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推選活動到今年,已是第11屆。從今年起,中宣部、教育部將聯合宣傳表彰全國教書育人楷模。考慮到抗疫的特殊情況,決定增加2個名額,今年共計推出12位「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這12位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涵蓋了高教、職教、基教、幼教、特教等各級各類教育,同時兼顧了地域、民族、性別、年齡等因素,既有在抗疫中表現突出的名師大家(鍾南山、張伯禮),也有在鄉村默默奉獻的一線教師。
一起來看他們的故事↓↓↓
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教師竇桂梅
竇桂梅,女,漢族,1967年4月生,中共黨員,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教師。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是一次大考,「停課不停學」對教育系統是一次大考。清華附小臨危受命,竇桂梅帶領清華附小全體教師盡銳出戰,勇挑重任,承擔起疫情期間,向全國小學生直播全學科課程的任務。
竇桂梅說:「清華附小是與新中國同呼吸、共命運成長起來的學校。我是黨和人民培養的特級教師。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使命。」
2月17日,竇桂梅成為站上直播課堂的第一人,開啟清華附小向全國直播五育並舉全學科課程的先河。
118天的連續奮戰,232名一線骨幹教師的現場直播,816節直播課,7000餘人次學生參與錄製,電視直播覆蓋3533萬個家庭,電視和網絡媒體直播及點播總量達6.54億次,滿意率達92%……
除此之外,清華附小還同時為國家中小學雲平臺錄製小學課程346節,直播加錄播共計1162節課面向全國所有地區開放,共在藍天下,同上一堂課。
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教授張伯禮
張伯禮,男,漢族,1948年2月生,中共黨員,天津中醫藥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他經常對身邊的人說:「我平生最大的理想,就是讓中醫藥發揚光大。」正因為如此,他一生追求、無怨無悔。而他沒想到的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他與他熱愛的中醫藥一道上了「熱搜」。
2020新春時節,新冠肺炎疫情爆發。
張伯禮被中央疫情防控指導組急召馳援武漢,率領中醫「國家隊」進駐江夏中醫方艙醫院。
從2月14日開艙至3月10日休艙,江夏中醫方艙醫院運行26天,收治病人564人,實現了「三個零」:病人零轉重、零復陽;醫護人員零感染。
82天的武漢戰「疫」,把膽留在武漢的張伯禮,挺起了中醫藥人的脊梁。中醫藥以其優異表現和突出貢獻實力「圈粉」,在抗疫戰場上書寫了文化自信的絢麗篇章。
東北師範大學教授高夯
高夯,男,漢族,1956年10月生,中共黨員,東北師範大學教授。
「教數學是我的樂趣,三尺講臺是我今生的摯愛。」這是一位以數學為樂趣的大先生。
東北師大的故事就是如何當老師的故事。高夯的故事就是一個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師者仁心的故事。
執教育人三十餘年來,他始終以學生為中心,休息時間都用來給學生開討論班,一開就是三十幾年,風雨無阻。由於過度勞累,他甚至暈倒在了辦公室。但無論多麼緊張疲勞,走上講臺的高夯總是充滿激情,希望將自己的所知傾囊相授,把全部的溫暖都給學生。
「三尺講臺系國運,一生秉燭鑄民魂」,高夯還將目光投向東北地區貧困縣的教育。多少年來,誰也說不清楚,高夯曾多少次顛簸往返於長春與撫松、喀左、林甸等多個貧困縣之間。他帶領團隊探索實施的UGS教師教育新模式,走出了一條東北師大在新時代教育扶貧的新路。
心有大我、強師報國。飽含對國家基礎教育事業、對民族復興大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30餘年精耕數學教育,用實際行動做教育改革的奮進者、教育扶貧的先行者、學生成長的引導者。這就是他——高夯,為基礎教育躬耕的大學教授。
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汴河中心小學教師孫浩
孫浩,男,漢族,1980年10月生,中共黨員,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汴河中心小學教師。
二十年前,師範畢業的他帶著對教育事業的熱忱和對學生的喜愛,回到了家鄉小學任教,面對低矮的瓦房、陳舊的課桌、斑駁的黑板,以及無人照顧的留守兒童,他就像麥田的守望者,在鄉村教師這個崗位上,一守就是20年。
20年來,他用一顆真誠的愛心做農村娃身邊最親的人,走進留守孩子們的內心,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他深入研究農村課堂,形成了質樸自然的教學風格,發表多篇教學感悟,20多篇論文在省市獲獎,成為年輕的省級教壇新星。他每年進行公開課講座10多場,有效帶動了一批教師的專業成長。他積極響應號召,遠赴新疆皮山縣開展援疆支教工作,為促進民族團結、助力教育脫貧作出了貢獻。曾獲全國模範教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優秀支教教師等榮譽。
微風輕撫,麥浪起伏,一波趕著一波推向遠方。一位執著的守望者站在青青麥田邊,那些麥穗一樣的孩子,仿佛在招手致敬,巨大的責任感在他心底不斷地湧動,升騰!他就是鄉村教育這方麥田的守望者——孫浩。
山東省濰坊商業學校教師魏亞麗
魏亞麗,女,漢族,1974年8月生,山東省濰坊商業學校教師。
她堅守會計專業教學一線27年,屢次帶領學生斬獲全國冠軍,創造世界紀錄;她既注重技能培養、就業創業,更注重學生可持續發展,讓四百多名職教生成為本科生……印在職教道路的一串串足跡,見證她成長為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學者型、專家型教師。
榮譽的背後,是她始終如一的堅持,是夢想照進現實的堅守,是以師者之心守築夢之道,以父母之心對待每一個孩子的大愛情懷。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魏亞麗始終堅持為學生的「三觀」扶正築基,用感召的力量做學生成長的領路人,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陽光般的溫暖,始終是她堅持的理想和不懈的追求。內化於心、外化於行,魏亞麗以潤物無聲的方式,讓學生的思想和精神之花由內而外燦爛生發。
講臺上,她一直教導學生要做胸有大志、心有大我、肩有大任、行有大德的人,要有信心、有能力、有家國情懷、有責任擔當。庚子之春,因新冠肺炎疫情,假期延長,許多學生在她的帶動和鼓勵下,成為抗疫志願者,他們有的到社區執勤,有的宣傳防疫知識,還有的主動開展朋友圈「帶貨」,讓滯銷的農副產品直達「四面八方」的餐桌。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因為熱愛,所以堅守一線;因為熱愛,所以精益求精;因為熱愛,所以無悔耕耘。皆因熱愛,魏亞麗執著奮鬥,成為築夢者,做照亮學生人生旅途的明燈,為教育事業改革發展貢獻力量。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胡豫
胡豫,男,漢族,1964年4月生,中共黨員,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第一臨床學院院長、教授。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他帶領團隊構建涵蓋「診斷篩查、患者收治、重症救治、康復管理」的全鏈條防治網,落實開展核酸檢測、改造重症患者定點醫院、開建方艙醫院。
他作為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積極推進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科研創新有機融合,培養了大批卓越醫學人才。主持建設高校本科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開展基於SPOC的混合式教學改革,結合臨床教學特點,應用於理論課、教學查房及臨床技能課等諸多教學環節中,有效提升了教學成效。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等榮譽。
廣州醫科大學教授鍾南山
鍾南山,男,漢族,1936年10月生,中共黨員,廣州醫科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他從教從醫一甲子,以其名字命名的廣州醫科大學及廣東實驗中學「南山班」是示範性教學集體,領銜的教師團隊被認定為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為呼吸疾病領域培養了大量接班人。
他致力於推動國家重大呼吸道傳染病防控體系建設,帶領團隊建立國際先進的新發特發呼吸道重大傳染病「防—監—治—控」鏈式周期管理體系,建立覆蓋全國的流感監測哨點,創立呼吸病毒滴度預警技術,全病程縱向動態監測。
從非典到新冠,一直投身抗疫一線,成為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建設的推動者。曾獲改革先鋒、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等榮譽,是當之無愧的國士!
海南大學教授張雲閣
張雲閣,男,漢族,1963年4月生,中共黨員,海南大學教授。
他三十五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高校思政課教學第一線,深深影響著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被稱為學生思想的領航人。
率領團隊歷時11年成功構建高校思政課「一主三輔」實踐教學模式,實現了我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落實難」、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兩張皮」等問題的重大突破。
他主持的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使國內95所高校的10萬大學生選學受益。曾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年度影響力人物等榮譽。
四川省瀘州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肖敏
肖敏,女,漢族,1977年3月生,四川省瀘州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
從事特教24年以來,她秉持「適性而教,以愛育愛」的教育理念,真情付出,潛心育人。在聾生語文等學科教學中,她以心理輔導、社會實踐、課外閱讀、多元表達等方式破解溝通障礙,聯通無聲世界與有聲世界。
帶領團隊建設「聽障學生就業心理指導」「聽障學生手工藝」「殘障學生校園遊戲」「重度多重障礙兒童送教上門」等系列校本課程,取得良好教育效果。主動承擔對薄弱特殊教育學校的支教工作,充分發揮輻射引領作用。曾獲教育部「特教園丁獎」、四川省教學成果一等獎等榮譽。
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城關鎮中心幼兒園教師何梅
何梅,女,漢族,1987年11月生,中共黨員,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城關鎮中心幼兒園教師。
她鍾愛幼教事業,以慈母之心架起育人之橋,接送學生過河,為貧困山區學生提供免費午餐。
2020年7月2日,赫章縣發生4.5級地震,她率先衝進教室,採取先避後撤措施,在17秒內讓32名孩子安全撤離教室,1分鐘內完成全部躲避和撤離工作,確保孩子們在大災面前安然無恙。
她堅持每周開展一次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安全主題教育活動,每月開展一次安全隱患排查治理,每學期開展一次防震演練,提高幼兒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為社會樹立了正能量的幼兒教師形象。曾獲貴州省教學科研論文獎。
雲南省麗江市華坪女子高中教師張桂梅
張桂梅,女,滿族,1957年6月生,中共黨員,雲南省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長、教師。
她堅守滇西貧困地區40多年,投身深度貧困山區教育扶貧主戰場,為當地教育脫貧作出重要貢獻。建成針對貧困山區家庭困難女孩的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使1600多名貧困家庭學生圓夢大學。
長期拖著病體忘我工作,將自己工資、所獲獎金和社會捐助診療費等100多萬元全部用於興教辦學,用實際行動兌現著「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的諾言,用不懈追求書寫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黨和人民事業永遠奮鬥的絢麗人生。曾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最美鄉村教師等榮譽。
陝西省鹹陽市旬邑縣馬欄齊心九年制寄宿學校教師丁海燕
丁海燕,女,回族,1967年9月生,中共黨員,陝西省鹹陽市旬邑縣馬欄齊心九年制寄宿學校教師。
她為山區教育事業奉獻30餘年,任教期間,翻山越嶺,到學生家為學生輔導、補課。把每一個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對待,給家庭貧困的學生送吃送穿,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為「丁媽媽」。熱心幫助同事,指導年輕教師,深得大家信任。
工作之餘深入到學生和群眾中,利用家訪等時機,講述民族團結的重要性。
儘管自己生活拮据,但依然長期義務照料村上的兩名孤寡老人,用實際行動書寫師者風範,詮釋立德樹人。曾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陝西省教書育人楷模等榮譽。
他們是當之無愧的時代楷模,是當代青少年應當學習、崇拜、追隨的「巨星」,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就是由這樣一代又一代的脊梁挑起,中華文明也是因他們而代代相承。
向平凡致敬,向偉大致敬,向楷模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