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將重畫地圖 行政區劃為「三都十五縣」(圖)

2020-12-17 央視網
專題:圖片頻道

三都十五縣規劃圖

  新華網消息: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昨天上午召集臺灣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人長劉兆玄與相關部門,敲定臺灣地區將走向「三都十五縣」,並確認臺中縣市後年合併的時程。馬英九指示臺灣內政與經建部門進行細節規劃,一個月內再向其簡報。

  據報導,所謂「三都十五縣」的「三都」是:臺北都會區(臺北市、縣、基隆市,2014年合併)、臺中都會區(臺中市、縣,2010年合併)、高雄都會區(高雄市、縣,南部縣市長爭取2011年合併)。

  十五縣是:桃園、新竹(新竹市、縣)、苗慄、彰化、南投、雲林、嘉義(嘉義市、縣)、臺南(臺南市、縣)、屏東、宜蘭、花蓮、臺東、澎湖、金門、連江。

  劉兆玄昨天上午率臺當局相關部門,正式向馬英九提報「三都十五縣」規劃案,馬英九也邀請國民黨秘書長吳敦義、政策會執行長林益世聽取報告。馬指示,應考慮經濟、交通等因素,「重視民意,循序漸進,持續推動」。

  臺當局核心人士指出,整個行政區劃的問題,涉及更「上位」的土地規劃,包括人口分布、交通、產業、區域特性、水資源保護、山坡地、海岸線等,這些都有待馬英九定奪。

  據報導,馬英九昨天馬不停蹄,下午又聽取學者專家的土地規劃報告,「上位」概念已漸趨完整;馬認為,臺灣要提高國際競爭力,「三都十五縣」推行刻不容緩。

  報導指出,「三都十五縣」涉及多項「修法」,包括「地方制度法」、「財政收支劃分法」等,其中地方公職人員任期、改制日期、縣及鄉鎮市自治法規、組織員額、都內區劃設、區的地方自治事項、財政劃分比例與分配公式等配套,都待確認。

  臺灣內政主管部門表示,將儘速提出「地方制度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送臺「立法院」審議。(雲鵬) (來源:新華網)

責編:李興存

相關焦點

  • 馬英九將重畫臺灣地圖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撰稿人韋博報導,馬英九昨天(26日)上午召集「行政院長」劉兆玄與相關部會敲定臺灣將走向「三都十五縣」,並確認臺中縣市後年合併的時程。據臺灣《聯合報》27日消息稱,「三都十五縣」的「三都」是:臺北都會區(臺北市、縣、基隆市,2014年合併)、臺中都會區(臺中市、縣,2010年合併)、高雄都會區(高雄市、縣,南部縣市長爭取2011年合併)。十五縣是:桃園、新竹(新竹市、縣)、苗慄、彰化、南投、雲林、嘉義(嘉義市、縣)、臺南(臺南市、縣)、屏東、宜蘭、花蓮、臺東、澎湖、金門、連江。
  • 描繪清代福建省行政區劃及境內河道沿海島嶼等分布地圖《福建全圖》
    《福建全圖》地圖描繪了福建省所轄10府、2直隸州、4廳、62縣所轄行政區劃及境內河道、湖泊、沿海島嶼等分布;另附臺灣島中央山脈以西的半部及澎湖群島;臺灣西半部的行政區劃大致表達了。全圖以計裡畫方的方式(每方百裡)繪製,方位標於圖之四邊。
  • 地圖文化之旅——上海市行政區劃的變遷
    ,決定將洋涇區劃分為兩個區:東昌區和洋涇區。1958年1月和11月,國務院批准將歷史上與上海關係密切的上海等10個縣,從江蘇省相繼劃入上海市。這是上海建市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行政區劃調整,奠定了今天上海市行政區域範圍的基礎。1964年,通過行政區劃調整,上海市時轄10個市區和10個郊縣,共20個區縣,這種狀況一直保持到1979年。
  • [視頻]透視臺灣縣市合併
    6月23號,臺灣當局內政部門縣市改制升格審查會公布了7件縣市合併升格案的審查結果,其中臺北縣、臺中縣市和高雄縣市被允許改制升格為所謂的「直轄市」。那麼為什麼是這幾個縣市被確定升格?縣市升格之後地方勢力又會發生哪些變化?它對於臺灣年底的選舉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今天我們就相關的話題通過衛星連縣,邀請到兩位嘉賓來共同進行探討。
  • 中國地圖|最新行政區劃圖+行政統計表
    ↑↑↑ 點擊藍字關注[地圖窩]精品源源不斷!
  • 2020年行政區劃圖12地有變化
    主要包括新設市區、撤縣設區、撤縣設市、兩區合併、行政區歸屬調整等方面。從城市上來看,共有成都、長春、煙臺、邢臺、蕪湖、六盤水、南通、伊寧8個城市完成擴容,青海同仁縣、江西龍南縣、安徽蕪湖縣等3個縣完成撤縣設市。三沙市直接由直筒子市升級為雙區市。所以,在2020年,中國地圖至少發生了12處縣級以上的行政區變化。
  • 描繪清代江陰縣轄行政區劃地圖《江陰全圖》
    《江陰全圖》地圖名標示在圖上方。全圖屬常州府江陰縣轄行政區劃地圖。 全圖未附圖例、比例及方位,但從圖中地理環境、行政區劃的分布,判斷為北上、南下。
  • 全國各省(分縣)行政區劃圖高清版
    個、自治縣117個、旗49個、自治旗3個、特區1個、林區1個),鄉級行政區39945個(其中區公所2個、鎮21297個、鄉9118個、蘇木153個、民族鄉981個、民族蘇木1個、街道8393個),全國範圍行政村總數為691510個。
  • 福建福州行政區劃史,西漢建縣於冶山,南陳建州於侯官
    秦朝秦朝統一六國以後,分五路大軍南徵百越,其中一路攻取東甌(今浙江省一帶)和閩越(今福建省一帶)。西漢漢武帝平閩越後,改閩越王都東冶為冶縣,屬會稽郡管轄。冶縣治所在冶山,即今福州市屏山東麓,此時今福建全省僅有這一個縣。但冶縣並不是今福州市城區行政建制的起源,東漢後廢。此外,冶縣以越王冶鑄為名。
  • 明朝治理時期臺灣行政區劃
    建築熱蘭遮城(即赤嵌城,臺灣城)。1626年,西班登陸雞籠,修建聖薩爾瓦多城。1629年,西班牙在淡水建築聖多明哥城(淡水城,當地居民稱紅毛城)。1634年,荷蘭熱蘭遮城完工。1642年,荷蘭逐出西班牙人,佔領臺灣北部。1644年,改聖多明哥城為安東尼堡(仍稱紅毛城)。1652年,建普羅民遮城。1661年,荷蘭普羅文查城投降。
  • 1945年以後臺灣的行政區劃
    1945年以後臺灣的行政區劃 時間:2005-11-21 14:23   來源:   1945年10月臺灣正式歸還。國民黨政府接管臺灣,考慮到地方自治的需要,乃將日本統治時期的五州三廳,改為八縣,並將日本統治時期的11市改為9省轄市、2縣轄市。九市:臺北市、高雄市、屏東市、嘉義市、基隆市、臺中市、臺南市、彰化市、新竹市。八縣:臺北縣、高雄縣、澎湖縣、臺中縣、臺南縣、新竹縣、臺東縣、花蓮縣。
  •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圖集》編制完成並發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圖集》是有史以來第一部標準權威的國家行政區劃專題地圖集。採用8開本,尺寸為297×420mm。由民政部、國家測繪局組織編制,中國地圖出版社發行。該圖集的主題是行政區劃,圖集匯集了行政區劃設置調整、地名標準化、行政區域界線勘界和國家基礎測繪的最新成果資料,是半個多世紀來我國行政區劃、地名和行政區域界線管理工作成果的集中體現。    該圖集有三個鮮明特點:    一是權威性。國家歷來重視行政區劃圖的編制,把它作為一種重要地圖和行政區劃專題地圖加以管理。
  • 淄博市行政區劃史,臨淄為現存首縣,淄川主導唐宋元
    全文約2000字,配地圖11張,請妥善安排閱讀時間。底圖為現代地圖,用作古今對照。下列圖中黑色虛線內為當代淄博市行政區劃範圍。先秦時期,今淄博市地區屬齊國。記載秦朝統一天下設郡置縣,其地開始納入全國行政區劃中。
  • 從古萬全鄉區域行政區劃沿革看昆陽、萬全、海西三大板塊的演進
    平陽於晉太康初建縣,初名始陽,不久改名橫陽。隋唐之際一度撤銷縣制,併入安固,武則天大足元年復置縣稱橫陽,錢鏐天寶七年改名平陽。北宋熙寧初王安石變法,縣以下區劃實行鄉、都、裡(保)之制。元成宗元貞元年升為州(是時改裡為圖),明洪武三年降為縣。明初沿襲元制。
  • 走近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圖集》
    一方面,圖集編輯部在民政部的高效組織下,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最新行政區劃資料分析整理入庫,為圖集的編制工作打下了較好的基礎。另一方面,編輯部充分利用了中圖社庫圖一體化的編制出版技術,大大縮短了編制周期,提高了編制質量,這也是圖集能夠按時保質出版的關鍵所在。行政區劃是國家治理的基本框架,關係國家疆域、領土和主權,關係生產力結構與布局,關係人民群眾生產生活。
  • 臺灣行政區劃
    每天都有分享,請放心關注                                      臺灣當局實際控制地區行政區劃為2個省(臺灣省全境和福建省部分地區)、6個「院轄市」(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其中臺灣省下轄11個縣、3個市
  • 描繪清代浙江省行政區劃境內河道沿海島嶼等分布地圖《浙江全圖》
    《浙江全圖》地圖描繪了浙江省所轄11府、1直隸廳、1廳、1州、75縣等行政區劃及境內河道、湖泊、沿海諸島嶼等分布。全圖以計裡畫方的方式(每方百裡)繪製。方位標於圖之四邊。圖右下方附圖說,敘述境內若干府、州道路裡程及省會杭州府與京師順天府(北京)的方位、距離、裡程。
  • 中國地圖|最新行政區劃圖 行政統計表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圖中國行政區劃統計表(2019)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2019年最新統計,中國目前共有省級行政區34個(其中直轄市4個、省23個、自治區5個、特別行政區2個),地級行政區333個(其中地級市293個、地區7個、自治州30個、盟3個),縣級行政區2851個(其中市轄區970個、縣級市375個、縣1335個、自治縣117個、旗49個、自治旗3個、特區1個、林區1個),鄉級行政區39945個(其中區公所2個、鎮
  • 中國臺灣島和澎湖列島的全景地圖清代《臺灣及澎湖列島全圖》
    《臺灣及澎湖列島全圖》描繪了清代光緒8年(1882 年)以後繪製的臺灣島和澎湖列島全景彩色地圖。《臺灣及澎湖列島全圖》現臧於美國國會圖書館以下為部分截圖《臺灣及澎湖列島全圖》這幅地圖由福建地方長官李聯琨設計和繪製,作為給該省總督行政管理參考的備忘錄。
  • 臺灣行政區劃歷史沿革
    臺灣行政區劃歷史沿革 時間:2005-11-21 13:52   來源:   公元230年,吳國大將渡海到達「夷洲」(臺灣)。隋唐稱臺灣未「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