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支招】面對疫情情緒焦慮時,如何進行心理疏導?

2020-12-22 漯河統戰網
 近期,湖北武漢突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並快速蔓延至全國各地,隨之而來的各類擔憂、恐慌也在人群當中擴散開來。隨著確診病例人數持續上升,我們還看到了一種「情緒的瘟疫」。
許多人說,自己快要被淹沒在各類負面信息中,情緒過度捲入,但又好像無能為力:「焦慮地持續刷微博,從不恐慌刷到恐慌」「看久了會呼吸不暢、胸悶、胃疼、想流淚」、「最近三四天幾乎沒合眼,一直在想,自己能做什麼?」......其實,這很可能意味著我們正在經歷心理學上所說的「壓力應激反應」。
這是一種荷爾蒙導致的情緒反應。當你身處於一個壓力性環境,如:經歷重大社會創傷(SARS疫情、地震、新型肺炎疫情等),就會在我們的大腦中牽引出一系列的身體反應,比如:情緒或生理上出現失眠、作息異常、記憶力下降、頭暈胸悶等。

它是一種下意識的生理和情緒反應,是一種正常反應。因為我們都處在社會生活中,與組織和他人相連。不要說親歷其中,即便是目睹一起負面事件,人們都會出現類似的創傷反應。


所以,首先我們要正視這種反應。其次是要管理好我們的情緒。在維持正常作息、飲食和適當運動的前提下,我們還可以這樣做:


 一、正確認識疫情。這段時間,微博、微信以及各類信息都在關注疫情,真假難辨的信息被大肆渲染。我們首先要科學認識「新型冠狀病毒」,它的傳播方式、感染症狀,如果發生相似症狀,不盲目猜測,及時就醫。同時理性接收疫情信息,查看官方消息,聽從專家建議,不信謠、不傳謠,做好自身防控,並控制自己每日接收信息的時間和數量,查看新聞時間儘量不超過一小時,睡前也不過多瀏覽負面信息。
二、應對負面情緒。面對這場突發疫情,很多人的生活被打亂,本該熱鬧、團聚的春節也不得不選擇安靜獨處。對生活、對工作、對未來的不確定,都會引起不良情緒。居家期間,我們可以選擇做一些自己比較喜歡的、放鬆的事情,如看電影、打掃房間、玩簡單的小遊戲、室內運動、冥想、瑜伽等。要相信科學,相信人類發展至今已經具備了應對各種困難的能力。還可以通過和家人的溝通互動,彼此關心,給予心理支持。如獨處感到孤獨、害怕,不隨意外出,可以通過電話、視頻的方式與其他家人朋友聊天,舒緩負面情緒,增強抗擊疫情的信心。


三、尋求專業幫助。如果你或你身邊的人出現恐懼、無助、空虛、無用感、憤怒、失眠等無法自行緩解的情況,可以向各地專業心理救援組織尋求幫助,通過向心理諮詢師諮詢判斷自己的心理狀況,依靠科學的心理諮詢技術來解決自身無法應對和處理的心理困境。

如果在此期間不慎接觸患者、被居家隔離或確診,應該積極配合工作人員及醫生的指導和治療。同時,因為對疾病的恐懼和擔憂可能會產生各類負性情緒反應,可以這樣進行自我心理調適:


一、正視疫情信息。理性、客觀認識疫情的信息,可以幫助穩定你的情緒狀態,避免因片面、不實、情緒化的疫情信息引起情緒的波動,也可多關注治癒出院的相關信息。
二、適度活動、情緒宣洩。在有限的空間內也可安排一些適度的軀體活動來緩解緊張情緒,同時獲得放鬆體驗。每天臥床時間不超過8小時(特殊的醫療要求除外),不長時間看手機等,可以每天在室內適當走動、打太極拳或八段錦等。如果情緒變化,可以尋找你的宣洩途徑,如與親人朋友傾訴,允許自己表達脆弱、悲傷、難過的情緒。也可以每天利用少量時間寫下自己當下的感受來宣洩情緒。
三、營造安全感、保持放鬆。儘管疫情依然很嚴峻,存在很多未知的風險,但是通過積極關注周圍環境中能夠給你帶來安全感的信息,並重複告知自己已知的正向信息,幫助自己重建安全感,可以更有力量地面對與疾病的這場「戰役」,緩解疾病帶給自己的心理壓力。如果你想使自己保持平靜,請使用簡單的方式,例如:深呼吸,從1數到5,然後緩慢地呼出氣。正念冥想被證實可以提高人的免疫力,促進康復。手機裡有關於冥想的APP,可以每天花點時間練習,回到當下,關注呼吸,將注意力錨定在腹部、鼻腔,或者雙腳與地面的接觸,進行自然而緩慢的腹式呼吸,疏解壓力,改善情緒。
四、接納負性情緒。人們對於突如其來的未知會感到焦慮、恐懼、憤怒、無助等,甚至有的人會出現心慌、頭昏、胸悶、出汗、顫抖等生理反應,這些都是正常身心反應。當你開始嘗試監測和識別自己心理反應的時候,嘗試著接納自己的情緒、生理反應,允許這些反應的出現,而不是否認和排斥。接納當下發生的一切,積極的改變自然就會發生。此外,也可以選擇採用放鬆技術來緩解焦慮。

五、保持人際聯繫。雖然接受隔離觀察或治療時所處空間有限,但是內心依然要和外界保持連接。建議每天至少保持1次與家人或朋友打電話或發微信,從他們那裡獲取支持,汲取溫暖和力量,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還可以回想自己以往遇到困境或挑戰是如何成功應對的,是否有一些策略可以應用到現在,調動內在資源,增進積極情緒。

六、尋求專業幫助。如果監測到自己的心理狀況持續惡化,如嚴重的失眠、焦慮、抑鬱等,而且無法通過自我調適得到改善和緩解,可以儘快向專業的精神科醫生或心理治療師尋求幫助。


最後,不要忘了,這個世界穿透一切高牆的東西,它就在我們的內心深處,那就是希望。沒有過不去的冬天,也沒有來不了的春天,我們一定要堅信:疫情很快就會過去,春天很快就會到來。


快速自檢:你是否陷入「過度應激反應」?

許多人會在不自知的狀態下,陷入「過度應激反應」困境,無法自拔。我們在此列出一些有專業心理學支撐的實用心理技巧,告訴你應該如何判斷、應對這類「應激反應」,希望能幫助你度過這段特殊的時光。
以下這幾種表現(改編自CMHS,2004),可以幫助你進行自我判斷:我是不是已經陷入「過度應激反應」了?
  • 腸胃問題

  • 頭痛,其他酸痛

  • 視覺障礙

  • 體重減輕或增加

  • 出汗或發冷

  • 震顫或肌肉抽搐

  • 容易被嚇到

  • 慢性疲勞或睡眠障礙

  • 免疫系統疾病

  • 感到英勇、欣快或無敵感

  • 否認現實

  • 焦慮或恐懼

  • 抑鬱

  • 愧疚

  • 冷漠

  • 悲傷

  • 自我隔離

  • 責備自己,感覺自己尤其渺小,什麼忙也幫不上

  • 難以給予他人、或難以接受幫助

  • 無法享受快樂或樂趣,無法忍受任何娛樂性活動

這些症狀,都是我們面對創傷事件的正常反應,一般來說會隨著時間推移逐漸緩解。
但請注意,如果這些症狀中有幾項持續超一個月,並影響到日常生活和人際關係,你就有患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可能,請及時尋求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
本文作者是農工黨黨員、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廈門美麗心靈心理諮詢中心主任戴仕梅。

目前疫情形勢嚴峻,引發部分群眾緊張、焦慮、失眠等心理問題。2月3日,國家衛健委疾控局副局長王斌在新聞發布會上指出:「隨著疫情的發展,公眾很需要心理方面的疏導和積極情緒的應對。」農工黨福建廈門市委會在組織一線醫護人員投入抗擊疫情戰線的同時,也迅速組織專家積極開展心理救助工作。
戴仕梅在接到通知的第一天,快速動員中心的十幾名心理諮詢專家,對接文明辦、衛健委、心理學會、社工協會等單位和部門,第一時間開通心理援助熱線電話,啟動疫情防控心理救助工作,為疫情時期的公眾提供專家的心理援助服務。心理救助熱線開通以來,截止目前已接到二十多例因疫情引發的心理問題的求助電話。
打入心理援助熱電話的群眾,有的是因之前有感冒引發咳嗽症狀而擔心自己是感染上了新型冠狀病毒,有的是去求醫過程中懷疑自己被感染,有的是因為買不到口罩而深感無助,有的是因為過度關注各種新聞和小道消息而陷入恐慌,有的則是因疫情而加重原來存在的抑鬱精神類疾病,等等。他們因疫情而出現緊張、焦慮,甚至恐懼等心理問題,出現失眠、身體不適等情形,甚至加重原來的病情而無法工作學習。面對公眾的心理求助,戴仕梅和專家們都耐心傾聽,悉心開導,提出專業的建議,幫助他們走出心理困境,正視自身的情況,以積極健康的心態面對疫情。
戴仕梅認為,公眾因疫情而產生心理問題是正常的反應,要正視這種反應,進而才能管理好情緒,疏緩心理問題。她建議要關注權威渠道的消息,不要被各種錯誤信息所誤導,要加強自身防範措施,樹立必勝的信心,保持積極健康的心態,要因地制宜,適當運動,增強免疫力,也可以多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向親朋好友傾訴,讓情緒得到宣洩。
廈門美麗心靈心理諮詢中心公益心理援助熱線(工作時間:9:00—21:00):0592-5801161

作者:戴仕梅

來源:團結報團結網

相關焦點

  • 帶娃焦慮?娃也很焦慮!如何緩解?專家「支招」
    帶娃焦慮?娃也很焦慮!如何緩解? 疫情期間,不少孩子表現出了焦慮、沮喪、恐慌,甚至抑鬱等負面情緒;同時,他們還要面臨考試、升學等壓力。
  • 專家支招:面對疫情,家長如何讓孩子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
    面對疫情和延期開學,廣大家長們該如何調整自己和孩子們的情緒,保持孩子們健康的心理狀態呢?市委文明辦會同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中心組織心理專家給您支招。 合理安排居家活動 這個假期因疫情影響,電影院、公園、遊戲廳等遊樂場所關閉,春節文化娛樂活動取消,讓孩子們天天呆在家中,假期生活少了色彩和樂趣,也容易滋生煩躁情緒。特別是延期開學,又增加了孩子們呆在家裡的時長,讓焦躁情緒更為強烈。因此,家長們要幫助孩子們合理安排時間、制定學習計劃、充實居家生活、培養健康情趣。
  • 疫情防控期間,如何緩解心理壓力?專家支招
    組織開展各類線上文體娛樂活動、網上心理諮詢服務,引導居民舒緩情緒、理解配合防疫工作。集中醫學觀察人員心理壓力大?專家:要努力保持內心的平和狀態新聞發布會上,新疆心理衛生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徐向東針對接受醫學觀察人員如何做好心理調查和情緒管理,提出了多方面的建議。徐向東說,接受醫學觀察人員感受到一定的心理壓力,是正常的反應。
  • 易發脾氣、過度焦慮如何緩解?專家來支招!疫情防控心理疏導20問,快...
    受疫情影響,許多人可能出現易發脾氣、過度焦慮等情緒,疫情防控心理疏導20問,趕緊收藏!家校防護篇1.低齡兒童,長期居家,易發脾氣,如何安撫?答:各校延遲開學,學校要求教師進行線上教學,對於部分教師來說,對電子設備的熟練度和授課技巧有欠缺,無法把控學生教學進度,都會蓄積不良情緒。在家授課,同時影響到家人,稍有與焦慮相關的事情,就會促使焦慮情緒大爆發。建議要審視自己特殊時期的教學能力,不要高估和過度評價。
  • 面對疫情心理防護同樣重要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給您支招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來勢洶洶,隨處可見的大口罩,熒幕、新聞上的疫情動態難免讓人「心慌慌」,如何做好個人心理調適尤其重要。中國科協科普中國特約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科普團隊支招,讓大家從容應對疫情。
  • 疫情之下護心情:五個關鍵詞看中國官方為心理健康支招
    疫情之下護心情:五個關鍵詞看中國官方為心理健康支招中新社北京2月3日電 題:疫情之下護心情:五個關鍵詞看中國官方為心理健康支招作者 李京澤 李純>恐慌、焦慮、消沉……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不同人群產生了心理壓力甚至是心理健康問題。
  • 防疫科普┋疫情期間如何疏導孩子的焦慮和厭學情緒?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民眾應對心理壓力的問題受到廣泛關注,其中,青少年學生群體更面臨開課不開學的挑戰。他們會有什麼樣的身心變化?應該如何疏導他們的焦慮和厭學情緒?本期科普專家:陳秋燕,西南民族大學社會學與心理學學院院長、教授,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一、疫情期間,青少年的身心會有什麼反應?具體的表現有哪些?
  • 如何對癌症患者進行心理疏導
    許多親屬和癌症患者承受的心理負擔一樣大。患者是承受了軀體上的疼痛不適和治療的副作用,但是家屬們承擔了更多是焦慮、緊張、同情,想幫助卻感到無力,想開口又害怕傷害,自己的痛苦、恐懼更是無法對患者言說。所以雙方抑鬱的情緒同樣強烈,仿佛置身於獨立的荒島。明明彼此關心,卻難以溝通。他們處於同情和負擔過重的矛盾之中,也置於有力和無力的困境之中。
  • 疫情期間幼兒及家長心理疏導之初探
    ◎ 王文俊 韓 青2020年寒假這一特殊時期,大家一直「宅」在家中,心情難免會有些焦慮,面對疫情,除了要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心理上微妙的變化一樣要重視。同時,我們還通過微信群、學校美篇等形式不定期的向家長推送舒緩心理的繪本故事、兒歌、親子健康活動以及疫情期間防治小知識,以及特殊時期家長如何正確的給孩子開展健康的心理疏導小貼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1.家長要耐心傾聽。耐心傾聽你的孩子,了解孩子在害怕什麼、焦慮什麼。需要告訴孩子,傳染病不是今天才有,曾經有過,將來也會有,人類曾經很多次一起努力戰勝了傳染病。
  • 開學初,幼兒心理疏導小妙招,推薦給家長閱讀
    為緩解家長和幼兒的心理壓力,提高心理免疫力,增強戰勝疫情的信心,幼兒園給家長和幼兒幾點溫馨的建議。 3-6歲幼兒心理發展特點 1、3-6歲孩子思維發展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他們依靠事物的具體形象和表面來進行思考
  • 疫情中產生負面情緒咋疏導?專家教你幾招
    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許多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停工、停學、居家隔離……更是讓不少人陷入了鬱悶、恐慌的情緒中。2月5日,華商報記者採訪了省民政廳指定的心理援助熱線專家——陝西省心理諮詢師協會辦公室主任吳鳳玲,專家告訴你,該怎樣面對疫情中的負面情緒。
  • 許燕:疫情防控科學化的心理疏導與幹預方式至關重要
    新華網北京3月31日電(記者楊昱)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疫情不僅是對公共衛生事業的挑戰,也是對民眾心理的挑戰。疫情發生後,應該怎樣建立心理危機幹預預警機制,防範和降低社會風險?在疫情和後疫情時期,人們如何提高心理免疫力,保持心理健康?近日,新華網《「疫」線觀察》欄目專訪了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許燕。
  • 「我快要崩潰了,不知怎麼辦」…疫情期間,心理疏導志願者幫你邁過...
    她是崇明區教育局的一名心理專家,從事心理輔導工作已有20年,疫情防控期間成為了一名心理疏導志願者。在崇明,像她這樣的心理疏導志願者還有很多,早在2月初,崇明便已組織專業力量做好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目前已建立完善的疫情防控心理疏導體系。疫情防控,眾志成城,志願服務在四處湧現。除了醫護志願者、社區防控志願者、物資運送志願者等,心理疏導志願者也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 疫情期間孩子心理疏導建議 心理諮詢師教您靜心備考
    疫情期間孩子心理疏導建議 心理諮詢師教您靜心備考  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漳州不少心理專家表示,疫情期間,家長應多留意孩子的情緒波動,並以科學的方式積極疏解,幫助孩子慢慢轉變心態。  家長要給孩子正面影響  記者:如何發現孩子的不良情緒,孩子有了不良情緒該怎麼辦?
  • 面對疫情有些朋友會非常焦慮,天天感覺自己被感染了,該咋辦?
    相信大家如果關注新聞的話,會發現最近這一段時間國家新聞媒體比較重視心理疏導方面的宣傳,各大網絡媒體平臺也在邀請很多心理方面的專家為大家直播,為大家開解、疏導一些在特殊時期可能遇到的心理方面的問題,因為心理問題也會產生生理上面的症狀!
  • 心理專家給您支招
    心理專家給您支招 新冠疫情肆虐,全國約2億兒童青少年正居家上網課自主學習,已有不少學生開始懷念學校生活,在家待出了煩悶情緒;也有不少學生適應不了網課教學,靜不下心來,學不進去。如何讓孩子在長時間、大規模的居家學習中有效學習呢?快來看看心理專家們怎麼支招吧。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高文斌1、網課對老師的挑戰:更新穎更有趣的表達方式居家上網課,是一種新事物,從老師到同學到家長,都有一個適應和接受的過程。
  • 如何克服焦慮情緒?
    我們每個人在生活和成長過程中 ,難免會因為某些事情導致自己的情緒焦慮,那麼當自己的情緒出現焦慮時,你是如何進行自我情緒控制,使自己從焦慮的情緒中走出來的呢?當一個人感到焦慮時,我們需要了解他是屬於那種的焦慮情緒,找到焦慮的原因是我們面對焦慮情緒最基本的認識,這裡我們可以通過時間性來判斷
  • 如何做好心理疏導服務?北大六院專家:4類人群,各有側重
    5月15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於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常態化疫情防控下的心理健康服務有關情況,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疾病預防控制局負責同志及專家回答媒體提問。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臨床心理評估中心主任石川介紹了針對不同人群進行心理疏導的策略和方法。
  • 減少外出出現煩躁,必須外出產生焦慮,怎麼辦?心理疏導來了!
    如何緩解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的心理壓力 如何緩解減少外出後出現煩躁恐慌等情緒如何舒緩一線工作人員情緒和心理返程和外出工作人員的焦慮如何緩解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長王斌表示,為了減輕公眾的心理困惑和不適,專家編寫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幹預指導原則,專家還研究討論提出了公眾心理自助與疏導的指南,這個指南指導不同群體來科學合理的進行心理自助和心理疏導,進行自我調節。
  • 「慧調解「心理微課堂 | 面對疫情恐慌,看她們如何進行心理減壓
    想出門與朋友聚會,又厭惡戴口罩,整天做任何事都沒勁兒,已經出現了嚴重的恐慌、煩躁和焦慮的情緒……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面對疫情我們應該如何調整自己的焦慮、恐慌情緒?讓我們的心理減壓!如何處理這種恐慌、焦慮情緒呢?首先,安撫自己:這說明我們有憂患意識!就因為有憂患意識,人類才能產生自我保護意識,才能生存到現在。這些情緒都是很正常的!為什麼別人看上去沒有特別恐慌、焦慮,而自己卻特別恐慌呢?每個人的情緒感受不一樣,行為就不一樣!正所謂,一百個人看林妹妹,就有一百個林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