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翔 江蘇揚州發布個人購房獎勵政策,購成品房(精裝修房)最高可享受房屋合同價款千分之六的財政補貼。對此,業界普遍認為,這是在打擦邊球,借鼓勵購買精裝修房之名刺激市場需求。揚州房管局卻回應稱,部分媒體對文件精神存在錯誤理解,揚州新政決非「救市」,而是為了加快推進揚州市成品住房的開發建設,到2015年實現市區中心城區新建住房中成品住房比例達到40%的目標。(據新華社5月9日電) 去年,佛山在「加強調控」名義下收縮限購範圍,當日即被叫停;今年2月,蕪湖以「加強保障、吸引人才」為由出臺契稅補貼,施行了不到三天;同月,上海擺出居住證等同戶籍的姿態,試圖擴大二套房市場,也是一周兩變草草收場。如今,揚州又來了,理由則換成了「推進成品住房開發建設」。接下來,公眾想看的是,揚州新政會如願成為「漏網之魚」,還是重蹈此前地方救市的覆轍? 揚州新政算不算救市?不僅揚州堅決否認,此前的其他地方也都如此。關鍵是,我們不能看地方政府說了什麼,而是要看其真正做了什麼。政府財政拿出真金白銀補貼到樓市,並且直接著眼於促進銷售,如果這都不算救市,那只能說地方政府的字典裡從來就沒有救市一說。揚州雖然是非限購城市,但也不可避免地跟隨全國調控而出現樓市成交量萎縮,土地市場隨之一片冷清,地方財政壓力增大。打著促進精裝房銷售的幌子,財政拿出不到一個億,帶來的稅收卻可能是20個億,這就是新政背後所打的算盤。 不知道揚州準備拿這樣一大筆錢促進精裝房銷售,其資金來源是如何解決的:事先是否已經列入本年度預算,又是否經過人大的批准和納稅人的同意?最令人生疑的是,如果政府部門果真只是要促進精裝房銷售,為何首先想到的辦法卻是拿錢砸呢?當地財政是否已經「不差錢」到了這樣的程度?在嗷嗷待哺的民生領域,是否也有這樣的慷慨?其實,要提高精裝房比例,根本不需要拿納稅人的錢來促銷,只需在土地出讓時做出精裝房佔比規定,同時在精裝房質量以及明碼標價上加強監管就可以了。 之所以非要拿納稅人的錢來促進精裝房銷售,說到底不過是需要借用這樣一個由頭。這與此前其他「以身試法」的地方,本質是完全一樣的。蕪湖搞「吸引人才」不行,上海在居住證上動腦筋也不行,那麼我促進精裝房銷售總該可以吧?揚州政府官員沒準認為自己想得很巧妙,其實不過是「茴字的另一種寫法」而已。在類似地方新政屢被中央叫停之後,非但沒有任何反思收斂,反而仍舊不停換著花樣叫板,簡直就是明知故犯屢教不改,非嚴格問責不能遏制類似蠢動。 一邊是降價房鬧頻現,另一邊是地方新政迭出,共同扮演著樓市調控中的攪局雜音。如果地方政府始終不能認清樓市調控的全局性意義,陽奉陰違地和中央調控政策唱反調,樓市調控的失效風險首先就會來自對調控政策的執行層面,因此強化地方政府問責永遠是落實樓市調控的關鍵。 |