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們三願村的願望是吃飽、穿暖、有點小錢花;現在通過這幾年產業發展,大家的日子好過了,我們也有了新的願望——轎車、洋房、漂亮的居住環境。」9月18日,坐在三願村漂亮的狀元亭裡,村支書韋天創笑著跟記者聊起了村裡的變化。
從村民的「老三願」到「新三願」,韋天創說,變化的關鍵就是村裡找到了適合實際情況的產業,還實現了「村社合一」,大家靠著產業發展起來了,生活越過越好,自然就有對美好生活更高的願望了。
位於三都水族自治縣周覃鎮的三願村,距周覃政府駐地18公裡,全村668戶294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23戶1045人,耕地面積1460畝(其中田920畝,土540畝),山林面積10260畝,人均耕地面積不足半畝。
山多地少,加上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大家找不到致富的門路,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吃飽、穿暖、有點小錢花就成為了村民們最樸素的三個心願,三願村也因此得名。
在2019年,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入駐三願村之後,村裡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最明顯的變化,就是黨組織搶起來了。」老支書潘顯志告訴記者。
「黨建是引領所有工作的那根最重要的『線』,要實現大家的三個願望,首先要有一個有凝聚力、戰鬥力的基層黨組織。」三願村駐村工作隊隊長石貴平說。
於是,駐村的第一件事,工作隊將黨建為引領作為重要工作內容。石貴平介紹,村黨支部按照樹立「一個黨員一面旗、一支隊伍一面牆」的理念,建立了黨小組,同時利用端節、卯節等民族節日,組織群眾開展賽馬、姑媽回家、「務工收入大比武」等活動,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
內生動力激發了,三願村還積極尋找合適的產業,採用為村民實現三個願望,添磚加瓦。
「村社合一」就是三願村實施的產業發展重要抓手。石貴平介紹,村裡採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率先發展產業的模式發展集體經濟產業化,成立了三願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推進「黨員帶富工程」。
南板藍根就是其中的一個產業之一。村民吳群利和韋小遠就嘗到了產業發展的甜頭。「今年,村裡動員我家種南板藍根,有公司教技術,還要跟合作社籤訂收購,保底回收,不愁銷路。」吳群利笑著說。
「是嘛。南板藍根效益好。一年可以收兩茬,種一年管三年,三年算下來,每畝的效益能夠達到2.5萬元。我家種了3畝,今年第一茬就得了7000多元呢。」韋小遠笑著說。
今年,三願村除了發展南板藍根種植之外,還動員大家發展南板藍根育苗。吳群利打算把自家的三畝地用來育苗。「一畝地能育40萬株苗,按照每株1毛錢的價格,我家3畝地能賣12萬元。這個產業,村裡面選得真不錯!」
除了南板藍根產業,三願村還根據當地的地域、水源、氣候等優勢,大力發展「短平快」高效特色優勢產業,帶領村民種蘑菇,將原來隨處可見廢物秸杆、玉米杆、野草、雜樹枝等作為原料,培育食用菌種,發展食用菌種植產業。
在位於周覃鎮幸福小區移民扶貧車間裡,記者看到20多個大棚裡,工人們正在生產菌棒。這裡是扶貧車間,也是三願村股份制合作社食用菌產業的生產車間。
韋天創告訴記者:「目前,我們這裡每天可以生產1萬個菌棒,生產2000斤鮮菇。」
但剛開始的時候,這個項目起步並不順利。
石貴平回憶,去年菌棚剛搭建好,就被一場大風掀翻了,大雨淋壞了機器、淋溼了物料,4萬元就這樣打了水漂,大家一下洩了氣。
「幹就要幹出個樣子。」石貴平咬牙從自已的積蓄中取出3.98萬元,無償捐贈給合作社用於恢復生產。在他的帶動下,大家紛紛行動起來,出錢出力,菌棚很快又蓋了起來。
「後來,因為大家技術掌握得不到位,我們的菌棒出菇量少。村裡又請了技術員來培訓,合作社又買了新設備,才算是把食用菌產業推上了正軌。」村主任助力韋國港笑著說。
不僅如此,隨著食用菌產業規模擴大,合作社還四處對接銷售渠道。如今,三願村的食用菌已經走向了南寧、貴陽等多個市場,供不應求,成為群眾致富的重要產業。
目前,三願村發展食用菌7萬棒,稻田養魚項目400畝、生態牛養殖150頭、林下養雞5000羽,增加群眾收入和村集體經濟收入,村集體盈利40萬餘元。
「現在日子好了,我們要繼續做好產業,幫助群眾實現轎車、洋房、漂亮的居住環境這三個新的願望。」石貴平說。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梁曉琳
編輯高榮華
編審張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