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用語是人類語言交流的重要形式,使用合理委婉的比喻形式來表達具有情緒色彩的意義,它使得語言交流更流暢、自然,同時滿足了人們表達情緒的需要。其鮮明特色是同時具有字面義和比喻義。字面義和比喻義的關係迂迴曲折。在理解慣用語時,或者從字面義中引申出比喻義,如「翹尾巴」,根據字面義在頭腦中形成的鮮明形象,引申出「驕傲自滿」的意義;或者無法從字面義中獲取信息,需要直接理解比喻義,如「綠帽子」,「綠色的帽子」(字面義)與「出軌、偷情」(比喻義)之間並無直接聯繫。如何理解慣用語的言外之意?一直是心理語言學關注的熱點。
混合加工模型得到更多支持
對慣用語理解中字面義和比喻義的關係,主要有三種假說。
一是直接提取假說。Swinney和Cutler認為,雖然慣用語在形成時其字面義和比喻義存在某種因果聯繫,即比喻義由成分字詞的字面義引申出來,但隨著語言的發展,慣用語已經凝固為一個獨立詞組,轉化為「長詞」。理解慣用語與理解普通詞組類似,可以從心理詞典中直接提取比喻義。研究發現,加工漢語慣用語和三字詞組的時間並無顯著差異。
二是間接提取假說。Gibbs等人認為,慣用語理解不能脫離字面義,成分字詞的字面義是理解慣用語的基礎。英文慣用語「popthequestion」的比喻義為「求婚」,首先理解「pop」和「theques-tion」的比喻義,分別為「突然提出」和「結婚的建議」,再引申出整體比喻義。Cacciari和Tabossi描述了成分字詞的字面義與整體比喻義的關係,認為成分字詞是逐字加工的,當加工到慣用語鍵(idiomatickey)時,就能夠判斷詞組是一個慣用語,然後直接提取整體比喻義。慣用語鍵是理解的關鍵點,如「吹牛皮」,讀者看到「吹牛」時,就可以正確地理解。
三是混合加工模型。Cutting和Bock認為,在慣用語理解中,成分字詞和整詞同樣起作用。在心理詞典中,不僅存在成分字詞的語義和語法結點,也存在慣用語整詞的語義和語法結點。在理解中,既存在自下而上的成分字詞的語義和語法結點的激活,也存在自上而下的整詞的語義和語法結點的激活。繆小春等人發現,漢語慣用語的存貯和加工方式介於詞組和單詞之間,符合混合加工模型。張積家等人提出,漢語慣用語表徵更加豐富的語義信息,詞素作用更加突出。目前,混合模型得到更多的實驗證據支持。
語義透明的慣用語更容易理解
人們在理解慣用語時,常受慣用語特性 (如是偏正結構還是動賓結構)影響。不同類型的慣用語,在理解過程中存在差異。從字面義和比喻義的關係出發,可以推測影響慣用語理解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幾種。
一是熟悉性。慣用語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用於日常交流。熟悉性高低是影響慣用語理解的重要因素。熟悉性主要指慣用語比喻義的熟悉性。研究證實,熟悉的慣用語加工時間短。Libben的研究表明,在不同任務下,影響慣用語理解的因素不同,但熟悉性是最穩定的影響因素。
二是語義透明度。慣用語的字面義與比喻義聯繫的緊密程度不同。語義透明的慣用語的字面義與比喻義存在意義聯繫;語義不透明的慣用語的字面義與比喻義不存在意義聯繫。例如,慣用語「kickthebucket」表達「死亡」的含義,但字面義是「踢桶」,這兩個語義沒有聯繫。語義透明的慣用語比語義不透明的慣用語更容易理解。
三是預測性。它是指慣用語的部分字詞對整體比喻義的預測程度。對高預測性慣用語,看到部分字詞就可以激活整體比喻義,如「吹牛皮」;對低預測性慣用語,必須加工完所有字詞後才能激活整體比喻義,如「見上帝」,必須看到完整的三字慣用語時,才能夠提取「死亡」的意義。
四是語義可分解性。它是指成分字詞的意義對理解慣用語比喻義的貢獻。語義可分解性越高,慣用語的表達形式就越靈活,可以變換語序、插入字詞而不影響理解,如「拍馬屁」轉化為「拍領導的馬屁」、「馬屁拍得好」;也可以替換成分字詞,形成新的慣用語,如將「吹牛皮」改為「吹大牛」。
知識經驗在慣用語理解中作用重大
在慣用語理解中,從字面義引申出比喻義,與個體的知識經驗密切相關。慣用語理解需要藉助於語言使用者的概念系統和百科知識,只有這樣才能使人們從字面義出發,正確地理解和運用慣用語。
Lakoff和Johnson認為,人類的概念系統本質上是隱喻性的。隱喻是藉助於具體、熟悉的概念去理解抽象、不熟悉的概念。Gibbs提出的概念隱喻假說認為,慣用語理解通過概念隱喻映射,激活人腦中的概念知識和結構,由字面義引申出比喻義。概念隱喻是聯結字面義和比喻義的橋梁。例如,理解「spilthebeans」(洩露秘密)時,需要激活兩個概念知識結構:「mindiscontainer」(心靈是容器)和「ideasarephysicalen-tities」(思想是物理實體)。
Vega-Moreno從語言交際角度來解釋慣用語理解,認為慣用語理解沒有固定的原則,人們會盡力去尋找與慣用語相關的信息。閱讀或聽到慣用語時,成分字詞的概念和整詞的概念都會激活,理解就是尋找兩類概念加工的最大程度關聯。這種關聯取決於慣用語和語境能否提供或激活足夠的關聯信息,如果提供或激活的關聯信息多,理解時需要的認知努力就少。例如「搭鵲橋」,因為能夠激活「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文化信息,人們付出較少的認知努力就可以正確理解。
慣用語的特徵影響知識經驗在慣用語理解中的作用。一是慣用語的來源不同,與使用者知識經驗的匹配程度就不同,理解慣用語的難度也就不同。例如,江浙地區的人更容易理解「做人家」表達的「節約」含義。二是慣用語的可表象性越高,越容易被理解。可表象性高會促進概念隱喻激活,調動個體已有的知識經驗,幫助理解慣用語。研究證實,熟悉性高、可表象性高的歇後語加工速度快,且更容易理解。
未來可探討慣用語理解的腦機制
慣用語是具有語義雙重性的多詞素固定表達,是人類語言複雜化的產物。慣用語理解機制為人們提供了理解多詞素詞和比喻性語言加工的窗口。目前,漢語慣用語研究主要考察字面義與比喻義在理解中的關係,證實漢語慣用語理解屬於混合加工,成分字詞在慣用語理解中起重要作用。張積家等人發現,由於漢語慣用語通常由詞素和亞詞彙單元構成,如「1+2」結構的「翹尾巴」、「2+1」結構的「牆頭草」,每個成分詞素或成分單詞都在慣用語理解中發揮獨特作用。在漢語慣用語理解中,詞素存在比喻義,理解慣用語速度就快。在漢語慣用語產生中,詞素是慣用語整體表徵和成分單詞表徵之間聯結的橋梁。今後研究應採用眼動、腦電和腦成像技術比較在漢語慣用語理解中不同成分字詞的作用大小,探討漢語慣用語理解的腦機制。另外,慣用語是語言抽象化和概括化的體現,在更深的層面上反映人類對世界的認知。人類理解慣用語言外之意的方式(如隱喻),是人類對外部世界複雜認知的有效途徑。因此,採取具身認知的觀點考察對漢語慣用語的理解亦是未來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