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在旅行的時候都有自己對外界獨特的視角。同樣一個地方各人關心的東西都不一樣。如果說看過這萬千世界後,哪件事物能讓我始終保持著高度的好奇心,它一定是一切關於死亡的文化。
這些年走訪過千千萬萬墓地洞穴,去過許許多多講述從古至今死亡方式的博物館。我並不關心來世或人死後的世界。死亡文化對我來說,更多的是訴說人一生到最後的訴求。
死亡文化即是人生哲學: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想要什麼?做了什麼?又留下了什麼?與「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有異曲同工之妙。我想人生的哲學,沒有誰比將死之人看得更明白。
說起我見過的各種駭人聽聞的死亡文化,映像最深的莫過於在喬治亞深山秘境之中的死亡之屋。
在喬治亞大高加索山脈深處,深藏著很多神秘的山寨。這些山寨建立在高山大崗上,就地採石,且建築技術高超,家家戶戶挨著相通卻又有獨立空間。每個家族有一座高塔,遠看這些山寨就像形成規模的城堡。可是過去的幾十年裡,很多山寨人去樓空,留下死沉沉的空寨。
SHATILI就是其中一個。 因為蘇聯時期非常複雜的政治原因,這裡的所有人口都被遷徙出去。所以有將近幾十來年這些地方完全荒廢。如今因為旅遊業,這些村寨的家族又派小輩來修復。但是因為交通不便,這裡一年有好幾個月是與外界幾乎隔斷的。只有夏天這幾個月,有一些遊客來訪。
喬治亞全境三分之二都是山地,自然環境對旅行、探險家來說,這個小小的國家深藏無窮樂趣。但是由於它的歷史政治十分複雜,所以至今旅遊業開發十分有限。國家很窮,地理因素複雜造成很多地方除非經驗豐富的登山探險家才能抵達。路況非常差,Shatili是目前已經通車的探險地,但是幾乎每個人都告訴我們,沒有四驅越野車,不要想去SHATILI。但是你知道,託馬斯自然又是不信邪的,兩百多公裡路,我們慢慢悠悠爬了一整天竟然也顫顫巍巍的到了。
我們在SAHTILI住了一天又繼續往前,託馬斯想看看車能開到的最遠的地方是哪裡。然後就在峽谷旁邊發現這幾個小石屋。
這石屋在高山峽谷的河流轉彎之處,風光倒是不錯的。
但是很奇怪,這屋子特別矮小窗戶只有半米高,包括屋頂全部用石頭砌成,最詭異的是它們沒有門!
窗口有一些香燭,油燈
再往裡一看,就震驚了。。。。整個屋子裡全是人類的骸骨
後來才知道,這個地區有很多這樣的小石屋。據說是歷史上發生過流行性瘟疫,為了防止瘟疫傳染,當時人們就在離村寨有些距離的地方建一些這樣的小石屋,被瘟疫傳染的人就得去這種石屋裡隔離等死。所以屋子留有窗戶用來通氣送食,裡面還用石板築了一圈坐凳,那些將死之人就是坐在這石板上等死的。
當時我就震驚了,這真是一種細思恐極的死亡方式!它比活埋都讓人毛骨悚然。進了這沒有門的死亡之屋,窗戶訂好之後就這樣與世隔絕了。如果身染重病很快就死亡,倒成了一種解脫。痛苦的是那些生命力稍微頑強的人。
我無法想像那是一種怎樣的瀕死狀態:那些人一個個慢慢死去。漆黑的深山峽谷夜裡,他們坐在冰冷的石板上,當月亮爬過山頭透過小窗涼白地照進來。身邊是開始僵硬的屍體,耳邊除了山風就是無法忍受的呻吟。炎熱的白日下,有些屍體慢慢腐化揮發,那一定是世間最令人絕望的氣息。地下那些蠢蠢欲動的老鼠,一個個瞪大著眼睛,磨著牙齒,等著他們咽氣的時刻到來!等死的日日夜夜裡,他們大概會問自己:世間還有什麼比這更折磨人的死亡方式?
半山腰的一個死亡之屋。
山崗上的死亡之屋。
伊娃對著森森白骨,倒是也沒有什麼害怕。來是因為我們一直在她身邊,她極有安全感。二來小孩子的恐懼之情也是因為大人教出來的,人生之初本是不知道何為恐怖的。第三是因為我也有對她進行過死亡教育。
大家可能聽說過素質教育,性教育等,可什麼是死亡教育?因為我一直很關注死亡文化,而伊娃自出生以來一直跟著我們旅行,到了三四歲的時候,她也會指著博物館裡的人體遺骨問我:媽媽,這是什麼?他們為什麼會死去?等等很多個關於死亡世界的為什麼。
於是我開始有意識的告訴她人的生老病死。這其中包括:有一天媽媽也是要死去離開這個世界,永遠離開你的。最開始知道人都終有一死的時候,她無論如何都無法接受,有時候坐在公交車裡突然想起來就哭。我問她為什麼哭,她說:媽媽我不想你死。
到後來接觸得更多了,也開始慢慢理解生老病死是人類無法逆轉的現實。她告訴我雖然她不想媽媽死去,但是每個人都是會死的。有一天在羅馬尼亞的萬人墓地上她突然跟我詳細的描述了當爸爸媽媽死去以後她的生活:她會買一個很大的房子,帶花園的房子,裝滿鮮花將我們的身體埋葬在她的花園裡(以前說是要放在房間裡,後來知道屍體會腐爛就改方案了)。這樣,我們就永遠在一起了。最後還補充了一下,說她得努力工作才買得起有大花園的房子。這話看得出她已經可以接受死亡。
從不接受到無奈再到有應對措施,我認為這是獨立的內心在成長。她理解我們對她的愛,並且知道我們終將分離。聽起來有些駭然, 她只是一個6歲的孩子,可是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分離,每個人在世上的路終將是孤獨的。我們帶她來這個世界上,所以會陪她走儘量長的路,帶她看足夠大的世界,我對她的愛是希望她不管身邊有沒有我們,她都能生活得很好。
旅行是一個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的過程。我們帶著伊娃行走世界,除了領略自然地理之美,也希望她比其他人有更大的心靈成長空間。死亡教育也是成長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很多人長大了懂得如何生存,卻無法面對至親生老病死的分離。每個人都會恐懼死亡,但是當恐懼來臨,我們要以什麼樣的姿態去面對?這就是我關於死亡教育的初衷。
今天是清明節,謹以文此敬世人,死亡是一種圓滿,不圓滿的是因為你沒有為自己好好活過。
湯佳
2017年4月2日於緬甸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