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打電話給我:我家二寶今年上學,想上你們學校,可二寶不屬於你們片區內的,你能幫我弄成嗎?這是我每年招生季最怕接到的電話,同學是我中師一起搭夥吃了三年飯的姐妹,畢業後買房又借錢給我,於情於理我都該幫這個忙,可惜我真的幫不了啊!我只是一個小老師,沒有話語權啊!
說話從不磕巴的我意外磕巴了,「這個,我......要不給你試試......可我怕辦......不成又......耽誤了事。」朋友聽出了我的弦外之音,「真不知道你是咋混的,連這點事都辦不了,虧你還是那個學校的老師......&34;我介紹那個學校優勢的話剛起個頭,電話已被掛斷。我一時間難受得不知所措。
辦不了是我的真心話,讓我辦這個事情還不如朝我借錢呢,那最起碼是我自己能說的算的事,我一個小小老師去求誰呢?校長嗎?他一句不合規就打發了我;管校長的領導嗎?我認識他,他不認識我。
對同學我默默說了一句「對不起啦!」
我們這裡是小縣城,每年招生季,我們學校門口都排成蜿蜒曲折的長龍,和我們學校情況類似的還有一所學校,其他的三所城區小學就門前冷落鞍馬稀啦。
那三所學校離我們學校最遠的也超不過五千米,近得就是隔兩道街,論地域,論建設都不輸於我們學校,甚至環境還更好些。城區五所學校,可這些家長只認兩所學校,真不知這些家長是憑啥來判斷學校的優劣。
或許就是一種盲從。聽聞哪所學校好,一打聽報名的老多了,招生簡章剛張貼出去,門口就排起了長龍,在短時間內名額就招滿,造成一種稀缺資源的假象,物以稀為貴,因為稀少,所以人人都想擁有,沒得到就是失去。在盲從的心理下一窩蜂地湧向大家覺得好的學校。
其實,我以老師的視角來看小縣城城區的五所學校,差別真的不大,因為都是城區學校,文化氛圍相同,教育理念相同,又經常校級互動借鑑經驗,軟硬體上區別很小。唯一的區別就是生源,我們學校的生源基本都是城區以內幾個小區的孩子,而另外三所鮮有人擇的學校生源片區有少部分農村區域。因為有農村學生,家長疏於管理,導致學校成績在城鎮內有些靠後,這落後的成績影響了學校的聲譽,被家長片面認為教師能力不強。
學生素質差異導致的成績落後真的與教師能力干係不大。教師行業內人經常開玩笑說,把那智力發展滯後的學生,請專家教授來教,看能教到北大、清華去吧。如果能,那就說明是老師不行,真的跟學生智力水平無關。
所以判斷一所學校的優劣,應該從多個角度考量,不能單一片面的只看成績,影響成績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生源就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校風正也是一個考量因素,校風正,老師的幹勁就足,師德就不會有太大偏差,這樣的學校絕對是個日益上升的學校。
我們學校就有一個顛覆擇班的案例一直在流傳。
A班是學校公認的好班,學生都是擇班進來的,可以說家長素質很高,學歷至少專科以上。B班是學校公認的差班,無一人擇班,家長群體以小商小販為主。學校一直認為小升初的狀元就該出在A班,不用腦子都能想得出。可結果啪啪打臉,B班在小升初,殺出兩匹黑馬,一個是全區狀元,一個是探花,而A班連前五名都沒有。B班的老師在學校就是不起眼的小人物,A班老師的名氣如日中天。可就是這樣的一個不起眼的老師,一個連普通都算不上的班級,居然生產出狀元和探花。B班老師說得實在,這兩學生不是我教出來的,哪個老師教,他倆都會是狀元和探花,那倆孩子天生的學霸。
家長與其焦慮擇校不如先從自己身上下功夫:
家庭對學生的影響比學校大,家長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的滲透到孩子的骨子裡,家長要想讓孩子成長成啥樣的人,就請自己先做個那樣的人,即使做不到,最起碼做到朝那方面努力總可以吧,別自己做土窩窩裡的雞,卻企望孩子是鳳凰,那樣的概率太小,但自己努力做鳳凰,孩子成鳳凰的概率就大了。
請家長們相信,只要孩子是鳳凰的資質,只要老師品行端正、積極肯幹,都能把他教成鳳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