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姚連紅 攝影報導
「你家有滅火器嗎?」面對這個問題,多數市民都會回答「沒有」,35歲的市民王雪潔卻會給出不同的答案。
多年來,她家常備消防器材。身邊的同事受她的影響,家裡裝修時也會給滅火器留出位置。王雪潔常說,家裡備一個最好永遠都用不上的滅火器,或許是對家庭消防最划算的投入。
每次搬新家,都會給滅火器留個位置
11月27日上午,記者來到滄州經濟開發區宏府世家小區王雪潔家。一進門,記者看到牆角處擺放著一個滅火器。她從鞋櫃下方拿出三個過濾式消防自救呼吸器。
「新房裝修前,我就買好了這些消防器材。」王雪潔家住8樓,她擔心一旦起火,高層不好逃生,便給一家三口人備下3個過濾式消防自救呼吸器。她還手把手教7歲的女兒佩戴這種呼吸器。現在,女兒不用大人幫忙就能自己戴好。
王雪潔說,其實家裡備這些東西就是為了預防。
王雪潔坦言,她受家庭的影響,從小就有消防安全意識。父親以前在一家生產塑料的企業上班。王雪潔上小學時,就常跟著父親去他的單位看消防演練。回家後,父親也常和她念叨消防的重要性。不管一家人搬到哪裡,家中都會備上一個滅火器,以備不時之需。
「幸運的是,這些年,家裡的滅火器都沒有用到過。這可能和我們平時的防火意識有關係。」王雪潔笑著說。
滅火器當禮物送同事,起到的作用可不小
在單位,王雪潔是出了名的「消防宣傳員」。誰搬了新家,王雪潔都會提醒對方:一定要備一個滅火器。
前段時間,同事彭王芳搬進新家。王雪潔和其他同事一起到彭王芳家看新居。別人送的東西都是床上用品、餐具、鮮花等,王雪潔送給彭王芳一套消防器材。
「你這是盼著我家著火啊?」彭王芳拿著滅火器打趣道。王雪潔一本正經地說:「可別小看我這禮物,這是最實用的東西。」隨後,大家在說說笑笑中,聽王雪潔上了一堂「安全消防課」。
「雪潔啊,我得請你吃飯。」幾個月後的一天,王雪潔忽然接到彭王芳的電話。彭王芳激動得有點語無倫次。
原來,彭王芳住在9樓。當天晚上,家裡忽然停電了。她打開房門想看看鄰居家有沒有電,可一開門,就聞到一股燒焦的味道。她仔細一看,樓道裡的變電箱冒出煙。她打開變電箱的門,火苗一下躥了出來。
鄰居出來後喊道:「快給物業打電話,著火了!」這時,彭王芳忽然想起了王雪潔送的那個特殊的禮物。她趕緊跑回家拿來滅火器,用王雪潔教的方法滅火。幸好,火被及時撲滅,沒有造成更大的損失。
如今,同事都受到王雪潔的影響,誰家裡裝修,都會自覺地擺上一個滅火器。
記者調查:20人中僅1人家中備有滅火器
隨後,記者對市民家中配備滅火器的情況進行走訪調查。對於如何逃生、如何撲滅初期火災的問題,市民都能說出標準答案——用溼毛巾捂住口鼻,弓著身子沿樓梯逃生。不過,卻少有市民在家中常備滅火器。在受訪的20位市民中,僅有1人家中備有滅火器。
「看到過高層發生火災的新聞,為了預防,我就買了一套消防器材。」家住新華區泰和世家小區的張女士是受訪者當中唯一在家裡配備消防器材的市民。她說,以前聽說過朋友家起火的事。一旦家裡起火,不及時撲滅,後果很嚴重。
另外接受採訪的19位市民家都沒有配備滅火器。他們普遍認為,小區裡有消防栓,而且火災是小概率事件,起火後有消防部門來救火。
「家裡放個滅火器,總感覺怪怪的,再說家裡有小孩子,感覺不安全。」市民張輝家雖然沒有配備滅火器,但他覺得確實有必要買一個。
消防部門:市民的消防意識有所提高
對此,消防部門工作人員表示,雖然並沒有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居民家裡要配備消防器材,但隨著市民消防意識的提高,像王雪潔這樣在家裡準備滅火器的人越來越多。
消防人員建議,市民家中可以配備家用滅火器、逃生繩、強光手電筒及防毒面具等。家庭發生火災時,自救滅火尤為重要。
消防人員說,市民日常生活中防範火災的發生才是消防安全的根本。大家出門時要斷水斷電,定期檢查家裡的電路老化情況,充電器不能長時間不拔……這樣,才能避免火災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