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時光印記牆出發,經過居民熟悉的環球超市、泰晤士西餐廳、睦鄰小廚,再路過見證區域發展的飛達羽絨服、阿里體育、上海勘測設計院……這是延吉最新發布的紅色行走線路。楊浦延吉新村的居民用這種方式來紀念自己生活的社區在十年來走過的路。
今天上午,一場特殊的黨課在延吉舉行,既是在慶祝建黨99周年之際對「四史」的學習和重溫,也是對街道「十年睦鄰成長路」的回顧。
四史教育與街道發展史如何融合?楊浦區國歌展示館的金牌講解員朱彥霏現場講述了「聶耳與國歌」的故事,為黨員普及「新中國史」。楊浦區檔案局、上海勘察設計研究院、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上海百合花法律服務中心4家「紅色路線」示範點單位,則講述了自己與街道「睦鄰十年」共生共長的故事,從側面反映上海的改革開放史。延吉七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施菊、長白三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趙友偉,分別暢談了自己深入走進睦鄰延吉的十年成長故事,解讀社會主義發展史。
延吉「紅色行走線路」首次發布。紅色線路結合區域發展的不同維度,分為五條線路。比如民生之路圍繞睦鄰中心建設,經過延吉陽光睦鄰中心、睦鄰小廚、楊家浜電梯加裝點、百合苑法律服務中心等,讓居民了解近年來社區的民生建設。文化之路包含延吉時光印記牆、揚帆學校、大學生創業家園、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等文化地標。
其中最具特色的發展之路,則帶居民重走承載了延吉人記憶的泰晤士西餐廳、環球超市等。泰晤士西餐廳在控江路766號沿街已經開了33年,紅色的外牆,復古的拱門,紫色的霓虹燈,別具一格的西餐廳成為老住宅區的街角一景。「小時候,爸爸帶著我們一家大小去吃西餐,那簡直是全家人的節日。」如今這些80後居民長大了,但依然不斷有老顧客回來這裡重溫往昔時光。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賣焗蝸牛,到最近西餐廳與時俱進推出的紅燴蝸牛、墨西哥海鮮餅、火山巖牛排等新菜,變化的不僅僅是菜式,更是上海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
為了讓參與者充分了解這些地標背後的故事,街道專門組建和培訓了一支 「紅色講解員」隊伍。今天上午,新上任的「紅色講解員」帶領首批線路體驗官前往紅色線路的起點,開啟首次路線講解。講解活動採取「線下參與+線上直播」的模式,中途還進行了現場連線。「紅色線路」經過梳理和整合社區的紅色文化,形成一部有延吉新村街道特色的「四史」教育,讓延吉人學習自己的故事。
延吉新村是睦鄰中心的誕生地,十年來,依託四個睦鄰中心,建立睦鄰黨建片區,打造區域化黨建「升級版」,既有效解決了黨建資源地緣分布不均衡的問題,也為提升黨建惠民的精準度,提供了一個親民又高效的協商議事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