎。
  • 「洋蔥國際藝術留學」為什麼大家都用Collage做作品集?
    如今這種手法在各個藝術領域都用應用。左上:建築拼貼左下:服裝拼貼 右下:藝術拼貼拼貼的起源拼貼在早期的藝術作品中已有萌芽,真正的創始者被認為是布拉克和畢卡索。由於二人在巴黎街頭張貼海報而被人關注,這也是Collage一詞的由來。
  • 「藝術中國」——洪瀛濤繪畫作品鑑賞
    洪 瀛 濤,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畢業於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工藝美術系。2014年開始學習油畫2015年《道兒吉和烏雲》入選第二屆全國少兒美術教育學術展(少兒美術教師作品展)作品收藏,2017年《春風又綠草原》入選第三屆朝聖敦煌全國美術作品展,作品收藏。2017年《薩日朗》入選慶祝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內蒙古美術作品展,獲二等獎。
  • 「藝術中國」——王美達繪畫作品鑑賞
    獲獎:1)作品《北戴河老別墅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概念設計》獲第三屆「國青杯」全國高校藝術設計作品大賽,教師組一等獎;2)作品《東南亞風格餐廳設計方案》,獲《2017東亞細亞設計藝術家邀請展》一等獎;3)參加2018年河北省園林職業技能競賽園林綠化快速設計競賽
  • 「藝術中國」——饒定培繪畫作品鑑賞
    四川美術創刊號現收藏於上海龍美術館;《啟明》1980年四川首屆青年美展,推選全國美展作品;《鑽工的兒子》1983年獲省職工畫展三等獎;《回鄉之路》與黃書林合作1984年參加省美展;《國寶》1984年省美展選送全國美展作品,1986年入選中國石油工人美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
  • 「藝術中國」——史湧華書法作品鑑賞
    2012年5月作為中國上海書法代表團副團長赴日交流,作品被駐日使館收藏,2012年10月作品在法國盧浮宮展出並被收藏,盧浮宮博物館館長親筆簽名並頒發證書,2017年被中國文化藝術促進會評定為每平方尺9800元人民幣。
  • 「藝術中國 雙年展」——宋保江繪畫作品鑑賞
    宋 保 江貴州畢節人,2002年畢業於貴州大學藝術學院國畫專業,師從著名畫家王振中教授,陳爭等名家,為王振中先生入室弟子,其山水畫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省、市展覽並多次獲獎,各級刊物發表作品和學術論文兩百餘件,作品被海內外相關專業機構和個人收藏,為中國畫學會貴州創會常任理事,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藝術學院國畫專職教師
  • 「金牛聚福雙年展」——孫鐵純繪畫作品鑑賞
    孫 鐵 純,張家口美術家協會會員,自由畫家,張家口美術家協會綜合繪畫藝委會秘書長。2009年油畫作品《路口》入選河北展區第十一屆全國美展 。2010年《藝術實錄》第四輯發表多幅油畫作品2016年油畫作品《綠》參加「大美張家口.家鄉畫家畫家鄉」美術作品展。2019年水彩作品《紫色的雲》入圍首屆寶虹水澤江山百名水彩畫家學術展。
  • 「藝術中國」——馬滿昌繪畫作品集
    其作品奔放、大氣。以畫雞、鷹、牡丹為長。作品中所畫雄雞千姿百態,使人賞心悅目,奉為上品。所畫蒼鷹大氣磅礴,形態各異。創作的長卷」百雞圖」和」群英會」受到各界人士喜愛。其作品多次被各大報刊雜誌選載,作品入選《中國藝術名家》、《美術世界》、《紅色經典書畫》、《收藏經濟》、《當代美術》、《書畫經濟》、《華夏名人藝術》、《共建和諧迎接奧運大型書畫展作品集》、《名家書畫報》、《當代百名書畫家作品集》、《攝影書法繪畫作品選集》、《盛世收藏》、《當代中國畫學術論壇》、《新中國從這裡走來》等。
  • 教資有關「文化素養——藝術鑑賞素養」高分秘笈,中國美術鑑賞
    「學得小課堂」教資考試有關「文化素養——藝術鑑賞素養」高分秘笈,中國美術鑑賞1.先秦、秦漢與魏晉南北朝的美術鑑賞青銅藝術:后母戊鼎(原稱司母戊鼎),又稱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東晉顧愷之:注重以繪畫藝術語言來刻畫對象的心理特徵與精神風貌,現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列女仁智圖》等宋摹本傳世。中國四大石窟:包括:莫高窟(甘肅敦煌)、雲岡石窟(山西大同)、龍門石窟 (河南洛陽)、麥積山石窟(甘肅天水),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藝術的歷史瑰寶。
  • 藝術探討:淺議美術教學中繪畫美的鑑賞,真是大開眼界!
    初學繪畫的同學往往第一步追求「像」,把某樣東西、景致畫得很「像」,他們就覺得了不起;然而「像」與「美」之間是很有區別的。「像」追求的是形似,「美」不僅追求形似,還講究神似,它要求把東西、景致、人物的精、氣、神呈現出來。而要讓所畫的內容呈現出美感來,除掌握高超的藝術技巧和具備廣博的藝術修養外,還要學會鑑賞,學會鑑賞美術中的繪畫美。鑑賞別人的繪畫,就是向別人學習的過程。
  • 學藝術很貴?每天陪孩子鑑賞一則藝術,從小培養孩子藝術感
    學藝術的人看起來好像很「貴」?這是很多人對學藝術的印象。(2)提升心理調適能力 在日本等國家,有一種新型的心理治療技術,通過藝術治療心理疾病,比如繪畫療法、音樂療法、戲劇療法等等,擁有顯著的效果,受到人們的歡迎。
  • 「藝術中國」——崔平平的繪畫情趣
    可以這樣說,如果把他的繪畫藝術當作一棵樹,那麼繪畫基礎是根,現代設計是葉,民間美術是花。身為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教授的崔平平為人們栽種的正是一顆根深、葉茂、花繁的藝術綠樹。漢字本身就是一種線條組合的圖形,先人在創造言語文字時,就是把看到的對象用線條表達出來,如果說,在西方抽象藝術的誕生是出自西方繪畫體系自身形態語言的發展軌跡、思維邏輯演進的必然結果,而與中國傳統美學中的以線為主寫意脈絡的漢字,它更感性、更富有情感、更多地自覺依附於中國傳統理論與東方審美特徵。
  • 邂逅藝術生活!「叢生」第二屆兩岸藝術院校優秀畢業作品聯展在藝創...
    為推動海峽兩岸文化藝術繁榮發展,11月21日上午,「叢生」第二屆兩岸藝術院校優秀畢業作品聯展在藝創小鎮鳳凰·創意大廈文創展廳拉開帷幕。本次聯展由中國美術學院主辦,中國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承辦,藝創小鎮協辦,以「叢生」為主題,旨在展示新時代青年觀看世界、創造藝術的視角與活力,增強海峽兩岸藝術院校教育成果交流,從中蘊生協同創新的學術共同體
  • 「藝術中國」——亞爾肯·麥吐爾遜油畫作品鑑賞
    前 言我不是職業畫家,但真心熱愛繪畫的一名美術教師,我曾在少年時經常用木棍在地上畫畫。我的父母都是有文化的人,所以他們都很尊重和鼓勵我的這個愛好。大人們時常問我:「你長大了要做什麼?」我於1984年考入原阿克蘇地區師範學校美術班,從此開始了我的藝術人生。無論是在師範學校讀美術專業的那一年,還是在新疆教育學院進修的時候,我都得到了許多藝術造詣頗深的老師們的指導和培育。藉此機會,我深切地懷念在我的藝術生涯中給予過我藝術滋養的所有老師,在此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我雖然沒有成為小時候夢想中的一位職業畫家,在專業上沒有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是我成為了一名合格的美術老師。
  • 「藝術中國」——侯林人物速寫鑑賞
    1982年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現任上海第二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市浦東新區美術家協會理事;著有《設計速寫》、《人物範畫速寫》、《現代漫畫設計與欣賞》、十八個月考美院《藝術設計》等,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術大展。記者:您是什麼時候開始愛上繪畫藝術,又是怎樣走上這條道路的?
  • 「水墨心境—吳謙作品展」亮相杭州寶龍藝術中心
    12月12日,青年藝術家吳謙在杭州的首個個展「水墨心境—吳謙作品展」在杭州寶龍藝術中心舉辦了隆重的開幕典禮。此次展覽由寶龍文化主辦,杭州寶龍藝術中心承辦。展覽展出藝術家吳謙近些年創作的四十餘件「墨系列」綜合材料美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