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2日訊,昨天,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公布了一批使用非法添加劑的餐飲單位,其中包括簋街的胡大,以及西便門炸雞店,等等。據說是含有罌粟殼成分。胡大的問題我不關心,但我關心西便門的美式炸雞店。
就是這家店。圖片拍攝於2015年2月。
兩個原因,其一,我經常吃那家店的美式炸雞。並且每次買完,一定是先扔嘴裡一口,再去騎自行車回家。
其二,80後可以回答,這是一種情懷。90年代初,北京曾經遍布美式炸雞店。
情懷稍後說,先說說情況。這家店,有報導說是開業10年了,五年前開始生意變好。我印象裡,很久之前路過這家店,但沒買。直到大概三年前,媳婦騎車下班路過,買了點兒當晚飯,我一嘗,還真是小時候那個味道啊。
後來我就經常在這裡買,這家店不大,也就是十多平方米,鋁合金門窗。屋子一角是炸鍋,這種炸鍋,呵呵,和當年記憶中一樣,那種需要旋轉手柄才能鎖緊的高壓炸鍋,小時候覺得,這tm簡直是高科技啊!
香味兒就更甭提了。於是每次我路過來排隊,前面都會有至少十多個人。這裡一鍋大概是十個左右雞腿,就是那種含有大腿上面部分的雞腿,黃焦焦,很脆很香。
店裡好像是兩個人,男的負責炸,女的負責裝袋過秤。有時候還會往裡面扔幾小包孜然辣椒麵,真的和小時候一樣。
焦黃的雞皮最有味兒了。
然而昨天晚上,這家看上去十多平方米的小店,炸雞鍋等廚具家當都擺著,就像下了班,看不出有什麼異常。玻璃櫥窗上掛著一張寫有「休息」的小紙條,而旁邊的鋁合金門上,則貼著「北京市西城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封條」,落款日期是2015年12月22日。旁邊的飯館烤串的兄弟說,這家炸雞店停業已有20天。
炸雞店的封條。
為什麼說美式炸雞也是情節呢?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肯德基、麥當勞先後來到了北京。當時10塊錢的套餐,絕對算得上是高消費。也許正是它倆的推動,讓炸雞成為了當時孩子印象裡的美食。尤其是肯德基,當年它可是不賣漢堡,只賣炸雞和甜品的。
很快,北京街頭出現了美式炸雞的小攤。還得說那香味兒——可能那時候空氣確實比現在好得多,那真是飄香接力,滿城都能聞到。
據當時的北京晚報報導,1988年4月,西四炸雞快餐店開業;1990年7月,宣武門海味快餐廳也有了炸雞;至於「邦尼炸雞」更是在北京開了多家連鎖店。
看這個圖,餓了不?
1993年,朝陽門小街開業「和平美式炸雞店」。這可能是晚報報導的,第一家以「美式炸雞」命名的店。1993年7月,右安門第二副食商場門口炸雞店的汽鍋爆炸,還燙傷了十多個人呢。
1993年8月9日,晚報以「美式炸雞走俏京城命長乎」為題,刊發了一些對美式炸雞的質疑。雖然炸雞隨處可見、很受歡迎,但是,作坊式的加工、食品衛生難以保證,都可能導致這個行業無法長久地存在下去。
幾天後的8月20日,晚報記者吳汾,用「其稠密的程度,可與作羊肉串攤平分秋色」這樣的話描述了美式炸雞遍布北京的「盛況」。炸雞的「現場製作」這種經營方式,也成為當年比較流行的「促銷」手段之一。
當年好像就是炸雞腿,沒有炸雞翅或是雞柳之類的,不知我的記憶對不對。
也不知什麼時候,「美式炸雞」就逐漸消失了,也許是因為我們都吃得起麥當勞、肯德基了吧。
類似流行過的食品,還有八珍烤雞、烤羊腿等。暫不展開了。
唯有西便門這家美式炸雞店,它連個正經的招牌都沒有,卻給了我們美味的炸雞和對當年面對肯德基囊中羞澀時候,那種滿足的記憶。
也許,連這家小店自己都不知道,其實它還承載著80後的回憶。
排隊的時候,我曾想過採訪採訪店主。可惜一看是兩個年輕的外地人,他們確實不太可能了解我們的情懷,也就放棄了。沒想到,如今已被查封。好在當時我用手機拍了張媳婦排隊的照片,就是最上邊那張。
至於是否使用了罌粟殼,咱們不是有關部門,咱自己說不清楚。但是,不該添加的東西,就不能添加。說到這食品安全,哎,咱活的都不容易,所以,如果你還能回來,踏踏實實做雞,老老實實開店吧。
昨晚的小店,「西便門美式炸雞」,還能回來嗎?
我想,放不下那味道的,遠不止我一個人。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謝謝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