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蘇荇
如今回首10年前的廣州亞運會,浮現在世界冠軍謝杏芳腦海裡的是一群群穿著綠色服裝的志願者,無處不在。
2009年10月,謝杏芳從中國羽毛球隊退役,次年便進入到廣州亞組委志願者部招募調配辦任副主任,「那一屆亞運會對我最大的影響是,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平臺,讓我從以往運動員的角色順利融入這個社會。」
林丹和謝杏芳
為什麼會選擇進入廣州亞組委?謝杏芳認為這並不是一道選擇題。自己是廣州人,廣州體育系統培養了自己,如今讓自己加入到亞組委,本就是義不容辭的事情。而且不能以運動員的身份參加在家門口舉行的亞運會,改用服務者的角色加盟亞運會,彌補這個遺憾,難道不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嗎?
至今謝杏芳還很感恩這份工作,「老實說,退役那一刻,其實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亞組委是一個很好的過渡平臺,和體育相關,感覺很熟悉,亞組委裡的同事也多是平日打過交道的熟人,比較親切。」
進入亞組委對謝杏芳最大的挑戰是從過去「被別人服務」,到「我服務別人」的思維轉變。
謝杏芳當時和一位同事分成一個小組,負責天河體育中心以及省奧林匹克中心的志願者招募工作,主要對接暨南大學的學生。
第一次面對這麼多的志願者,要統籌安排大量的志願者盒飯、服裝、繁雜的車輛時間及路線安排,在場館內為志願者爭取各種權益,對接志願者彩排工作,處理各種志願者請假事宜……謝杏芳的每一天都充斥著瑣碎繁雜的工作。
「每天晚上十二點所有工作結束後,領導還會和我們開會,回顧一下一天的工作,安排第二天的事宜,那會大家都調侃我們是『夜總會』,印象非常深刻!」
謝杏芳在亞運期間為林丹頒發志願者證書
謝杏芳說以往做運動員時,並不了解志願者這個群體,在這個崗位上,才了解到志願者的辛苦,「他們大多數人的工作是單調枯燥的,比如整天守著一個接待室,聽著場館裡的聲音很熱鬧,自己卻看不到,又不能玩手機。志願者同時又是場館內存在感最弱的一個群體,比如裁判一定會有休息室,記者有媒體間,但志願者卻未必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休息室。」
因此一有機會謝杏芳就會「刷臉」為志願者謀福利——為他們爭取休息室,下班後或離開場館的情況下,幫志願者們實現和體育明星合照的願望。「大家都認識我,相對會便利一點。」
到過世界各地參賽,謝杏芳認為廣州亞運會的辦賽水平是一流的,尤其令她驕傲的是,志願者崗位無處不在。
另外廣州亞運會第一次提出了「亞運志願時」的概念,並在廣州亞運會結束後逐步進行了系統完善和擴展,成為廣州志願者信息化管理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外大學一般都會要求學生做社會服務工作,要做滿多少個小時。而我們是從亞運會開始,把志願者這個角色放入計時系統,並一直沿用到現在,比如你做了多少個小時的志願者,可以通過一次次的大賽累積下來。包括那時候志願者進入社區、參加緊急救援培訓,都為後來的各項比賽培養了一大批掌握一定技能的志願者。」(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圖片 | 視覺中國
責編 | 趙亮晨
審籤|呂航
實習生|周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